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过昆明路南石林的人,一定对大自然造化万千的鬼斧神工惊叹不已;观赏过桂林山水的人,想必对隐藏在山水之间千姿百态的溶洞乳石难以忘怀;而今,在秦岭腹地宁陕县贾营乡,也深藏着一处集昆明石林的险拔俊俏和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于一体的大溶洞——太白神洞。
出宁陕县城东,沿东河逆水而上,行三公里,即有一川依山傍水映入眼帘。川曰旱坝,却是一片绿荫,太白神洞便悬挂在旱坝川左侧的百步山麓峭壁上。弃车登山,拾级而上,攀缘百米之遥,即入神洞仙境。洞口林木葱龙,怪石丛生;洞中云腾雾涌,寒气逼人。站在洞口远眺,山如蛇舞,河似练带。洞口有摩崖石刻楹联曰:
古洞生奇观,奇、奇、奇!
今人览胜景,值、值、值!
联语虽不甚工雅,却能动人心弦。入太白神洞,但闻香烟袅袅,凉风习习,一宽阔数百米的大厅呈现在眼前。此处原为置白神造像之地,据传,清光绪以前洞内置有玉皇、龙王、观音、药王、罗汉及八仙等佛、道神像一百多尊,故名百神厅,类而推之,洞又名百神洞。此厅地面宽阔平坦,可容千人之众。四壁由钟乳凝成龙、虎百兽。鳞甲毕肖,蠢蠢欲动。屡屡雾霭在洞中漂游,使人如入仙境。厅内洞顶如天穹苍茫,庞然笼罩,石柱擎天,峭拔挺立。石幔瀑布自天而降,直搅得山崩地陷,沧海横流。于无声中闻万马奔腾,气魄甚为雄壮。
厅内自然形成千姿百态的石笋、石塔、石人、石兽、石禽,造型极为丰富,毕真毕现,惟妙惟肖,真可谓鬼斧神工。人入其间,如入迷宫,峰回路转,路径难觅;亦如游览画廊,耐人寻味,令人神往。忽而,眼前平台上有一神佛依山侧卧,一副消闲恬淡的神态,仔细看去,那佛在不经意中却在凝视着眼前来来往往的人群,似乎在洞察着人间善恶之事,准备来日予以报应,故而人们把此处换做“卧佛观世”。昔日佛教信徒多到此诵经,倡善驱恶。每逢初一、十五,香客络绎不绝,可谓香烟鼎盛,誉震四方。
经过一条曲折的甬道,便到了太白池,亦称龙泉。太白池畔,药王显圣、溷猪祭神和链锁乌龟的乳石栩栩如生。传说当年药王为泾河老龙医好了喉疾,玉皇为褒奖他的医德医术,诏赐溷猪一只供其享用,但负责传送御品的殿前将军却私自贪用了猪头,只给药王送去了一只无头的猪身。熟料玉皇得知此事,勃然大怒,将这位殿前大将军罚变成一只乌龟,用锁链锁在药王殿下差遣。于是太白神洞内便有了这一脍炙人口的典籍和景观。
从太白池前行,不远处有一钟乳石壁,雄伟高大,直撑洞顶,叩击有金钟之声,久久回荡,故而得名“金钟壁”。此外,还有虎卧凤阙、沙漠孤舟、情侣漫步、文姬弄琴、罗汉朝圣、仙姑卧云、蓬莱仙境、马跃檀溪、太白邀月、八仙过海等诸般胜景,不可一一胜数。其面积之宏大,气魄之壮观,内容之丰富,使人无不咋舌惊叹。
洞内钟乳石造型丰富多彩,琳琅满目,因地而异,变化无穷;洞外山水景观绚丽夺目,与溶洞浑然一体,相映交辉,争艳斗奇。九亿七千万年前的造山运动赋予了秦岭溶洞的生命,这片古老的山地经过漫长岁月的物理、化学运动,地表的重力坍塌和堆积,地下水、地表水对山岩不断溶解和沉淀,便形成了今天的奇观,这是唯物史观的结论。然而,人们却为其杜撰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传说千百年来,一些过往的天神地仙,看到这里山清水秀、桃红柳绿的人间美景,个个落云进洞一观,他们各自把随身携带的奇珍异宝、飞禽走兽和自己的塑像留赠洞中,以示锦上添花,故而今天的太白神洞才有如此奇妙的景观。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知府、豫章(今江西南昌)文人贺培芬在洞口提书曰“太白神洞”;宣统三年仲春,宁陕厅知事、安徽学者谢莹亦在洞口提书“空碧泄神”四字。摩崖石刻虽已漫漶不清,但它却记载着古溶洞的兴衰与荣辱。“文革”浩劫中,太白神洞曾遭受到严重的破坏,黄钟毁弃,瓦釜轰鸣,玷污文明的行径在这里将被永远定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凝重的历史终于翻开新的一页,今天,在当地党政领导的重视下,太白神洞正在得到整修和恢复,作为人类自然景观和人文遗迹的结合体,历史的尘埃一经拂去,必将放射出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