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细话子午之名称(宁陕城关初中 李思泫)

作者:李思泫 来源:宁陕城关初中 发布时间:2013-05-13 16:02 【打印本页】

    在历史上,交通道路尤其是官道与政治中心的地理位置息息相关。关中长期为帝王所居,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以前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所以,关中向南与汉中、四川的联系主要靠穿越秦岭的各条道路。子午道便是其中之一,并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显出其战略作用的重要。我们的家乡宁陕县县城就有“子午路”的名称,那么,这个名称到底从何而来呢?我搜集了以下几种说法,希望热爱宁陕,关爱宁陕的人们更加了解宁陕的历史。
    说到子午道,首先就要说说栈道。所谓栈道,就是沿河修筑的道路。在通过河湾的凹岸或断崖绝壁处凿石架木而成。子午道便是这样一条翻越秦岭,连通关中与汉中的栈道。那么,“子午道”这个名称又是怎样的来的呢?或者说,为什么这条在秦岭上修筑的栈道不叫“秦岭道”或“长(安)汉(中)道”,而叫“子午道”呢?
    一般论及子午道的文章都沿袭普遍的观点,“子午道因子午谷而得名”,或者引用辞书的解释。《辞源》对子午道的解释是:“古代以南为午,因道通南北,故名。”《辞海》的解释其意基本相同。这些辞书的解释都是根据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古对《汉书》的注解而来,而对《汉书》作注的另一训诂学家张晏所作的注解则与颜师古的注解大相径庭,《资治通鉴》就引用的是张晏的注解。《汉书·王莽传》原文说“其秋(指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莽以皇后有子孙瑞,通子午道。”[1]这句话张晏的解释是:“时年十四,始有妇人之道也。子水,午火也;水以天一为牡,火以地二为牝,故火为水妃,今通子午道以协之。”[2]这种关于子午道的水火、牡牝、天地关系的议论,显然是处于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出现在当时也不足为奇。但我就这个观点访寻了陕南一些当地老人,他们都表示没听说过。可见此种名称由来应该是当时统治阶级提出来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不足为信。
    第二种观点是当今学者王子今先生在研究秦直道的时候提出来的。他基于陕西甘肃交界的子午岭是秦直道的路段而推测“子午”和“直”因快读而合音了。《水经注》曰“上承樊川,御宿诸水,出县南山石壁谷南三十里,与直谷水合,亦曰子午谷水。”[3]《类编长安志》“豹林谷水出南山,北流三里有竹谷水自南来会,又北流二里有子午谷水自东来会,自北以下亦谓之子午谷水。”[4]参照这两条史料,王子今先生认为“‘直谷’也是‘子午谷’的快读合音。还有子午道秦岭南段沿池河南下汉江,‘池’也为‘直’的转音,并推论子午道循行的河道也曾被称作‘直河’。”[5]但是,就目前子午道所经陕南地区居民的方言以及关中地区的方言来说,把“子午”和“直”读转音的情况不多。不过也不排除在陕南地区的方言中夹杂有四川口音,继而将二者读转音。总之,我认为这种观点还有待详细考证。
    第三种观点也是民间流传最广的观点。即《汉书》曰“北山是子,南山是午,共成子午道。”颜师古自己也解释说“子,北方也;午,南方也,言通南北道相当,故谓之子午耳。”[6]也就是说子午道的得名当与这条道路基本呈南北方向有关。其实,以子午为名的地理实体,陕西本有多处,除子午道外,还有长安附近的子午谷、子午关、子午镇和陕西汉中西乡县境的子午镇、子午河,渭北陕西甘肃交界的子午岭。作为地理实体,子午岭、子午关、子午镇、子午河见于历史记载的时间都比较晚,陕南的子午河和子午镇甚至晚于明朝时期。而子午谷、子午道早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李之勤先生基于出现的时间,认为与“子午”相关的地名均源自于子午谷和子午道,但是难以断定子午谷的得名源自于子午道,还是子午道的得名源自于子午谷。[7]这个问题我在子午道途经广货街镇走访得到的结论与《宁陕县志》的解释一样。“因这条路的北端由长安正南门进入南山谷口,古人以北为子,南为午,南北走向的谷道称为子午谷,由子午谷入山南行的道路称子午道。”[8]所以,根据陕南风俗可以确定子午道的得名源自子午谷。
参  考  文  献
[1] 班固.汉书.王莽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4076.
[2] 班固.汉书.王莽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4076.
[3] 王子今.秦直道的历史文化观照[J].西安:人文杂志,2005-5:110
[4] 骆天骧.类编长安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165.
[5] 王子今.秦直道的历史文化观照[J].西安:人文杂志,2005-5:109.
[6] 班固.汉书.王莽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4076.
[7] 李之勤.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子午道条校释[J].中国地理从论,2000-3:28.
[8] 宁陕县地方志编辑委员会.宁陕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