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又一干菜岁月

作者:刘长兵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1-09-01 00:00 【打印本页】


    谈起和读到《干菜岁月》和《民革食谱》两篇大家之作,领悟到真实的生活是不能被设计,不会像快速路的线条那般流畅,更不会像梅干菜扣肉那般入味,更多的都得身处实地,耳目感受。最近倡导“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在真实的生活中,星火与光明并存,与对干菜岁月的情愫一致。心有灯,必定照亮向前的路。

    那时夜很深,很长。浓茶的燥性在胃里翻滚,惊涛骇浪不休,哪怕忙了一天也都没有睡意,灯得留着。

    干菜岁月里,饱含不少的幸福与感动。具体到高中三年吧,初中的我及同龄伙伴即使调皮也很幸福,即使犯了错或考试不及格都有长辈唠叨着:“心眼没开、年纪还小”。是唠叨吧,或许是溺爱。

    “距离远了,心也就近了”,那年农忙刚完,就得去上学,也是正儿八经进县城。时间的轮子不断向前,对县城久违的印象也就罢了,关于时间你不说、他不说,不觉得就过的飞快。

    家乡纯属山地,不平坦,也不开阔,但算是风调雨顺,每年的瓜瓜菜菜,过了青黄不接的节骨眼就从不间断,满地满地的颜色各异,很多都是新品种,连名也叫不上,村里的女人勤快,忙了洗衣做饭,更把地梳理的很清楚,条条大辫子,都是修长的条播带,套种有序。

    整个暑假母亲忙的不可开交,太阳也好。家乡的菜很全面,春天的竹笋、鸡爪子(蕨菜)、黄花、蔴蔴菜、荟莟菜、野蒜、洋藿姜、洋芋、西葫芦、黄瓜、四季豆,也都能晾晒成干菜。冬天的农村稍微显得闲些,整年的农活都能叫停,邻家的大院子够热闹,爷们也就能在寒冬腊月睡个懒觉,消停的挖两坑,即使不吃午饭也显得劲头好。家乡的干菜还有两样:豆酱和豆腐乳,自家的黄豆自家的磨,每年冬天母亲都把它做好封罐,到啥时打开都馨香不减。

    “年怕中秋月怕半”。赶在那年八月十八,所有的干菜都打了包,包括那两罐陈香的豆制干菜塞满了我的行囊,虽说距离不远,可痛苦是里程、温暖是驿站。从高中到了大学我和舍友也都伴随着那真实的生活—耳熟能详的干菜生活成长求知,也到了县城,去了青海,每年赶在八月十八,干菜岁月都是慈母手中那根长长的线,牵连着满村乡亲的希望,李婶家送鸡蛋,张叔家给酱菜,都彰显着大无畏情愫和关怀,也是干菜岁月中难以言表的守望和幸福。

    岁月如梭逝去,乡村的农地光鲜,满地仍是大辫子,也都是新品种,颜色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