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县审计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惠民生、稳增长、调结构”的政策要求,践行科学的审计理念,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充分发挥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免疫系统”功能,随着国家财政实力的增强和民生项目资金的增加,审计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通过一段时间对审计工作的了解,对我县审计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与大家探讨,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我县审计工作现状
1、人员结构。审计局目前编制14人,实有16人。领导职位占了5个,退居二线领导2个,工勤人员2个。业务人员6个。其中:两位不是专业人员,调进来不到一年。专业人员太少,适应审计工作的复合人才(既懂电脑又懂专业知识的)寥寥无几。加之年龄偏大,平均年龄45岁,30岁以下的只有两人,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金审工程”的实施,审计工作内容的更新,没有既懂电脑又懂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是不行的。
2、 办公条件。审计局在行政小区三楼有10间办公用房,平均每间约13平方米。领导占用5间办公室、打字室1间、综合办1间,剩余人员在这3间办公室开展业务,有时候被审计单位报送的凭证都无法堆放。上级主管局要求有一个视频会议室,因为很多业务工作交流以及业务培训都在视频里进行,我们根本无法满足。审计档案也很重要,现在在物价局旁边占了一间楼梯间,堆放档案,该房屋潮湿,档案无法保管。
3、信息化工作。“金审工程”实施,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因没有中心机房,此项工作开展困难。
4、业务工作任务。审计工作分两大块,计划内项目和计划外项目。计划内项目审计任务为硬性指标,必须完成。计划外项目审计工作可以委托社会审计机构。我县由于没有注册审计师,没有条件成立审计事务所。根据工作的特殊性可以聘请有特殊资质的专业人员参加行业审计任务。可是,没有规定收费项目,费用无法解决。所以,两大块业务工作任务都由审计局承担。工作量大,任务重。人手不够,涉及投资行业多,资金在30万元以上都要进行审计,显得力不从心。
二、存在问题
1、股室机构与上级要求对口不适应。审计局没有设置信息股和法制股。随着审计信息化改革的需要,必须实施“金审工程”。2009年安康市已在全市全面开展“金审工程”工作,并按上级要求各县必须有相应的机构、设备、专职人员,我县尚未成立。法制股是审计部门的一个内审机构,承担所有项目审计结果的审理稽核、质量检查、法制宣传工作任务,目前也没有。
2、对审计工作认识不足。主要体现在项目多、资金额度大的单位,存在只重视资金项目的争取工作,忽视资金项目的监督管理工作,同时很多领导认为财政实行改革、财政资金集中支付后, 没必要开展审计工作,财政监督关口前移了,将审计职能和作用等同于纪检监察工作。
3、审计人员素质和结构难以适应当前审计工作需要。按规定审计机构人员应当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职业资格或者具备三年以上会计审计相关工作经历。大多数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年龄结构相对老化,知识结构单一,没有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少数人甚至认为这个岗位不重要,但是得罪人,安于现状。
4、投资项目审计业务工作的开展质量不高。审计程序不到位,没有实行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没有编制审计方案,属于“走到哪里黑就在哪里歇”的状态;审计证据取证不充分,没有完整地做工作底稿;审计报告没有征求意见和反馈意见;报告发现问题处理结果不理想,仅供领导决策做参考用。
三、审计工作建议
1、提高审计工作重要性认识。充分发挥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免疫系统”功能,树立正确的审计理念,审计工作不仅有利于加强项目工程及项目资金的管理,更有助于干部的监督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也有助于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和落实。
2、科学合理设置审计机构。成立信息股和法制股,以便与上级部门对应,工作开展有人负责,同时请县编委能否给解决机构和人员事业编制问题。
3、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年龄结构。把好人员选调关,凡新进入到审计机构的工作人员,要有学历、专业、工作经验等限制条件,确保入口质量;开展经常性的培训,使审计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以适应审计工作需要。 建立长期有效的用人机制,使审计岗位后继有人。
4、探索改进审计方法。把事后审计转变为事中事前审计,在工程开展的前期就介入审计。要做到财务收支审计和预算执行、决算审计并重,以建设单位为主,延伸审计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等与投资活动有关的部门和单位。
5、提高投资项目审计工作质量。加强程序性、基础性、技术性的业务工作;加强审计制度建设,做到按章审计;加强审计证据的搜集、处理,做到审计证据依法、适当、充分;加强对查出问题的处理,规范资金使用和重大决策管理,提高审计公信力。
6、建立监控有力的监督体系,着力形成审计、财政、监察协调配合的监督机制,整合监督力量,提高监督效率;
7、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检查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除规范、责令纠正外,对直接负责的相关人员应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应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