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远处近处(县作协 阮杰)

作者:阮 杰 来源:县作协 发布时间:2013-12-18 14:54 【打印本页】

    几年前,与一位县上领导下乡,在车里这位领导突然问我:“为什么古时候的画画得那么好?有的成了国宝,画里的颜色也不变,这是为什么?“当时,我也没有作出过多的思考,只是简单的问答:“现在的人心情浮躁,唯利是图,哪有心情静下来为艺术而创作。”这样的回答虽让领导不十分满意,但也认为这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这个提问,让我思考了很久,从那时起我注意在电视里、在书籍里找到一些答案,一次在《鉴宝》栏目里,一位鉴定专家介绍一幅古画时,谈到了画里颜色的知识,说明古画使用的颜料是从矿物质中提取的,而现代画使用的颜料是化学品,二者有本质的区别,保存时间也有很大差异,现代化学品极易褪色,矿物质颜料保存时间久远。顿时,一下明白古画与现代画的不同。重要的是古时候,无论是国家,还是民众,都对人才十分尊重,饱学之士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你想无论是盛唐时期或是康乾盛世,严格的“科考制度”为国家选拔了一大批真才实学的有识之士,上到皇帝宰相,下到庶民百姓,谁得到一幅好字名画都爱不释手,对好诗名句赞赏有佳。文人真正成了那时的“香勃勃”。于是,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等这样的诗圣。象唐寅、王羲之、颜真卿等这样的书画大家。出现了孔子、老子这样全世界各国敬仰的圣人。千年以前,中国就成了世界最强大的国家,而不是现在沾沾自喜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时各国都到中国“朝拜”,那时的皇帝多么“神士”。中国人多么自豪。不可否认,新中国成立之后,确实是走过象“大跃进”这样的弯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失去了重要时期。改革开放30年,我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济突飞猛进,但是加入世贸,多元经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工资提高了而物价也上去了,经济开发区、农业示范区、高新科技园区成了时髦的词语,多数人住进了楼房却背起了债务。建了高楼,毁了古街,修了新镇毁了名村。
    可以说,古镇名村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活化石”,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有媒体曾这样评价,在陕西的地图上我们能寻到无数历史上曾经辉煌灿烂的古镇,有传为伏羲、女娲之母——华胥氏故里的华胥镇;女娲氏故里的骊山镇,秦汉栎阳城所在的武屯镇,刘帮为其父仿沛县丰邑所建遗址新丰镇,老子讲经著述的楼观镇,裴航云英坚贞相爱的“梦断兰桥”故事的兰桥镇等等。而当下,很多历史文化古镇,在追逐物质财富和发展机遇的过程中,灵魂在趋同化中脱壳而出,大批有价值的传统建筑、历史建筑在推土机中夷为平地,许多古镇、名村面目全非,旧貌难寻。
    有专家这样认为:“在城镇化的道路上,我们自觉不自觉让一种文化流失掉,那就是乡神,多村精英,民间文化,这是中国乃至世界未来发展中难以估价的损失和困境。
    丧葬制度改革导致文化断流,祖先崇拜意识淡薄,从此以后,通过地下文物来保存和研究人类文明的血脉就可能中断了。
    计划生育和独生子女制度对于书香门弟的打击是致命的,文物收藏和文化传承变得异常艰难。
    必须对西部大开发有正确的理解,如只停留在经济维度,不重视生态和环保,未来中国的水资源将是可怕的,其危险性甚至远超出石油等能源的匮乏。”
    多年的城市发展因缺乏前瞩性、文化意识和审美元素,从而导致全国城市建筑的千篇一律。如改革开放前,哪怕提前五年,国人能从整体性、地域性、文化性、审美性等角度,对每个城市进行独具个性的设计,今天的中国都市将会大为不同。不要说它们的美,只旅游这一项就会呼蜂引蝶,让世界人民都来朝仪,其经济效益是千万个化工厂或电子企业都难以比拟的。
    如今,走遍大江南北,可谓青一色的“砖房洋楼”,防震性能强了,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却丢了,我不知道这类建筑能比土木瓦房那种冬暖夏凉的性能好到哪里去。福建土楼经历了数千年如今依然坚固如初,成了世界文化遗产。住楼房难道这就是城乡一体化?在中国农村这种土不土、洋不洋的建筑在当今或日后虽是百姓遮风挡雨的住所,却成了华夏大地的“一片废墟”,让人目不忍睹。
    社会在变化,社会在进步这无可争辩。但高速发展的科技,一方面给人类带来了便利,带来了文明,但同时,也把人类推向了毁灭的边缘。你想,世界争霸的不是文化产业,而是先进的杀人核武器。高度发达的工业,尤其是食品工业,哪类没有添加剂?促使人类体质锐减甚至变异,电子产品再先进能成为文化遗产么?这多么可怕。
    面对现实,有作家质疑文学是否即将死亡,这是一个严肃又深远的话题。有一位著名文学大家这样写道:“今天微博的140个字符,无法完全彻底表达其文学性,会使读者智商下降。而我们的文化遗产唐诗五绝仅20字,七绝28字;宋词16字,令仅16个字,《忆江南》27字,《如梦令》33字,元曲《天净沙》28字,这都离140字远着呢,这些经典作品,至今还使文学爱好者如醉如痴,如痴如迷。
    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文学伴随人类文明而生,不会死亡。但文学的形式会依次死亡,《楚辞》来了,《诗经》(形式)死了;汉赋来了,楚辞死了;骈文来了,汉赋死了;唐诗来了,骈文死了;宋词来了,唐诗死了;元曲来了,宋词死了;(明清)小说来了,元曲死了;电影来了,小说死了;电视剧来了,电影死了;游戏来了,电视剧死了。只不过这种“死亡“是相比对而言,文学像一个不死的灵魂,依次依附于文学体裁生存,只不过随着文化的普及,文学越来越通俗,越来越世故,越来越谄媚,所以就越来越无趣而已。
    想起遥远的过去,回味活生生的现实,许久想不通摸不透,这到底是进步还是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