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要闻

宁陕县8处文物点入选陕西省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马兰 来源:文广局 发布时间:2014-06-27 08:39 【打印本页】

    近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我县8处(组)文物点入选。新公布的这批文物保护单位体现了陕西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发展变化的新趋势,反映了陕西重大文物保护工程的重要成果,囊括了近年来陕西文物专题调查、考古发掘的新亮点。乡土建筑、文化景观、历史遗产、文化线路等新型文化遗产被列入。
    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于2013年5月启动。我县境内现存不可移动文物点505处,城隍庙是我县当时唯一的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早在2012年10月,县文广局即启动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整理工作,通过实地勘察、查阅历史、编写资料,确定了“子午道宁陕段遗址”、“宁陕厅故城”、“江口营城遗址”、“柳家堡寨址”、“太山庙老街(含节孝坊、古戏楼)”、“东江口石桥”、“石佛台石窟及摩崖石刻”、“观音山摩崖石刻”8处(组)文物点,经县政府同意推荐申报。省文物局和省文博院专家先后5次对我县申报文物点进行测绘、审核、论证、遴选,对我县丰富的文物资源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对文物的保护和发展提出了要求和建议;经过专家评审、省文物局审核、省政府会议审定,我县申报的8处文保点全部入选。
    此次列入省保单位的文物点数量是我县历史上最多的一次,且申报的文物点全部获得批复,打破了我县只有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现状。现有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力地证明我县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此次成功申报,对加强我县文物资源保护、弘扬宁陕历史文化、加快推进文化兴县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8处(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一、子午道宁陕段遗址(战国—民国)
    线路:子午道广货街段遗址——子午道江口菜籽梁段遗址——子午道江口猫儿梁段遗址。
    子午道广货街段遗址位于广货街镇沙沟村海拔1700米的鸳鸯沟内。南起沙沟村鸳鸯沟口,北接西安市长安区大坪村子午道,全段长约10公里。沿途经下歇马台、上歇马台、乍乍口、小岭湾至银丝沟,道路主要修建在鸳鸯沟西侧边坡。路面宽2.5米,系挖掘山坡而成,在药王沟处可见块石垒砌路面,长约10米、高4米。小岭梁约有5万平方米平坦开阔之地,原为屯兵和防御之所,当地俗称“衙门口”。
    子午道江口菜籽梁段遗址位于宁陕县江口回族镇江镇村北约7公里洵河东岸的菜籽梁。南起江镇村,北终于广货街镇苦竹沟口,全段长约1公里。沿途经菜籽梁、漆树湾,向北过洵河与广货街苦竹沟口接口,道路主要修建于洵河东岸的边坡。沿途用块石铺砌,险要处有块石垒砌护坎,路面宽2.1---3.2米不等。遗址南段入口处有少数村民居住,古道仍被村民作为道路使用。
    子午道江口猫儿梁段遗址位于宁陕县江口回族镇江镇村盐店街后山坡的猫儿梁,海拔839米。遗址北起江镇村江河口,南终于冷水沟村的冷水沟,全段长约3公里,道路主要修建于洵河西侧边坡上。虽古道已废弃,路面、路基和人凿石台阶依然可见,路面宽2—2.7米。沿途还遗存石凳,石凳系挖掘山坡而成,长约0.65—0.8米,高0.07—0.15米,宽0.16—0.3米。

    

 

 

    二、宁陕厅故城(清)
    宁陕厅故城位于城关镇老城村,海拔841米。《宁陕县志》记载:“嘉庆三年(1798)宁陕通判左观澜劝募人民捐工捐钱而筑。嘉庆十一年(1806),宁陕兵变,烧毁厅署和民房,城堡倒塌。嘉庆十六年(1811),宁陕厅同知胡晋康报上级拨款重新修建。次年动工,十九年(1814)竣工。城墙用三合土夯筑,周长506长,基根宽2长,顶宽1.1丈,垛高0.48丈,女墙高0.16丈,垛口1020个,青砖砌炮台13座,马道6处,堆积房5间。城门3座,南谓治安门,北曰迎恩门,东称清正门。城的西面跨坡而筑,东临长安河,城墙南北都以自然水沟作为城壕。”经文物普查,城址南北长约800米,东西宽约300米。依山梁起伏以三合土筑墙体,残高4至5米,基宽3.3米,顶宽1.5米。


 

 

   三、江口营城遗址(明—清)
    新庄城址东依山坡,北、西临洵河与210国道,南为耕地。该城依山势而建,东南高,西北低。根据《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记载:“新庄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300米。城墙以石灰与黄土夯成,尚存西、南、北墙,残高5米。城内有石蹲狮2件、石柱础3个、阴刻楹联的石门枋1对。”遗址现状与1988年普查时基本相同,且在遗址又发现栓马桩1个,栓马桩为正方体形,边长为0.31米,每面均有两个正方形孔,边长为0.07米。


   

    四、柳家堡寨址(清)
    该遗址位于龙王镇永红村委会东北约3000米处柳家堡子(小地名)。东靠大坟山、西临池河、南接观音砭栈道、北为农耕地;堡子呈方形,东西长约35米、南北宽约25米,块石垒砌围墙高3——5米;南侧辟一石门,北侧围墙局部拆毁。根据建筑布局,原堡子(客栈)为一进四合院式建筑,现正房及北厢房已毁,围墙内仅存门厅及南厢房,土木结构,七架梁,抬梁式式结构,灰瓦覆顶。天井由青砖铺面。

 

    五、太山庙老街(清)
    老街彭氏民居:该民居坐东向西,西临中街,东、北临大油房河,南临节孝坊。面阔四间,通宽14.5米,进深6.5米,临水岸吊脚楼进深为3.5米,硬山顶,青瓦覆顶,叠瓦压脊,抬梁式构架,9架梁,据房主介绍,该建筑为清代晚期营建,整体建筑保存尚好,局部有现代改造。
老街王氏民居:该民居坐西向东,西临中街,东、北临大油房河,南距节孝坊10米。面阔三间,通宽13.2米,进深7.2米,硬山顶,清水脊带封火墙,青瓦覆顶,前檐为重檐式带回廊,拖檐下部为鹅颈顶,抬梁穿斗式构架,9架梁。据房主介绍,该建筑为清代晚期营建,整体建筑保存尚好。
    老街雷氏民居:该民居坐东向西,西临中街,东、北临大油房河,南距节孝坊10米。面阔三间,通宽11.6米,进深6.3米,硬山顶,青瓦覆顶,叠瓦压脊,抬梁式构架,9架梁。据房主介绍,该建筑为清代晚期营建,整体建筑保存尚好,局部有现代改造。
    老街刘田氏节孝坊:该建筑位于太山村委会西北约30米处老街,坐北向南,与新矿老街融为一体,东临大油坊河、西接太山庙乡老街、南为民宅、北距乡政府约100米。该建筑为门洞形砖筑节孝坊,小青瓦覆顶,文革时部分毁坏;檐下饰蜂窗形花式斗拱一周、青砖体拱形门洞,高7.5米、宽7米、墙体厚1.4米,门洞高3.5、宽2.5米;下部为条石基础,额青石质题“旌表处士刘廷仁之妻田氏节孝坊”,道光九年款,节孝坊背部文字同。
    老街戏楼:  戏楼位于太山村委会南约200米处老街,坐北向南,平面呈品字形,南北宽7.5米、东西长10.6米。前部歇山顶楼台,四角升起,木构架二层,砖雕花脊小青瓦,檐下为鹅颈式棚顶一周,四角及横枋上皆饰精美木雕,原彩绘剥落,墙面有少量壁画残存。戏楼后部为硬山顶建筑,两端马头墙及檐头下有水墨彩绘保存。该建筑主体完整,是陕南地区特色较为突出的清代戏楼,对于研究清代该地区的建筑艺术及戏剧艺术等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太山庙:该寺庙位于太山庙乡太山村委会西北约150米处乡政府南侧,东南临池河、西距关池公路约20米、北接乡政府。庙坐南向北,面阔四间,通宽20米、进深15米,面积约300平方米;土胚砌墙,由正殿、厢房、前殿组成,正殿五架梁,抬梁式与穿斗式混合构架,用材硕大,中间木板隔断;硬山顶,小青瓦覆顶,正殿室内墙体局部有彩绘。


 

 

 

 

    六、东江口石桥(清)
    东江口石桥位于江口回族镇江镇村委会西约300米的狮子桥,海拔773米。石桥建于清同治八年(1870),东西横跨在江河之上,东接营盘街,西接盐店街,南北为江河河道。根据《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记载:“东江口石桥为三孔石梁桥。东西走向,跨江河上。全长34.6米,宽3.2米,高11米。桥身用长条石构筑,两侧设石栏杆,柱头圆雕兽头、莲花。桥头置石狮一对。”除桥面一石条、栏杆、柱头圆雕部分被损坏外,桥身基本保持原貌。另外被损坏的部分栏杆被修茸。该石桥是子午道上的重要桥梁,对研究陕南地区的道路交通史和民间雕刻艺术有着重要价值。
   

 

 

 

    七、石佛台石窟及摩崖石刻(明)
    石佛台建于明天启二年(1622),据《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记载:“该遗址面积约100平方米,残存殿房1间、神龛2座、石造像17尊。其中2尊为佛释像,双跏跌坐于莲花须弥座上,通高1.22米。”现殿房、石造像均保存较好,遗址内现有嘉庆、道光、光绪年间石碑四通。此外,遗址外侧岩石上遗存两处摩崖题刻,一为“五首雷祖此”,长0.45米,宽0.35米;二为“五陟悬跡”,左书“华山王信位塑”,右书“丁卯年桂月浣”,长1.03米,宽0.6米,楷书较好。该遗址是宁陕地区规模较大的佛教圣地,对研究佛教在此地区传播、老母台发展历程及明代寺庙建筑风格有一定的价值。

 


   

    八、观音山摩崖石刻(唐)
    该摩崖题刻位于太山庙镇长坪村观音山蜡烛峰西侧崖壁上,四周均为山崖。根据《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记载:该摩崖题刻字框宽0.5米,高约1米,楷书,文4行,字径0.10米,文为“唐武德八年,住山沙门真觉大士记,赐山田周五百里,永充香火。”由于自然原因,蜡烛峰西侧崖壁部分垮塌,摩崖字迹大部分被毁。对研究宁陕宗教历史及活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