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陕县牢固树立“穷县不能穷教育,强县首先要强人”的教育发展理念,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采取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求等一系列措施,逐步缩小区域和城乡教育公共服务的差距,为每个孩子接受教育提供相对均等的条件,初步形成了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的现代教育管理机制。今年7月顺利通过 “双高双普”验收,成为全省第二个、陕南第一个荣获“双高双普”县称号的县。
一、加大投入,城乡教育设施同时改善
宁陕县是个县穷民不富的山区小县,总人口7.4万人,年地方财政收入仅3000多万元。但是宁陕却舍得在教育上投入,每年新增财力的一半以上都用于教育。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按照不低于40%的比例用于教育;城市教育附加费将全额用于教育发展。中、小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一步到位,分别达到1000元、800元,提前达到省教育中长期规划目标。
为集中财力办教育,宁陕县各级各部门大力倡导节俭之风,县上四大家带头执行“三不准两控制”规定,全面压缩行政开支,采取限定外出报销费用、精文简会,启动电子公文,领导下乡减少随从,降低行政成本等一系列增收节支措施,节省资金投入教育事业。同时,60多个部门、单位与全县27所农村中小学建立了对口帮扶学校机制,社会各界也广泛参与其中,几年来累计捐款捐物500多万元。
近几年来,宁陕县不断加大城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县累计投入资金达1.5亿元,新建、改建校舍4.5万平方米,迁建、新建了宁陕小学、城关初级中学和部分乡镇小学,对县幼儿园进行了改造装修,全部消除了中小学危房,投入900余万元,按新课程标准要求,为全县中小学装备了理科实验室、地理、音乐、美术、体育、多媒体、语音、劳技等专用教室,并按省颁一类标准配备了教学仪器设备,中、小学实验室生均面积分别达1.84平方米、1.61平方米,全县中、小学演示实验开出率分别达100%、95%以上,学生分组实验开出率分别达95%和90%以上。学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绿化面积基本达标、校园文化建设特色鲜明、学校各类部室设置齐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等教学设施配备达标,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建设符合要求。实现了高、初中分离办学扩大高中招生规模。大力兴办学前教育,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全县公办幼儿园29所,民办幼儿园4所,小学教学点附设学前班14个。幼儿园园舍建设、人均绿化面积、户外活动面积、安全保障措施等均达到标准。
宁陕县通过千方百计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全县城乡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县域学校主要办学条件达到了基本均衡。
二、改善营养,城乡学生体质同线起跑
宁陕县委、县政府高度农村学生的营养和健康问题,将改善农村学校学生营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纳入议事日程,统筹安排部署。
2007年秋季开学起,宁陕县在全省首开先河地实施农村寄宿学生“营养计划”,重点是先解决寄宿生的吃菜问题。在有寄宿学生的农村中小学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生食堂,县财政投入资金配备冰箱等设施,学校炊事员工资纳入财政预算。学生在校生活总体达到有热水、热饭、热菜、热汤的“四热”。考虑到国家“一补”资金只能保证贫困家庭学生,覆盖面有限,采取“填平补齐,统筹使用”的办法,由县财政按照“一补”标准将义务阶段所有寄宿生生活费纳入财政预算,由学校统筹使用。据统计,剔除国家“一补”资金,2007年县财政共投入“营养计划”工程就达150多万元,现在每年投入“营养计划”工程的资金已超过200万元。
从提高“营养计划”的管理员和炊事员的技能水平入手,尽可能让农村学生吃的营养,让有限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每年组织一次“营养计划”管理员、炊事员培训班和现场会,开展饮食安全、营养卫生、烹饪技术培训,研讨交流适合不同季节、不同年龄段学生发育需求的菜谱。想尽办法让寄宿生中午、下午两餐都能够吃上“两菜一汤”的营养热菜,一周能够吃到一到两次肉食。
“营养计划”工程有效地改善了农村学生的营养状况,最明显的变化是,以前学生面色不好,上课精神不集中,现在学生面色红润了,患病的少了,学生的考试成绩也比以前有了较大幅度提高,逃学、旷课、厌学等现象明显减少。
在实施好“营养计划”的基础上,2009年秋季开学起,宁陕县在全县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了一个鸡蛋和一杯牛奶的“蛋奶工程”。 从2010年春季开学起,又将“蛋奶工程”覆盖面扩大到幼儿园和高中学生,至此,在全省率先实现了“蛋奶工程”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全覆盖。
为了解决实施“蛋奶工程”的资金问题,宁陕县采取“政府拿大头、家长拿小头、社会搞捐助”的办法,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大力,在实施“营养计划”过程中,许多学生家长都主动地以较低的价格向学校食堂出售鸡蛋、大豆等营养丰富的菜品。县慈善协会等社会团体,积极组织 “营养计划”募捐活动,广大干部群众都踊跃捐款。近年来,全县社会各界累计为中小学校捐资逾百万元。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宁陕农村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身体素质也有了极大地提高,使农村学生和城里孩子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全县中小学生生长迟缓率和低体重率分别下降26%、12%,在安康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团体总分名列前茅,全县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和巩固率显著提高。目前,全县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分别达到100%、99.3%,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均达到100%,小学无辍学,初中辍学率控制在2%以下;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城镇达95.8%,农村达92.04%。全县学前一年入园率93.4%,学前两年入园率84.1%,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74.6%;初中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达90.08%。
三、强化培训,城乡教学质量同步提高
教育质量要提高,教师队伍是基础。宁陕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眼素质”的工作思路,把教师“素质工程”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任务来抓。
“促进每个学生成人成才,促进每名教师成长成名,促进每位校长成功成家”是宁陕县坚持抓教育的理念。先后出台了《中小学教师管理办法》、《城乡教师交流制度》、《中小学教师三年一轮全员培训规划》等一系列政策,鼓励教师创新创优,争当名师。县教育体育局形成制度,每年都要从县城中小学中选派一批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以此来传、帮、带农村中小学教师,推动城乡学校教育质量共同提高。优先安排教师保障性住房建设,切实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做到了教师工资与公务员同步调整,并高于相当条件的公务员工资。
县财政每年预算100万元,专门用于教师培训、骨干教师招聘和优秀教师奖励,每年教师节都要表彰奖励一批“感动宁陕”十佳教师、优秀教师、优秀校长、优秀班主任,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不断强化对学校领导班子的建设和后备干部培养工作,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支持教师参加学历补偿教育和继续教育培训,实施“名师培养工程”,选送骨干呢教师参加省市教育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大力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坚持常年开展教师基本功训练及优质课、优质案例、优秀论文、优质课件评选活动;利用教师培训会、报告会、师德演讲等形式,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政策、法律法规,开展师德建设大讨论;注重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将实施新课程列入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重点内容,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考核管理,坚持每学期对教师业务素质进行一次测评考试。目前,全县建立了一支比较稳定的骨干教师队伍,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8%、96%、79%。
推进教育教学管理创新,在全县中小学校推进以课堂教学的高效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并初显成效。组织开展校长比教学、比管理的“双比”、素质教育评估、“课改校校行”等活动,是宁陕县推动教学质量提高的又一举措。“和谐教学法”、“自学引导法”一系列先进教学方法和教改实验项目在全县中小学得到广泛运用。2010年,中小学教学质量综合评估排名在全市上升2个名次。课改工作获得省教育厅的好评,多项教育科研成果在国家、省、市榜上有名。2009年5月22日,全省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场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