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要闻

察民情办实事 精准扶贫重实效——宁陕县水利局扶贫包村纪实之一

作者:何承广 来源:水利局 发布时间:2014-06-24 08:20 【打印本页】

    地处秦岭深处宁陕是国家级贫困县,以实施“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方略为主线,以陕南移民搬迁和整村推进为重点,进一步瞄准扶贫对象,进村入户、突出重点,加大投入,以干克难到2019年,努力实现全县2.19万贫困人口脱贫是宁陕提出的实现跨越发展和全面小康的目标任务。2014年初,在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下,宁陕县各镇、各部门均领到了一份沉甸甸的扶贫包村工作“试卷”,县水利局被分派至山大沟深、交通极为不便的梅子镇北昌村驻村扶贫。为了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县水利局将其与水利重点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并与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成立了由防汛办副主任何承广带队的扶贫工作队,抽调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2名同志为驻村工作队员,进村入户开展工作。

    在听取了驻村工作队对全村情况和包村工作计划的详细汇报后,2014年6月,局长袁林隆带领班子成员来到北昌村一线调研,挨家挨户走访了46户贫困户,深入了解民情,就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现场座谈,就地答疑,察民情解民难。
                                   

所见所闻 令人沉重

    北昌村在当地是一个交通相对闭塞、经济相对滞后、劳动力极度匮乏的村,因为村民居住很分散,往往都要从这个山头绕到另一个山头,才能从这个院落走到另一个院落。境内通组道路崎岖陡峭,其中土城村民小组还没有通车,全靠人背人驮,全村现有人口237人,68户,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全村党员15名,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居多。全部系贫困户,特别贫困的有46户,147人。这些特困户中有残疾人、低保户、五保户,有的家庭一年下来收入不到1000元钱,全部家当估计不足500元,有几户人家无丁点收入。贫困户多数是患重病或残疾的老人,往往居住面积小,无儿无女或子女多,或子女残疾,缺少劳动力,生活十分困难。2014年6月18日,水利局袁局长亲自带着班子成员和驻村工作组一大早向着该局扶贫点北昌赶去,一路不停的向驻村干部老冯关切的询问该村的情况,“只有俯下身子深入到农民生产、生活第一线,和农民打成一片,真心实意和农民交朋友,才能正确掌握农民存在的困难。”水利局局长袁琳隆这样说。
    赶到北昌村寇家湾组时已到中午时分,骄阳似火,当看到该村贫困面貌后,该局负责人对大家说,中午饭就不吃了,我们要抓紧时间走访农户,争取多了解一些情况,能多走访一户就多走访一户。60出头的王大理因患上风湿性心脏病,干不了重活,病情延误已达3年之久,去年11月分做了心脏搭桥手术,花掉了十几万元,家里债台高筑,“50多岁的妻子身体也有慢性病,有个女儿已经出嫁,家庭条件也不好,一大家子人需要养活,现在家里一点经济来源都没有,还要经常花钱买药”,王大理一脸无奈的表情说道。随行干部看到这一现状后,心里都感到难受。袁局长立即打电话向县合疗办咨询相关政策,随后对包村干部老冯说,你亲自帮他们把做手术的相关票据整理一下,到县上争取各项政策,看能不能多补一点是一点。临走时,我们看到王大理眼睛都湿了。

    来到王兴兵家里,他外出不在家,家里只有他母亲王大妈和一个残疾伯伯在家留守,他家的房子里很破旧,家徒四壁,进门右上边房间有一个三口锅的土灶台,烧的是柴草,右下边房间炕上靠墙角一个床,有几床几乎看不出颜色的旧棉被,看到这些让人很是心酸。“我们家人口多,负担重,两个老的,还有一个是残疾,就靠王兴兵一个人挣钱,两个孙女身体不好,听说前两天因为感冒就花了1000多元,在过十来天,大孙女因为白血病又要到省医院去住院了,这个病已经花了很多钱了”,王大妈边说边叹气,不停地向我们诉说着。袁局长边走边说,我们要回去加大呼吁力度,号召全社会善心人士伸出援助之手争取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听说村里71岁的肖大妈经常一个人在家居住,有三个儿子都长期在外打工,有两个儿子在已经外地上门落户,小儿子因为找不到媳妇也长期在外很少回家,走到门前看到虽然是三间瓦房,房子看起来却很破败,屋里地面凹凸不平,墙体多处有被雨水冲刷的痕迹,屋顶漏洞随处可见,房顶瓦层凌乱不堪,这样下雨天哪能住人呀,肖大妈却乐呵的告诉我们;“就是下雨天,房子湿得很,不过我身体好没有啥病疼,隔壁五保户我还经常照顾呢。”看到这种情况,该局负责人对随行的王支书说,你回头找几个劳力,帮忙把这个房子捡一下,费用我们共同想办法,至少要确保老人家下雨天住着安全,干爽。看到这些一暮暮情景,着实令人心酸。但该村这样的贫困家庭却很多很多——-
    当看到一户一户的贫困状况,我们每个人都深感肩上责任很重。在该局负责人的带领下一口气走访了22户贫困农户,真是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在多次与村民面对面的交流中,我们深深感到当地村民对发展生产、发家致富的积极性不高。经济上的贫困与精神上的贫困就向一对双胞胎,形影不离。因病致贫,因贫得病的家庭比比皆是。
                                    

确定措施  标本兼治

   “长流水,不断线。”水利局负责人在走访后的座谈会上说,这次精准扶贫行动一定要有连续性,在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循序渐进,不但要注意细节,更要有节奏,例如种植情况、经济收入、吃饭、务工、看病等,这些问题都要做详细了解,而且要一步步从根源上彻底解决实际问题。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经过深入走访,反复调查研究,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方,因村实策、因户帮困”的原则,水利局进一步制定了单位五年帮扶规划和贫困户脱贫致富计划,确定具体的帮扶项目和产业。实现农户有目标、干部有打算、单位有计划的三有目标。

    同时确定水利局精准扶贫工作遵循治贫先治本,既立足当前、又解决长远的因地制宜的帮扶工作思路。一是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多方协调联系相关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着力提高北昌村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管理能力、致富技能和群众工作本领。首先让干部带头富起来,另外确定由水利局组织北昌村两委班子成员到省医院进行一个全面体检,确保该村干部都有一个好身体。二是坚持硬件投入和改变村民观念相结合。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今年年内争取1万元左右的资金,解决北昌主要村道小沟口桥涵修复工程,改善北昌村民一遇下雨天就会道路不通不能出行的问题。争取4万元左右的资金修建北昌村寇家湾组人饮工程,解决寇家湾村民吃水水质不好的问题。另一方面结合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组织村干部不断宣传党的政策和农民科学致富的路径,彻底转变了村民的思想观念,增强了村民发家致富的信心。三是坚持见效快的短期项目和改变贫困的长远开发相结合。把扶贫治标和治本措施互补运用,水利局先期多方争取资金5万元作为北昌村产业发展扶贫基金。对开始进行养殖和种植的大户进行定点扶持帮助,从而为北昌村的尽快脱贫打下较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抓住引汉济渭水库风景区建设契机,积极引进开发商来该村投资开发。四是将单位扶贫和职工个人抓包相结合。为帮助贫困村农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全局干部职工每个干部至少挂包1户以上的贫困户,水利局建立严格的干部帮扶制度,坚定不脱贫,不撒手的决心。通过帮户到人,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实现了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愿望,进一步转变了干群关系,赢得民心。

  炎炎夏日,穿过青翠群山,宁陕大地孕育着新的希望。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深入开展,水利局干部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不断解放思想,凝聚力量,坚守为人民服务的本质,不断开拓进取,真心帮扶,扎实工作,体现出干群联动的团结气氛,帮扶村民们正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生活的方向积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