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为你接风,朋友!

作者:钟帆 来源:宁陕中学 发布时间:2012-09-28 00:00 【打印本页】

  时令已经到了夏末秋初,正是游山玩水的好时节。因为这个时候,我们生活在秦岭深山中的人们,虽然看惯了山上的树木层林尽染,犹如画卷,河中的溪水明净清澈,一眼见底,山里的空气富含氧离子,还带着一股沁人心脾的丝丝甘甜,但还总是渴望山外的世界,有着一股说不出的冲动,盘算和策划者准备到哪里去旅游旅游。树木、河水、空气是我们宝贵的自然资源,是我们吸引外地游客到宁陕旅游观光最大资本,也是我们打造秦岭生态休闲旅游的王牌,当然还是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是我们邀请外地朋友的口实和招牌。

  我也曾经多次邀请我的朋友到宁陕旅游,也到过别的地方走走,但最能然我魂牵梦萦的地方还是贫穷落后,至今都不富裕的秦岭山中。人在世上走,哪能缺朋友。相互邀请,互致问候是少不了客套。假如你到宁陕一游,体验一把做神仙的日子,赏秦岭美景,品山中珍馐,优哉游哉,其乐无穷。

  吃过晚饭,我独自一人在家里上网,浏览当天的新闻,生怕错过了什么有用的信息。我一口气打开了不少网页,并逐一浏览后关闭。这是我平日里在工作中养成的习惯,不自觉的在生活中难以改变。毕竟自己是主管学校的信息宣传中心工作的中层领导,牢记新闻的党性原则,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尤其是要注意主流媒体的声音。正在兴头上,我放在案头上的手机铃声响起来了。

  学校办公室司主任电话通知我去陪客,顺便在去商店里把烟酒带上。原来是西安小树办公用品公司的一伙朋友由西安到汉中旅游,返回时途径宁陕,学校出面招待他们。县教体局石局长已经将晚饭和住宿的地方预定在城关镇幸福村的刘氏草堂。

  刘氏草堂背靠大山,面对大山,前后左右都是山,四面环山,竹林掩映,环境优美,干净卫生,一条小溪流依山就势从门前潺潺流过,给草堂增添了不少的灵气与活力。刘氏草堂在县城以北两三公里路程的幸福村三组西万公路旁,是我县人大刘主任家里开的农家乐,也是政府接待的定点农家乐之一,其建筑新颖别致,硬件设施齐备,管理较为规范,饭菜质量上乘,曾吸引不少外地游客在此就餐和住宿,赢得了良好的口碑。选择在此就餐和休息,既上档次,又有面子,足见我们是真心实意的对待朋友。

  我和石局长是他们老朋友,早在十多年前就认识。那时,他们公司给学校文印室提供过办公一体化机器,以及电脑耗材,少不了当面交谈和电话联系,一来二往彼此就结下了深厚的朋友之情。我们之间也经常相互走动,相互招待,客套之外更多的是朋友之情。 

  他们一行十人,在公司经理赵秦川、罗明的带领下,自驾两辆私家车先去了华阳古镇,借道宁陕稍事休息,住上一晚,顺便到上坝河看一看,然后再返回西安,结束愉快的旅行。

  在夜色中,我们将烟酒、饮料装上小车,指引他们乘车前往幸福村刘氏草堂农家乐。这时,主人已将饭菜备好,专等客人入席就座,品佳肴,喝美酒,把盏交流,畅叙友情。

  我让他们稍事休息,简单洗漱之后,宾主入座,开始按照宁陕的规矩走宴席的一般程序,并不时的谈话交流,询问各自工作生活学习的情况。先代表石局表示欢迎,再表示自己的意思,司主任也提议大家干杯!豪放痛快,一饮而尽。

  舒心的酒千杯不醉,知心的话万言不赘。酒赶话,话催酒,彼此交谈,推心置腹。

  我不胜酒力,有意想少喝一些,便提出让客人先行打关。请赵总先来,罗明第二,我来压阵,最后上场,决一胜负,但他俩酒量有限,且都是公司经理,手下有一帮子人手,几经推辞,一个最年轻的小伙子自告奋勇的开始第一个打关,见人六杯酒,也可以一个人喝,但打关者必须至少喝三杯。

  石局长风尘仆仆的赶来与大家见面,与每人喝几杯薄酒,连一口菜也没吃,便匆匆离席告别,我们几个人出去送别。

  回来后,年轻的小伙子开始走关,一圈下来,他喝了不少,要求离场。喝酒助兴为的就是一个高兴,我不想让他出丑,也不想让他喝醉,便提出喝三杯离席酒就可以吃过晚饭后去休息。他照办不误,摇摇晃晃的离开了桌子。我想他已经差不多了,离醉不远,故没有再然他。

  席间听说一个姓司的小伙,是陕南人,汉中南郑的,与司主任是同一家子。他俩相互查看身份证,验明身份,说明籍贯,看能否攀上关系。陕南风俗习惯大同小异,算是广义上的老乡,故而亲近一些。司主任对我说:“上次罗明他们到宁陕,带的就有小司,他把方大师都喝醉了。”我说:“厉害!酒量大,我有一点小害怕。”小试几拳,他没法招架,一个劲地喝干酒杯,我便与他对饮几盅,让他顺利过关。

  罗明说:“上次来,你在教育局上班,抽调到教育局搞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这次来,你又抽调到档案史志局,在档案局上班,编写有关教育上的书籍。你是经常在外面上班嘛?”

  我说:“不是。只是偶尔在外面吸收一点新鲜空气,向行政单位公务员学习学习,这也是为学校挡灾,被抽调到外单位上班,是替别人打工,有的是事情干,但很少有报酬,更没有福利待遇,很不划算。”

  先前在第二轮修志开始的时候,档案局沈兰虎局长就想让我去编写县志,思考再三我没有去。原因是那是全县的大事,与教育关系不大,没必要去凑这个热闹。与教育相关或是教育上的事情我责无旁贷。这也是我上次没去编写县志,这次去编写《基石——陕西宁陕教育发展纪实》的缘由。

  这时,赵秦川已经酒力发作,歇菜到房间里上床进入梦乡。罗明倒是很自豪,竟然没有醉酒,还保持着清醒的状态,我倒是有一点晕晕乎乎的,感到头重脚轻了。

  为你接风,朋友!为的就是一个友情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