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故乡即吾乡(太山庙镇 郑嫚)

作者:郑嫚 来源:太山庙镇 发布时间:2013-06-22 12:50 【打印本页】

  从县城到四亩地镇萝卜裕,3个小时车程。从萝卜裕到太山坝,需要再走30分钟山路。进到太山坝,一眼能望到的第一户人家就是我家。不过,那是11年前的事情了。上一次回去还是去年十一月份大姨去世的时候,如今又是半年有余。趁着端午节,刚好小姨家的弟弟高考也结束了,小姨便邀我们一起回去看看。第二天,五姨、小姨一家三口、嫂子和三岁的侄女CC,我们一行七人出发了。十二点四十的车,四点左右才能到。出发没多久,小C就迷迷糊糊睡着了。到大河坝下了高速,就是颠簸、崎岖的山路。小C醒了,说:我们都在做摇摇车呢。我们笑,这个比喻还真是恰当。
  才走到四亩地,舅舅就打来电话说已经在萝卜裕等着了。小C很高兴,“我爷爷来接我了。”“那你奶奶来了没有?”“没有。”“那她怎么不来接你?”“她要在家给我们做饭。”听说我们要回去,舅舅和舅妈提前一天用镰刀把小路两边的杂草给清理了,怕我们被杂草割到,也怕草丛中会隐藏着危险。从路口到舅舅家需要过一条大河,河道很宽,足有五六十米。其实以前并没有那么宽,是那年洪水给冲的。过完河,走到小路上,果然敞亮很多,沿路两边还躺着新割得的一簇簇杂草。走到一半,看到外公迎面走来,满脸笑容。我快步上前,边走边大声叫他,说小姨他们在后面,马上就来,你别去了。外公耳朵不太好,也许他并没有听见我叫他,他停了一下,望着我裂开嘴笑了,依然向前走去。我想,谁也无法阻挡一个父亲想要迎接孩子的心吧。外公最多的表情就是微笑。迎接我们的是满脸微笑,走的时候依然是满脸微笑。走的时候他总是会将我们送过河,送到路口,然后一脸微笑的看着我们走远,走远。外公今年88岁,晚辈算来已经有五世了,我们希望他能成为一位百岁老人。
  每次回去,最忙的就是舅妈。她总是会变着花样给我们张罗很多好吃的,腊猪蹄、土鸡自然是必不可少,凉皮、馒头、菜豆腐也都自己动手,至于下河捞鱼给我们烧鱼汤、上山挖野菜给我们换口味更不在话下。舅妈是每天起的最早的一个,当我们还睡梦正香的时候,她已经做好了早饭等我们起床了。
  每次回去,也必定是要去看看三伯和小姑。小的时候,我家、五伯家和小姑家我们三家并排住在河的左边,大伯家、三伯家和四伯住在一个院子里,在河的右边。六个兄妹就这样三三分,住在了河两边。于是隔河喊话成为小时候那时候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无论父辈还是我们小辈,都经常站在自家门前隔河呼喊着,交流着。一切的转变因了那年的洪水。洪水过后,我家和五伯家相继搬走了,如今左边只剩下了小姑家。小姑家的两个哥哥都在外面工作,回来的时间少之又少,幸而表姐嫁的较近,还能经常回来看看。右边院子大伯早已不在,四伯终身未娶,三伯母前年去世了,三伯家的哥哥姐姐们或外出打工,或远嫁他乡,在身边的也要尽着自己的小家庭,所以院子经常只剩下三伯和四伯两兄弟相依为命。在这个草木生长旺盛的季节,院子下面的一片竹林长得越发茂密,河里面的树木也都郁郁葱葱,远远望去,宽宽的河道掩映在一片密林之中,已经看不见公路了,也看不见小姑家了....
  小姑打来电话:今天晚上就在我们这睡,晚上我给你熬鱼汤喝。好,我答。
  长大了再回老家,亲切又陌生的老家,仍然让我牵挂。每每想到我在慢慢长大,我的祖辈们、父辈们在渐渐老去,心底都会泛起一阵阵恐慌。我在心里暗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多抽时间回老家看看,因为那是我牵挂的地方,那里有我牵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