对乌镇产生模糊印象,是在看了黄磊执导,黄磊、刘若英主演的电视剧《似水年华》之后。我想,乌镇是一个极容易发生故事、特别是唯美爱情故事的地方。想到第二天就要到乌镇,晚上有些兴奋,住在杭州的一家酒店,翻阅着嘉兴的地图久久不愿放手,到凌晨两点才萦绕着浆声入梦……
28日,正好赶上了一个晴朗的天气。我们一大早就乘坐中巴上了沪杭高速公路,沿着沪杭高速公路东行80公里至桐乡,再南行13公里县道即达乌镇。
东市河.“枕水”人家
据导游介绍,乌镇由东栅和西栅两个景区组成,有景点近百个。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粗略看看以水乡风景观光为主的东栅景区的七八个景点。
进东栅景区大门,映于眼帘的便是东市河。河道不是很宽,仅有不到十米的样子,水尤清澈,似乎看不到水的流动。倚栏而望,水中是一些怡然自得游着的鱼儿,河底朦胧有一些摇曳的水草。河的南岸是石栏、石廊,间或一些垂柳、桃树。正是仲春季节,柳条吐着绿芽丝丝垂入水中,像一个个婷婷少女正在濯洗美丽发辫。微风一吹,桃花花瓣飘落到肩头或水中,像下起了阵阵花雨。北岸是一溜儿枕水人家。这些房屋大都临河而建,房屋退堂由木桩或石柱支撑,上架横梁,搭上木板,墙壁也由木板装成,阁顶皆盖青瓦。导游介绍说,这种房屋被称为“水阁”,水阁才是真正的“枕水”,这种房屋三面有窗,凭窗可观市河风光,一般由读书的孩子或做女工的丫头居住。在周庄、同里、西塘、南浔等江南古镇,街道、民居皆沿溪(河)而建,建筑也有这种格局。在我们所走过的近两公里的乌镇东市河段,几百户民居都是如此,真可谓“人家尽枕河”。以前,在茅盾的文章中曾读过这样描写故乡水阁的句子:“……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唉乃,飘然而过……”现在看来,果真如此。我想,这水阁正是乌镇的灵气所在吧。有了水阁,才更显出乌镇人与水的亲密;有了水阁,才更显出乌镇气质的古朴和优雅;有了水阁,才更显出乌镇风貌的韵味和委婉。
水阁离水面不过两三尺,数历洪水灾害的我对此尤为不解:东栅水阁多为明清建筑,雨季或上游洪水上涨,水阁焉存?回来后从志书上找到答案:“河网在乌镇内和主干道重合,接京杭运河、太湖和乌镇池、井而成体系。”这样,不仅使水位保持平衡,在古代也解决了运输问题。
东栅石街.茅盾故居
过了逢源双桥西拐,就进入东栅街道,也被称为东大街。从东头的香山草药堂到西头的九江楼,长达1.8公里的街道皆是青石板铺就。青石板全部是手工凿成,细看凸凹不平,铺得却是错落有致。但美中不足的是,对损坏的石板,后经重新修补,颜色和凿纹都有些差异,好像一件清代的布衫打上了南韩丝补丁。东栅景区的名景点,如夏同善翰林第、汇源当铺、宏源泰染坊等都分布在街道的两旁。东栅街道不宽,只有三米的样子,两边的房屋也不是很高,一般为两层阁楼,白墙、黑木门、雕花青格子窗、飞檐斗角。房檐之间不到两米,仰视只能见到一条曲线蓝天。一楼临街,大都是商铺和作坊,吃、穿、饮、玩等皆有之,想必二楼都是安居之所了。
此刻,在熙熙人流中,我分明看到梁昭明太子萧统,在为编撰《昭明文选》苦苦思索;自宋以来那360多名贡生、举人和进士,他们手捧《诗经》,在轻轻吟哦;漫画家丰子恺在细心观察每一个行人的神态;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在思索古镇保护方案……。漫步在这仄仄的街衢,我想,要是雨季来这儿多好,我独自撑着油纸伞,或许会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她有着丁香一样的美丽、丁香一样的芬芳,却没有丁香一样的哀怨和惆怅。
过了集贤坊,右侧一座比普通建筑高的阁楼矗立在眼前,门楣上书写着一块“晴耕雨读”的匾牌。我知道这是《似水年华》中齐叔和文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也是文和英初识的地方,这里发生了太多的故事。站在大门外向院子的最深处张望,再穿过一道道门,走过那笔直的过道,仿佛又回到了故事里,仿佛每个角落都是那么的熟悉。看到“晴耕雨读”,我想意思大概是晴天耕耘,雨天读书,这是一种多么简朴、恬静、自然的生活情趣呀。晴雨是天气的变化,耕耘和读书却都是赏心乐事。人不能决定天气,但可以决定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方式。看到匾牌,不由得使我想起在我乡下的老宅,父亲在世时,每年过年都要在神龛横额写上“耕读传家”四个并不漂亮的毛笔字。如果说,“晴耕雨读”是一种淡雅与悠然,那么“耕读传家”却是一种美德和希望。
看了观音堂和江南木雕馆,过了新华路什字,就到了观前街。立志书院和茅盾故居并排落在观前街右侧。据导游介绍,立志书院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是当时乌镇最好的官办学堂,1904年时年8岁的沈德鸿(茅盾原名)进入书院读书,一直到1907年。院中的银杏树相传是唐代所植。书院后堂,依然陈列着茅盾当时读过的书籍,镜框里镶嵌着他的作文手稿,毛笔字很是苍劲,先生用红笔圈圈点点,看来他少年时已才华过人了。书院后来被辟为茅盾纪念馆,与茅盾故居连成一个整体,《茅盾故乡乌镇》、《茅盾走过的道路》两个陈列馆就建在这里。
茅盾故居为木架结构的清代江南普通民居建筑,始建于道光年间,是茅盾的曾祖父沈涣购置的。1934年,茅盾得了《子夜》的稿酬后,亲自设计翻修了书斋和后幢二层小楼,式样仿照日本住宅。1977年桐乡县政府拨款修葺,定为“茅盾旧居”,1981年3月27日茅盾逝世后更名为“茅盾故居”,1988年再度整修扩建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对外开放。我们所看到的矛盾故居是开放后茅盾纪念馆三个陈列馆中的一个。现在的“茅盾故居”大门匾牌由陈云同志题写,院中的十余块匾牌分别为周巍峙等名家题写,内容也各不相同。故居面积约600余平米,分东西两个单元,前后两幢房屋,临街老屋有茅盾曾读过书的家塾和卧室、厨房、书房、会客室等,家具与布置都保留着他从出生到1909离开乌镇时的样子。院子有1934年茅盾亲手种植的天竹、棕榈。西侧院墙上镶嵌有茅盾1977年手书的《西江月》,词里有“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存”的句子,看来先生对这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镇在骨子里是痴爱着的。1974年79高龄的茅盾再次回到院中居住,只到1981年辞世。在后幢大厅里,陈列着茅盾的石膏塑像,目光深邃,步履长衫,右手攥着一支黄铜笔,膝头摊开一个大大的本子,栩栩如生。我屏声静气,向着先生的塑像深深地鞠了一躬。我的鞠躬里,有景仰,也有崇拜。这就是我们伟大的革命家和文学家,他85年的生命历程中,不光为我们留下了《子夜》、《林家铺子》等一大批不朽著作,把世界的文学精华翻译到中国,还把新中国的文化事业推向前进。握着先生的如椽巨笔,让同事在相机中留下了灵动的瞬间……
林家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