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在清朝顺治年间,宁陕境内居民达十余万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当时的老城是一个商旅云集、十分繁华的小镇。
由于这里依山傍水,地势平坦,住户多以耕种和养殖为业。为保五谷丰收、六畜兴旺,老城众生信奉神灵,个个虔诚,于是感动了上天。一日太上老君云游至此,将手中拂尘一抖,使老城地处的长安河水自然分成东西两路,形成河中央一块长约200米,宽约35米的沙洲。当时沙洲上荆棘丛生,松柳成林;沙洲两旁清澈的长安河水流淌而下;河中鱼鳖成群,水草丰盛,真可称得上是一个天然的养鸭场,当时有几户从湖北迁徙而来的乡民,素以养鸭为业,定居后自然就看好这里的养鸭河洲。于是他们最先尝试在长安河放养鸭群,结果大获成功。老城居民纷纷效仿,短时间内,涌现出十多个养鸭大户,每户养鸭达三五十只不等。一日清晨,太阳还未露头,忽听一只领头鸭一声“呱!呱!”大叫,众鸭群一齐连声附和。一声接着一声,一群连着一群,奏出了一首悦耳动听的鸭唱交响曲向河中行进。各户主人明知家鸭未放,便惊奇地探头远看,原来是一群群金鸭从天而降,经过一翻喧闹后消失在沙洲之上,每早如此,接连不断。每当听到这一鸭群下河的信号后,各户都不约而同地打开自家圈门,各鸭群排着整齐的队列,一群接着一群,摇晃着肥胖的身体,在晨曦中,鸭群扑向清澈的河水引颈潜水,捕捉食物,好一派自由祥和的景象。各家各户也都开窗迎日,炊烟袅袅。有的荷锄下地,有的开店交易,有的整装起程,有的作坊操劳。农夫商旅都开始了新一天的劳作。
可惜这种安居乐业的好景不长,当时在陕南各地以李四娘为首领的白莲教义军活动频繁。有一天,义军数百人突然驻扎在老城郊外准备攻打老城。因当时军营粮食短缺,士兵饥不择食,他们发现河中的肥鸭,便一窝蜂地扑向鸭群,肆意赶杀,自此再无一群金鸭出现。可怜家养的数千只鸭子几日内便葬身于士兵之腹!一日,几名士兵在河心沙洲上赶杀仅剩的最后几只鸭子时,眼见一雌一雄两只十分可爱的鸭子钻进刺丛之中,众士兵将刺丛团团围住,地毯式地反复搜索,却不见鸭子的踪影。第二天,鸭子的主人突然听到熟悉的鸭叫声,他顺着声音到河中寻找,忽然发现自己所养的两只鸭子飞翔在一群白鹤的队列中,在空中盘旋一阵之后,便落脚在沙洲的正中央。待养鸭人赶到沙洲时,鸭子便突然消失。养鸭人甚为惊奇,连续数日仔细观察,只见两只鸭子要么随白鹤高飞,要么下到沙洲而消失。当地百姓一传十,十传百,人们争相到岸边观看这一奇景。久而久之,有一风水先生路过此地,当即认定这一河心沙洲是块宝地。风水先生便打开天眼,才发现这两只鸭子是一对金鸭,是太上老君所赐的无价之宝。
后来,这两只金鸭被西藏喇嘛发现欲盗走,其中一只雄鸭展翅飞向五谷关关帝庙,另一只雌鸭则钻入沙洲地下。官府得知这一信息,当即决定在河心沙洲建一庙宇,碰巧时任城隍因受贿错判民案,被上司贬出城外,就此修造了这座城隍庙。这样,既可保护金鸭不被盗走,又可使城隍爷引以为戒,不再重犯,继续为民间惩恶扬善,彰显功德。庙宇以鸭子浮水为造型,因鸭体似船,又含水涨船高之寓意。船头向着上河,迎急流勇进。水涨浮起,水落卧下,几年来,经历多少次洪水考验,这只河心孤船始终安然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