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书画的神韵 文化的魅力(双创办 胡雪涛)

作者:胡雪涛 来源:双创办 发布时间:2013-09-23 08:56 【打印本页】

                    
——观宁陕县首届“双创杯”书画篆刻联展有感


    在全县冲刺国家卫生、园林县城创建活动之际,县委宣传部、县人武部、县双创办联合举办宁陕县首届“双创杯”书画篆刻联展,展出作品以多样的风格和多元的话语,着重突出宁陕县创建国家卫生、园林县城的显著成果,一幅幅字、一幅幅画,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对于不通书画的我来说,只知道四位作者的书法好,画好,是书画界名人,宁陕的、安康的、陕西的、全国的……也每每总觉得这些名人距离自己太远,只是远远地敬着。
   待走进展厅,才发现:不懂笔法、不知笔墨,都没有关系,因为这些作品早已经和着作者们的才气与灵气将书画魅力尽情呈现,笔墨后面透射出的气势也在一股脑儿侵袭着你,站在作品前面,分明就能感觉到一种力量牵引着你,引导着你去看那些富有节奏的线条,它们跳跃着,扭动着,像人的、象山的、像河的…..
 60多幅作品,不是书法就是国画,还有就是篆刻作品。书法,画出来;篆刻,也是画出来;国画,写出来,不分伯仲。处处都是线条的律动和水墨的厚度,黑白的,彩色的,隶书,篆体,行草……包罗了太多的世界。
    在这里,既有我国历任领袖人物的卓越风姿,也有全县开展双创活动箴言的真实记录;既有缅怀革命先烈、对其坚贞不屈精神的赞颂,也有对家乡秀美山川的真实描绘;既有将书法、章法、和刀法三者完美结合的篆刻作品,也有潇洒飘逸的挥毫泼墨。这些作品或灵动自然,或古朴典雅,是对自然美好感受的尽情抒发,是将炫美瞬间的永恒定格,给人以酣畅淋漓的美感体验和心灵洗礼。
  年过七旬的陕西省美术家、书法家协会会员,原宁陕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铭轩老先生的“云起长安河,雾锁五郎关”行草,飘逸俊秀、灵动流畅、在刻意夸张变形之余尽显欢快,如行云流水,只用十个字就生动地突出了宁陕的地理特色,也传神地描绘了一幅云缠雾绕、如诗如画的人间仙境。其自创的7言律诗《咏秦岭》,更是笔墨灵秀,一气呵成,诗中透漏着对秦岭特有的山水风光的赞美,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热爱。“秦岭崚嶒气势雄,昆仑脉起卧苍龙;千峰屏列分南北,万壑汇流贯西东;绿树青山生晓雾,流泉飞瀑起溪风;密林深处炊烟起,户户家家图画中。”不见墨彩,却形成了一幅天然画卷,真正是做到了“诗中有画”。
  其小篆,古朴典雅,笔墨甜畅,稳重里透着刚健,古拙中弥漫着率真。“室外独留滋卉地,年来幸得养花天”,来自鲁迅的一幅联语,养花浇花,多么悠然闲适,让我们进一步知道,一代宗师鲁迅,他那颗忧国忧民的情怀中也饱含着对大自然的崇尚和热爱。
  其国画《牡丹》,在满眼的姹紫嫣红里,尽显国色天香的神韵,富贵中透着清新,看那娇艳欲滴状态,隐约间一阵阵花香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去触摸。《紫色的葡萄》,一串串、一颗颗,浑圆饱满,色泽鲜亮,还闪烁着晶莹的露珠,硕大的果实熟透了,看着看着就忍不住产生一触摸就会掉下来的担心。
    现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会员、宁陕县人武部部长高劲松先生的篆刻作品,乍看上去,就是一个个红红的方疙瘩,但就在这小小的方寸中融合的却是“综合艺术”,作者在小小的玉石上将书法、章法、和刀法三者完美结合,不仅内容丰富,种类齐全。细看伟人肖像、篆章,不仅构图优美,结构严谨、还刀法生动流畅、书法潇洒飘逸,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高先生的绘画以古典人物为主,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再现了这位快乐、笑口常开的弥勒和尚形象,画中人物安详的神情、流畅的线条、传递着的是生活的闲适以及宽容、豁达的人生理念。不仅如此,老人和小孩也是高先生的绘画主题,他用水墨淡彩的形式表现出放牛、读书、嬉戏等生活状态,画面人物活泼可爱中透着调皮,充满了童真童趣,陶渊明笔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桃源生活形象跃然纸上。
    正对着展厅大门的书法作品龙飞风舞,落笔有神,录下的是我县领导班子的双创理念,集中体现了全县上下对双创工作的信心、决心,以及实现双创惠民的动力和源泉。
  宁陕书画家协会主席冯安麟先生的对联:“众志成城,创建国卫”力透纸背,笔墨雄浑,气势博大,催人奋进,是为双创办题词,也写出了我县全体双创人凝心聚力、团结奋进,争创国卫县城的坚定信念。其山水画以扎实的功底,成熟的笔法中越见宁陕山水的幽深,画面上,云雾锁绕,群山起舞,寓意深刻,把生态宁陕的独特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
  廖佑民老师的花鸟画以本土文化为背景,取材于秦岭宁陕,这里的山水、花鸟、动物,笔墨酣畅淋漓、色彩斑斓饱满又无比的温馨,充满着恬淡的诗韵,既流露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让观者心灵变得宁静而深远。
    整个参展作品,雅俗共赏。一个俗人如我,也禁不住一边流连忘返之余,一边感慨现实生活竟然蕴藏着诸多美好事物,一边在感叹作者运用笔墨刻刀自如创造美的同时,更惊讶于他们将外界事物契合内心体验水平的高超。
   我想,正是这些诸多的不可思议,才让这些作者们将自己的艺术情感一泻而下宣泄得淋漓尽致的同时,又能让我们这些观者于瞬间摆脱世俗的束缚,回归到精神的愉悦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