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在渔湾的日子

作者:周苗 来源:宁陕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 发布时间:2012-01-06 00:00 【打印本页】

    初到渔湾是九月,学校开学的日子。我休完产假,带着五个月大的孩子到这所距离县城十几公里的乡村小学当老师。下车后沿着蜿蜒曲折的田间小路步行不过二十分钟就来到座落在半山坡的学校。学校与村舍建筑相似,青瓦白墙,院落整齐,两间教室和两间宿舍相对,中间不超过三十平米的活动场地就算是操场了。走进教室,只有黑板和屈指可数的几张桌椅。从今天起,我就要一个人带着孩子在这个没有电话,没有电视,也没有同事的村小当老师了,失望、担忧与茫然让我无比失落。

    说是小学,其实只有我一名老师和分为三个年级的十个孩子。“新老师来了!”这个消息很快在村子里传开。快乐的孩子们满脸好奇地问东问西,围着我的孩子逗个不停,朴实的村民帮我打理好行李又开始收拾教室,丈夫整理好宿舍,一张简易的桌子放上煤气灶就算是厨房了。

    清晨,山头的朝阳将光芒洒向笼罩在蒙蒙薄雾中的村小,静谧而安祥。打开学校大门,好学的孩子已经在门口等候了。"a.o.e""1.2.3"我开始正式的教学工作,琅琅书声在宁静的村子中回荡,与鸟啼虫鸣形成了一曲最美的山村交响。

    学校山脚下住着一位年近八十的老太太,自己经营一小块菜地,丰收时节,为我送来自己种的辣椒、豆角、茄子......这位孤苦伶仃的老人没有一个亲人在学校上学呀,我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天气越来越冷,孩子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照顾,患上了气管炎,我心里焦灼不安。邻家一位大婶发现了我的心思,她走遍了整个渔湾村,找到了一位家里干净整洁、麻利细心的大嫂帮我照顾孩子,在她们的关心照料下,孩子的病逐渐康复,脸色也逐渐红润起来。

    夕阳西下,我抱着孩子与村民闲话家常,听着这个富有传奇色彩村庄的过去曾经,群山相拥的渔湾村,河水曾从村口绕山脚迂回一圈又流出村口,宛如一条巨龙在山脚盘旋,远眺又恰似太极图形。当时为修公路炸断龙颈,勤劳的黄姓与曹姓农民,改河道为良田,现在这里是宁陕县最大的大棚蔬菜种植基地。

    在渔湾的日子一晃就是一年。又开学时,我接到了自己调到汤坪镇中心小学的文件。知道我要离开,老伴已逝的大爷把自己已出嫁多年的女儿叫回家做了一桌丰盛的农家菜,大爷深情地说:“你不光是我孙子的老师,你更像妈妈一样关心他,我们全家都会记住你的。”不善饮的我也举起了酒杯敬这位勤劳坚强的老人。苦命的大爷的儿媳在几年前因为丈夫赌博服毒自杀身亡,儿子远走他乡打工挣钱,孙子上二年级。

    村民背着行李走在我身后,我怎么也迈不步子,忍不住一次次地回头,不敢看一双双送行的眼睛,不忍听邀请我再去渔湾做客的话语。再见了,那些在渔湾的日子,那些质朴善良的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