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风雨秦岭

作者:钟嘉坤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2-02-08 00:00 【打印本页】

   透过玻璃窗户,看秋雨时节,好大的雾气把秦岭包裹的严严实实,只见山头的云霭铺天盖地,不见了往日崇山峻岭的姿态,带给人们一些神秘莫测感受。昏天黑地,雾气茫茫,不远的天空和山间的雾气相连,阴冷的天气让人陪感严寒。

   坐在办公室里,泡上一杯清茶,打开空调取暖,出于职业习惯,浏览一下网站,关注新近发生的事情,锻炼和提升一下自己的新闻眼睛,看能不能够把身边发生的事件逐一进行梳理和提炼,找出当地此时的焦点,为学校的对外宣传再鼓一把劲,在上一点稿件,以扩大宁陕十五年免费教育的影响。

   虽然在教育行业里工作这么多年,我一直坚守着自己严谨务实的职业操守,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干事,快快乐乐生活。行为潇洒,心胸豁达,竭尽自己的全力,为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摇旗呐喊。不为名、不为利,只图自己问心无愧,对得起自己的这份安身立命的工作。正是有了这种朴素想法,我也在工作时间中提升和锻炼了自己,取得了一些成绩,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我始终认为:为人要以高度的行为自觉和创新精神,为自己的事业添光加彩,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和人们的敬仰。
 
   我在搞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持和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在别的领域和其他方面努力作为,影响和带动其他同志们奋勇向前。当我们把自己的认识同别人的感知相一致的时候,谁能够率先将这份感受表达出来,谁就会占领先机,拥有最先的发言权。

   我理一理自己的思路,想一想自己该干点什么,联想到自己的社会兼职,还有着县作协副主席的头衔,不免就有一些惭愧,决定开始写一篇好久都没有写作的散文,把自己对秦岭的认识描绘一番,以慰藉我的文朋诗友,也算是给大家一个交代,相互沟通信息,交流写作心得。

   写一些啥,为啥要写秦岭?一直以来在我的脑海里翻腾,一方山水养育了一方人,滋润了一方文化。苏轼老先生就说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从小到大长期生活在秦岭山中,看惯了山中的景色,听惯了山里的鸟鸣,习惯了山中的生活,我们很难认识它的伟岸、它的神奇、它的无穷魅力。

   秦岭是我生命的根基,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巍巍秦岭,绵延几百里,横亘在中国中部,自然界分出黄河、长江南北两大水系,他是水的分界岭,气候的分界线,北边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属于寒冷干旱区,南边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属于温暖湿润区。他山川秀美,物种丰富,资源富集,被誉为国家的中央公园、关中绿肺、天然氧吧。

   如果是在晴朗的天气里,站在秦岭之巅,居高临下,威风凛凛,顶天立地,伸手可摘天上的星星月亮,跨步可以越过群山。放眼望去,山水蜿蜒,树木婆娑,舒心的张开双臂,做出一种腾跃的姿势,我要飞跃,飞得更高。我站立的身子,在阳光下成为一种动人的标志,跺一跺脚可以感到自己的高大和土地的坚实。

   山里少不了自然风景,和看风景的人们。阳光下的真实,平淡如水,直白的真实暴露无遗。我倒更加喜欢风雨中秦岭的模样和姿态,带给人无尽的遐思。

   因为山的缘故,风雨兴起,变幻无常,让人琢磨不定。秦岭的风是从山根下面向山上面吹来的,很猛烈、很快速,随着山地的抬升,温暖的山风被冷空气逐渐降温,形成了强大的积雨云层,经常在南坡腹地泼洒淫威,不时可以形成肆虐的山洪,冲毁房屋、田地,造成人畜伤亡。最为严峻的是03年“6.9”洪灾和04年“8.29”暴雨山洪泥石流自然灾害,将千年古镇、素有“小上海”之称的四亩地形成孤岛,部分街道变为河滩,暴雨泥石流将县城涤荡的满目疮痍。

   南方有太多的温暖,在季风作用下,带着强大的水汽,随风抵达秦岭南坡,雨水有根,连绵不断,到了雨季下个十天、半个月的也不是啥稀奇。

   雨中的秦岭很妩媚,头上戴着迷人的面纱,腰间纠缠着厚薄不均的白云,山下是清新如洗的自然光景,人在雨中行走,打着各式花色的雨伞,或悠闲、或急促,忙绿散乱中各自有着不同的打算,你是绝对不知道他们有什么一样的愿望和期盼。

     秦岭最美的雨季在秋天,漫山遍野的青山绿水被红红火火的枫叶染得色彩斑斓,河水清亮,层林尽染。在浓浓的秋意中,物阜民丰,鸡鸭成群,牛羊满圈。也许这个时候是我们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时刻,山间农舍、田间果树、林下副业、火红的辣椒、黄橙橙的柿子、成串的苞米都注视着我们最简单和谐的生活。不信你看收获劳动果实的人民,喜在脸上,笑在眉间,美在心中。

   风和雨是一对孪生的姐妹,形影不离,兴风作浪。风是雨打前站的先锋,是雨的前奏;雨是风带来的最重要的内容,是风的实质。只要有风在吹,就保不齐会在何时落下雨点子来。尤其是在夏季的秦岭山中,东边日游西边雨的情况时有发生,阳光在水汽中的折射现象而形成的七彩霓虹也经常遇见。

   彩虹是天上的桥,长虹卧波引发人们无穷的联想,无数优美的传说和它紧密相连。大气磅礴、蔚为壮观的海市蜃楼,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还有许多许多的美丽传说都把它作为一种工具、一种寄托、一种精神而大加讴歌。

   风雨秦岭,气势巍峨。游走在他的怀抱中自然是一种无线惬意的享受,就像歌里唱到的一样:幸福不是毛毛雨。

   感恩大秦岭,山水如亲人。山的禀赋,水的婀娜,成就了我们秦岭山人的雄浑气魄。与天斗、与地斗、与秦岭共生存。

 年轻的秦岭,生长着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作为他们的子孙,我更加热爱风雨中的秦岭。风雨秦岭就是我们在崎岖道路上奋力拼争、不抛弃、不放弃,永远自强自立,不断进取的现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