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要闻

宁陕县大鲵冷水鱼养殖产业蓬勃发展

作者:王飞 来源:政协办 发布时间:2014-07-22 08:20 【打印本页】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统筹谋划和县政协的积极包抓以及各级各部门的组织实施下,宁陕大鲵、冷水鱼养殖产业依托优美山水自然资源禀赋、良好的群众养殖基础和完善的科技支撑体系,坚持走“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养殖户”的产业化发展路子,按照“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发展机制,建立规范化管理、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良性发展格局。通过龙头企业的引领,科学系统解决大鲵“苗、饵、疾”三方面关键技术难题,形成 “产、销、研”一体化,形成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朝阳产业,为进一步壮大农村经济实力,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促进绿色经济强县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国家农业部渔业局局长赵兴武视察宁陕大鲵
 

市政协副主席黄骁勇调研宁陕大鲵养殖产业
 

县政协主席齐致祥调研大鲵仿生态繁殖
 

宁陕大鲵的现代科技养殖
 

县政协主席齐致祥视察大鲵标准化养殖
 

 

宁陕政协调研指导大鲵养殖场建设

    我县绝大部分区域属秦岭南麓中高山河谷地带,为我国南北气候的交汇带,境内山峦叠嶂、沟壑纵横,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年降水量较为充沛,植被条件较好,森林覆盖率居全省之首。我县年径流总量14亿立方米以上,全县有流域面积3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沟溪总量超过300条;流域面积5平方公里以上河流120条。自然河流多年平均水温11.9℃,地下泉水多年平均水温12℃。我县大部分区域海拔在600米至1500米之间,是大鲵、冷水鱼绝佳的适生区和繁育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养殖有利条件。

 

县政协副主席马先友调研大鲵仿生态繁育
 

 

 

 

 

农户散养的大鲵商品鱼

    我县大鲵养殖总体起步较早。采用捕捉、购买野生大鲵进行人工驯养的方式,利用较为有利的水源条件,逐步摸索仿生态或人工繁殖之路,于2005年前后在仿生态和人工繁育上初步取得成功。近几年全县大鲵养殖蓬勃兴起。截至目前,全县有大鲵驯养繁殖场(户)223家(户),全县养殖大鲵总量105718尾。全县有大鲵养殖专业合作社2个。

县政协主席和县委、县政府领导视察冷水鱼养殖产业
 

 

视察广货街冷水鱼繁育基地

 

宁陕首家冷水鱼养殖合作社成立
 

政协委员调研视察虹鳟鱼产业发展
 

 

 

广货街和皇冠镇的虹鳟鱼养殖基地

    特种冷水鱼养殖中的鳟鱼、鲟鱼养殖起步于2008年前后,在我县广货街、城关镇龙泉等区域由部分大鲵养殖企业率先进行试养并取得成功。2012年,位于广货街蒿沟的宁陕县秦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科技攻关,突破了人工繁育种苗的技术难关,当年人工繁育金鳟、虹鳟种苗36万尾。目前全县有鳟鱼养殖场(户)58 户,有1个专业合作社,有养殖水面 17450平方米,养殖商品鱼50万尾,繁殖鱼苗350万尾。

 

金鳟鱼幼苗及受精卵
 

 

野外放养的鳟鱼

    随着全域旅游的发展,一大批生态旅游项目逐步落地投入运营,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游客来我县从事生态观光旅游,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旅游农产品消费需求。由于虹鳟、金鳟、鲟鱼、秦岭细鳞鲑等冷水鱼总体上属于国内较为名贵的淡水鱼品种,具有养殖成本低、经济附加值高、营养价值较高等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养殖前景十分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