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林口子战斗和烈士墓,早在20年多前从父亲拿回家的一本文史还是党史资料上看到过,那时没太在意,让我有深刻印象的还是13年前,向冬梅的一篇写林口子的散文,使我产生了有机会去看看的想法。及至“走转改”蹲点采访,住在四亩地镇太山坝村支书付俊琦家,夜晚围坐在火炉旁,听他讲述的林口子战斗和整修烈士墓的事,让我有了一定要到林口子烈士墓地去看看的念头。
晨光中的山岭峻拔,四野静寂。行在谒拜革命英烈的途中,我们兴奋而虔诚。寒风拂面,吹在脸上有些生疼,一路上大家步履匆匆,都不说话。我独自在心里回想着昨夜付俊琦的讲述。秦岭腹地宁陕县四亩地镇太山村的林口子,昔日曾是宁陕北上周至、西进佛坪的交通要塞,这里留下了中国革命的足迹,1946年8月新四军359旅717团的指战员战斗中牺牲于此,并被当地绅士彭方裕组织群众就地掩埋了烈士遗体。“我确切地知道林口子的烈士墓,还是1984年春天,县党史办的来调查。”付俊琦说,以前他隐约听村上的老党员韩福礼说起过林口子烈士墓的事。韩福礼是当年参与掩埋烈士的群众之一。时任村团支部书记的付俊琦,这年“5.4”青年节组织了缅怀革命先烈主题活动,带领村上的青年团员对林口子烈士墓进行了简单整修、清理了墓地杂草。2004年夏季,他在四亩地镇党委给予2袋水泥和300元钱支持的基础上,自己贴补500多元,请5名村民,用了两天时间为烈士砌起了两座水泥勾缝的“坟头”。
还在十里河的西岸,远远地就看见东面山梁有一处台地,茂密的蒿草间,三棵苍绿挺拔的柏树在这四野枯黄的季节里,格外的显眼醒目。台地和后山上一共有四座烈士墓,长眠着11位革命烈士。台地上两座烈士墓前的柏树是付俊琦和村民在整修烈士墓时种植的,如今已有一人多高,地上还留有不久前敬献的花圈。立于墓前,风拂山林声、河水奔涌声交织在一起,如泣如诉,仿佛间把人带回到了那段悲壮的光辉岁月,耳畔隐约能听见子弹的呼啸声、冲锋的呐喊声和战斗胜利后的欢呼声。那是1946年的8月9日,西进作战的359旅717团从新场西翻鸡公梁,遭遇敌人的前后夹击,林口子地势险要,两面山陡坡峭,只有从山豁口冲过去才能突围。717团发起突围战斗,战斗打的非常惨烈,从8月10日晨一直打到黄昏,在击溃伏敌国民党军突出重围后冲出了林口子。战斗中,717团牺牲了11名指战员(包括一名女战士)。
风,轻轻拂摇蒿草,像是在向我们传颂着战士的英勇;水,滔滔奔涌不息,仿佛在向来者歌唱着战士的光荣。那一刻,站在墓前,大地静寂、四野无声,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向烈士墓鞠躬,再鞠躬,用心真诚地向烈士们表达崇高的敬意和缅怀之情。“共产党带领群众建立新中国不容易,过上这么好的生活不能忘本!”付俊琦说,他准备投资1万元为烈士们建纪念碑,保护革命遗址,让人们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返回的路上,太阳已经从东山巅升到了深蓝的天空,山坡峁梁上洒满了金色的阳光。一路上,大家都不说话,不知道他们怀有怎样的情思,我这心里却是波涛翻滚、思绪万千。11名年轻的指战员,为了解放事业,捐躯大山深处,不仅没有一座像样的墓,甚至还有人连姓名都没留下;他们用行动和生命,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付俊琦,一位朴实憨厚的山里汉子,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带着朴素真挚的感情,多次整理、维修烈士墓,在自己并不富裕的情况下还准备自费修建烈士纪念碑。当我们以崇敬的心情缅怀革命英烈,对一位普通农民——付俊琦的举动心怀钦佩的时候,也许我们应该感到惭愧。年轻的指战员们,为了解放事业转战南北,甚至牺牲了生命,他们没有想过回报;而付俊琦愿自费建烈士纪念碑,也仅仅是因为过上了幸福生活,心怀感恩。可我们这些经常把大道理讲的头头是道的人,立足岗位、履行职责吃了一些苦、干了一点事,却在很多时候,因没有被肯定而抱怨不断、牢骚满腹,甚或消极懈怠。
“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亏不亏看看革命英雄纪念碑”。想到这里,我忽然觉得找到了自己最近一段时间郁闷的根源,获得了一份从未有过的沉静和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