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陕县档案史志局被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评为“2013年度全省旧志整理工作先进单位”和“2013年度全省地情信息工作先进单位”,这是继2007年宁陕县启动二轮修志工作以来,连续第七年被省地方志办公室评为“全省地方志工作先进单位”。其中,2010年12月,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地方志办公室授予宁陕县档案史志局“陕西省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授予档案史志局局长沈兰虎同志“陕西省地方志系统先进工作者”。
连绵不断地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特有的优秀文化传统。编写地方志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是一项艰苦、清苦、辛苦的工作,县档案史志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秉着“存真求实、忠于历史的科学精神,耐得寂寞、忍得艰辛的吃苦精神,潜心修志、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拼搏精神,通力合作、众手成志的团结精神”,使得宁陕地方志事业屡次得到省市方志部门的赞誉和肯定。
旧志整理工作与如火如荼开展的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工作相比,对旧方志的保护、整理、开发、利用等工作还相对比较薄弱。《宁陕厅志》是清道光九年(1829)宁陕厅同知林一铭主持纂修的,距今184年,全属木刻版,且县内仅存一套,是宁陕目前可知存世的唯一一部体例完备、内容丰富、涉及宁陕地域的地方志,具有十分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整理校注旧志既是继承和弘扬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事。为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文化兴县”战略,传承优秀文化遗产,县档案史志局于2011年5月开始组织人员对《宁陕厅志》进行校注。在校注的过程中多次赴市进省查阅资料,并对原著讹误做了细心订正,对其中的许多文言词汇、地名、历史事件摘要等作了注释。历时两年,《宁陕厅志校注》于2013年7月25日正式出版,为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宁陕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民国36年,宁陕县参议会采用石印方法翻印的《宁陕厅志》合订本
2013年7月25日出版的《宁陕厅志校注》
地情信息工作 地方志书,是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而实现地情资料的数字化、网络化,则更有利于资料长期保存、研究、开发和利用。一个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往往要有政治远见和专业知识,要对本地区、本部门的历史和现状有比较系统的深刻认识;要善于运用智力机构和智力工具,而地情资料库就是可以借助的一种智力工具。新领导上任时,可以通过各地的地情资料库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精力,迅速掌握全面的情况。用现代科学的话来说,就是用最经济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多的“信息量”。多年来,部门要搞规划,常常是组织临时班子现去收集资料,等任务完成了,材料丢在一边,甚至随手散失,以后再用又要重新收集,这种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目前形势。为此,县档案史志局于2013年3月积极筹建宁陕档案史志地情信息网,9月通过省验收组验收并于12月正式投入运行。目前,已开通的一级栏目18个,二级栏目30个,录入资料500万字,图片300余幅。地情信息网涵盖了宁陕县情地貌、民风民俗、名胜古迹、地方特产及文化等,是名副其实的地方志数据资料库。宁陕地情信息网的建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及客商了解宁陕,科学决策提供详实的历史资料;为编制宁陕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党史等各种资料提供依据;为部门工作查考利用提供方便;成为服务社会,推动地方志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