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走进宁陕县,碧水环绕,绿树掩映,处处呈现山绿、水清、人富的新景象……
自2008年被列为第六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后,宁陕县从“生态城镇、生态经济、生态旅游”入手,大力实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建设。如今,宁陕犹如穿上一身“绿衣裳”的美人,格外妩媚动人。
生态城镇 扮靓家园
漫步在宁陕县城,居民张先生感慨地说:“现在长安河的水质、城区的空气,比以前明显好多了,道路绿化也非常好。这几年县城越变越好看。”
2004年,宁陕县启动卫生县城创建工作,对县城进行绿化、美化、净化和亮化,先后建成滨河公园、环城森林公园和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等重大工程,并成功创建成为省级卫生县城和园林县城,现在宁陕正朝着国家卫生县城和园林县城目标大步迈进。
宁陕县采取规划建绿、见缝插绿、拆房增绿等一系列措施,打造了一个“小而洁、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的生态宜居县城。目前,县城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4.5平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达50%以上,固体废弃物处置率达92%,环境空气质量达到Ⅱ级和优于Ⅱ级标准,主要河流出境水质均达到Ⅱ类标准。
为了把统筹城乡发展、移民搬迁与推进生态城镇建设相结合,宁陕县按照三个三分之一(县城2.5万人、集镇2.5万人、农村2.5万人)的人口布局,突出不同乡镇地域特点和发展模式,形成以县城为核心、集镇为支撑、重点村为补充的城乡统筹发展格局。皇冠镇结合旅游开发,通过招商引资,建成为独具特色的生态小镇;筒车湾镇依托自然环境,突出生态特色,着力打造生态文化名镇;江口回族镇着力彰显山区特点、民族特色、现代气息,依托生态资源,大力推进有机观光园区建设……
目前,全县城镇化水平已达到30%,比2005年提高12个百分点。浙江老板季永乐,投资上百万在宁陕开办永安超市,不仅举家迁往宁陕购房定居,还注册成立了宁陕永乐商贸公司。
生态经济 绿染山乡
宁陕是个林业大县,他们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农民群众在实施退耕还林中发展山林经济和生态农业,让农民在养山护山过程中增收致富。
2008年率先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后,宁陕县306万亩集体林地落实产权到农户。如今,随着林权配套改革稳步推进,广大林农依托山林发展产业、创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林权抵押贷款,相当于把山林变成了‘活钱’,有了钱就能把板栗园搞大。”承包了700多亩林地的筒车湾镇许家城村板栗大户张立友,去年用林权抵押贷款20万元,在已建成的300多亩丰产板栗园中养鸡、种魔芋,又利用修剪的枝条发展袋料食用菌3万袋,年收入达到14万元。
宁陕县还依托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不断推进“一菌三园(食用菌、板栗园、核桃园、药材园)”和四个示范基地(反季节食用菌栽培、猪苓人工栽培、大鲵养殖、冷水鱼养殖)建设。通过协调贷款、政策倾斜、领导包挂、干部驻企等措施,培育了一批诸如松下菌业、龙泉大鲵养殖等龙头企业,带动了大批“能人”自主创业。
目前,全县食用菌、大鲵、中药材和休闲农业9个与林业、农业有关的亿元产业园区正在形成,累计发展袋料食用菌2000万袋,板栗、核桃面积27万亩,家禽存栏13万余只,中药材2万多亩。大鲵养殖户达到38家,年繁育种苗6万尾,现有商品大鲵7.2万尾。去年全县生态经济总收入达到7亿元,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70%以上。宁陕森林覆盖率已高达90.2%,犹如陕西的一条“绿飘带”。
生态旅游 富裕群众
宁陕还先后引进西安海荣集团、陕西新流水实业有限公司等20多家省内外企业,开发秦岭朝阳沟休闲度假区、上坝河国家森林公园、国际狩猎场等20多个旅游项目,引资总额突破300亿元。
近年来,宁陕县累计完成旅游投资30多亿元,朝阳沟、上坝河、大蒿沟旅游项目正在快速推进,五大文体赛事活动独具特色,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连年翻番,被命名为全省旅游强县和先进县。
每逢周末,国道210宁陕段沿线,陕A、陕C牌号的车辆延绵不断,西汉高速公路沿线的皇冠、筒车湾、广货街等镇,秦岭山地度假风景区、县城一日游等各个旅游景点,游人如织。去年全县接待游客24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8亿元。
生态改善给宁陕农民带来了实惠和财富。农家乐、餐饮业、旅馆业、旅游运输业和围绕旅游搞种植养殖业,遍布全县山乡,直接带动4万多农民增收致富。目前,全县宾馆8家,餐饮网点400余家,农家乐212户,床位3210张,餐位9500个。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的1949元增加至5830元。如今,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空前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