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湛蓝,微风习习。
庄稼蔬菜绿油油,干部群众笑吟吟。
这是6月26日早上,县委书记邹成燕,县委常委、副县长陈佳斌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到油坊坪村陈家湾组去听民声、帮民困、解民忧的一个画面。
宁陕县筒车湾镇油坊坪村陈家湾组,居住着24户95人(有4户已经搬到了镇上),美丽的汶水河从他们门前缓缓流过,养育了他们一代又一代人。但同时汶水河也成了他们交通出行的障碍,长期靠一座铁索便民桥通行。经过日晒雨淋和风雨的侵蚀,木板已开始腐朽,有的地方已经脱落。该组群众反映:便民桥老化失修,存在安全隐患;引汉济渭三河口水库水面将要淹没这里的路和桥,请求修一座能运输生产资料的大桥。
在村民廖国彩家里,邹成燕同镇、村、组干部和群众代表座谈。邹成燕首先说明了来意,表示要了解详细真实情况、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在油坊坪村民廖国彩家里,邹成燕同镇、村、组干部和群众代表座谈,解决实际困难,描绘发展蓝图
村组干部、群众代表畅所欲言,大家诉求目标都归于一致。
了解基本情况后,邹成燕说,现在正值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之际,群众的问题、群众的愿望解决的好不好,直接着关系着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为群众搞好服务,在服务群众中锤炼作风、砥砺品格,彰显公仆情怀和为民务实精神。
邹书记的话掷地有声,与会干部陷入了深思。
油坊坪村是县文广局包联村,在这次精准扶贫中,该局很重视群众反映的情况,对该组住户出行、生产生活、居住环境进行过调研。
“从长远来看,我认为还是走移民搬迁之路,该组大部分住户居住环境很差,发展空间和潜力很小,且房屋面貌陈旧老化,存在安全隐患,看了很让人揪心。如果长期居住在这里,不要说3年,就是30年也脱不了贫。”县文广局长卢益建率先发表看法。
邹成燕接过话茬说,我们操心的是怎样让群众富起来,贫困根源是什么,如何从根子上扶贫。党和政府提出精准扶贫,并组成工作组驻村帮扶,不是表面上修一条路、修一座桥就解决了问题,是要人人都能过上幸福生活,从根本上彻底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不仅仅是住上漂亮整洁舒服的房子,要让当地群众钱袋子鼓起来,有持续稳定的收入,要在满足衣食住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关乎内心,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这是民心所向,党和政府的职责所在,要努力在2020年前让我们的群众过上小康生活。希望大家开阔思路,立足长远,从将来的发展来看问题,不能就事论事,如果就事论事,其结果是我们花了很大气力,还是没有解决根子上的问题。
随后,与会干部、群众聚焦问题核心,出谋划策,表态发言。座谈会气氛热烈、融洽,干群心往一处想,积极参与讨论。
清晨的阳光照进屋里,暖意融融。
“就解决目前困难而言,我不赞成修大桥,投入300多万为24户修一座桥,成本大、效益小,不划算。况且,现在还不清楚环湖路与这边有多高等差、三河口库区水面具体淹没到哪里,我们担心现在修了以后还是存在交通问题,因此要待以后视情况来定。我建议把便民桥重新整修一下,在河道修一条过水路面,解决目前人的安全出行和车辆运输问题。”陈佳斌道提出了解决办法。如何解决长期致富问题,他认为先要通过搬迁来实现扶贫,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加快发展主导产业。同时,要转变思想观念,调整产业结构,把思想统一到县上提出的全域旅游上来,把筒车湾建成有知名度的大景区,让每户都成为一个旅游景点,人人都通过旅游增收致富,把生产性农民转变成经营性农民。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教育来解决群众根子上致富的问题。
在听了大家的发言后,邹成燕说,面对面与群众交流,解决群众在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这是各级党委政府转变作风、深入群众的要求。群众利益无小事,要在群众中汲取智慧,用群众的智慧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尊重群众意愿,让群众满意。她强调,通过真心真情帮扶、精准扶贫,让群众生活有很大改变,彻底改变长期处在贫困线下的群众的生产生活,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努力和帮助支持,村民们的解放思想和自发内生动力,来画好这个组未来的蓝图。这次座谈会开得很好,不仅研究解决表面上的问题,同时对该组24户的长远发展也是个把脉会诊。从长远考虑,要走搬迁之路,镇村组要统一思想,结合将来发展实际,科学选好搬迁点,编制好搬迁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镇政府牵头、文广局作为精准扶贫联系点,要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意愿的基础上,拿出可行性规划。要规划先行,用规划来引领、统一思想,产业规划要一户一策。移民局与省引汉济渭办搞好衔接,争取资金支持,建好大的基础设施。同时,对目前急需解决的便民桥维修和河道过水路面整修,现场落实了负责办理的单位、责任人以及资金问题。
听了邹书记的讲话,群众代表张通礼很有感触地说:“邹书记今天来不仅给我解决了眼前的问题,还给我们这个组、这个村指明前进的道路和发展的方向,让我们吃了一个定心丸,让我们不再盲目、犹豫和彷徨,我听了很受启发,也很振奋,我代表所有村民表示感谢。”
群众的一句感谢包含千言万语,是对工作的最好褒奖,令人欣慰。
离开陈家湾组,已经是中午12点多了。邹成燕冒着炎炎烈日察看了筒车湾汶水河漂流和欢乐水世界旅游项目,关切地询问今年游客多不多、收入情况、能解决当地多少人就业以及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情况,对企业效益和总体规划进行了了解。简单的便餐后,邹成燕又赶赴天河有机生态农业观光园,了解该项目建设情况。随后,来到了七里村。
七里村入口处,矗立着一栋3层楼房,女主人叫黎义菊,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贷款开办一个餐饮、住宿一体的农家乐,室内正在装修。邹成燕走进屋里,察看了客房、餐厅和前台,同黎义菊交流了想法,并问她还存在那些急需解决的困难。“目前最缺的还是资金,需要些钱买装修材料。”黎义菊说。“如果装修好了,你能把这个农家乐管理好吗?”邹成燕继续问道。“这个绝对没问题,我相信我有这个能力。”邹成燕听了,高兴地点了点头,要求当地政府协调无息贷款,解决黎义菊装修资金困难。同时,要求县文广局在房屋装修好后,尽快解决电视收看问题。
在村民黎义菊家,同女主人谈产业发展、农家乐规划,解决突出困难
来到七里村,美丽的田园风光让人沉醉。洁净的水泥路面,整齐划一的青瓦白墙建筑,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映衬下,格外引人注目,和谐自然。路旁,杨柳依依,白杨树像列队的士兵等待检阅。风轻轻的,蘸着甜甜的花香。
今年以来,我县旗帜鲜明提出发展全域旅游,将筒车湾镇七里村作为全域旅游试点村。充分利用其便捷的交通优势,独特的生态优势和丰富的客源优势,着力打造以农家乐为示范效应的乡村旅游,帮助农民探索致富新路子。
半年过去了,七里村旅游发展怎么样,群众热情高不高,农户收益如何,这些情况深深牵挂着书记的心。
来到七里村10户示范农家乐之一的花田半亩农家乐,这也是现在进村后的第一户农家乐,邹成燕走进屋察看了一楼的餐厅和二楼的客房,详细地向女主人了解收入情况以及客人都给你们提了哪些意见。女主人毫不掩饰地说客人说他们炒菜速度慢。邹成燕微笑着嘱咐镇上负责同志:我们要在建好基础设施、搞好环境美化的同时,要想办法提高群众的厨艺,通过举办各种培训,或者开展厨艺大比拼等竞赛形式,提升农家乐的接待能力,提高群众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让游客吃的开心、玩儿的开心、住的开心。要抓住游客的心,让他们下次还想来。
向花田半亩农家乐女老板了解农家乐开办以来游客吃饭住宿及效益情况
从花田半亩到一杆旗农家乐,邹成燕逐户察看,同主人家聊收益、谈规划、道发展、征意见。
“目前,第一批试点的10户农家乐中,4户在“六一、端午”双节前已正式对外营业,节日期间均已接待游客,其中一杆旗农家乐日营业额达到1800元,这进一步坚定了村民发展农家乐的信心。未完工的6家目前正在加紧进度,将于近日对外营业。”镇长王鹏边走边向书记介绍情况。
在村民李顺翠家,邹成燕同七里村干部、包村干部以及群众坐在屋前,促膝交谈。邹成燕询问道:当地群众认为发展旅游好不好?态度积极吗?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有没有群众提出意见?以后如何规划发展七里村的旅游?
话音刚落,镇包村干部孙标说:“对于发展旅游、开办农家乐我自己是信心满怀的,群众也是没有一个不赞成的,好多外出的青年都回到了本村,抓紧时机在搞基础建设。发展旅游首先美化了我们的环境,改善了我们的居住条件,自己住着舒服。再者,发展旅游,引进旅客,促进了我们经济的发展。过去毛主席说: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随着时代的发展,我把这句话改一下:穷则思变苦干实干要致富,抓好产业。镇村干部先要统一思想认识,尽快转变思想观念。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只要在七里村包村一天,我就要沉下身子为七里村干一件事情,大的事情干不了,但不能啥事都不干,帮一帮困难群众,还是能做的。诸如为农户填一些表格、办一些手续还是可以的,让群众少跑路。明年3月,我就要退休了,我要站好最后一班岗,努力做到组织认可,领导放心,群众满意。”
在村民李顺翠家,邹成燕同七里村干部、包村干部以及群众坐在屋前,促膝交谈,详细了解七里村旅游发展状况及后期规划
听了包村干部的话,邹成燕感动地说,感谢你为组织、为社会所做的一切,宁陕的发展离不开向你一样矜矜业业、勤勉务实的干部,也希望你在退休以后,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宁陕的发展。
“我们打算在今年选的10户示范点的基础上,明年再以点带面全面铺开,让更多群众参与进来,能开办农家乐的开农家乐,暂时还达不到条件的搞种养业,提供绿色特色产品。”镇党委书记贺海宁介绍说:“让种植稻田的农户都来种莲藕,夏季旅游旺季时,也正值何花盛开,一村的何花定会把七里村装点得更加靓丽迷人,缕缕荷香定会令游客驻足忘返。秋冬时节,旅游淡季,农户把莲藕卖到市场,又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了解到镇村干部迅速转变观念,为发展旅游献计出力,农户群众积极配合,热情很高。邹成燕高兴地对大家说,发展全域旅游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必然选择,是我县将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的唯一出路。七里村作为全域旅游示范点,要按照“环境生态化、居住文明化、餐饮本地化、服务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的总体要求,统筹抓好软、硬件建设,不断提升接待能力,让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以此激励群众更大的积极性和热情,把七里村建设得更加美好,也为其它镇村发展乡村旅游积累丰富的实战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