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强化“三型”支部建设 高效发挥机关效能

作者:许鹏 来源:政府办 发布时间:2014-11-10 10:49 【打印本页】
    宁陕县政府办党支部现有党员39名,其中县级领导7名、科级领导11名,有入党积极分子1名,发展对象2名,现有党员人数占全办人数的62%。一年来,我们在县直机关工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政府党组的关心、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同时,切实抓好“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支部创建,有力推进了办公室各项工作,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强化学习、提高素质,打造学习型党支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是新形势下党的基本要求,也是创建“三型”支部的前提条件,更是政府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安身立命之本。为了扎实开展好支部党员学习活动,我们提出了“四学”要求,即:学政治理论知识武装自己,学法律法规知识管住自己,学经济理论知识拓展自己,学业务知识提升自己。同时,要求全体党员结合工作实际向书本学、向领导学、向同事学、向实践学,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使学习落到实处并取得实效,我们制定并实行了四项措施:一是要求党员科级领导做到学习“六带头”,即:带头学习,带头做读书笔记,带头写心得体会,带头进行宣讲辅导,带头调研,带头解决问题;二是制定学习计划,确定每两周组织一次集中学习,固定在周五下午;三是要求各党员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开展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和学习心得体会,定期交流;四是要求全体党员加入“共产党员”微信,积极参加网上学习,并发表正能量评论。通过强化学习,在办公室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干部职工整体素质得到了极大提高。
    二、规范服务、提升水平,打造服务型党支部。作为政府的主要窗口,服务搞得好不好,能不能让群众满意、领导满意、基层满意,是衡量办公室工作的根本标准。为了做好“三服务”工作,我们要求全体党员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水平,树立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一是提升政务水平,为政府决策服务。要求全体党员发扬求真务实、严细认真的工作作风,着力做好办文办会工作,保障政令畅通,同时结合各自工作实际,深入基层广泛调研,为县政府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二是提高办事效率,为基层服务。提倡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要求全体党员率先垂范,工作高效率、快节奏,不拖拉、不误事;实行首问负责制,对基层各项事件办理,要求每个党员耐心对待,高度负责,不推诿扯皮,树立了良好的支部整体形象。三是打造服务窗口,为群众服务。始终把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党员干部八带头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窗口,公开服务内容,规范服务行为,广泛接受群众监督;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开展,深入基层积极为群众化解难题,得到了群众一致肯定。
    三、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打造创新型党支部。创新是创建“三型机关”的灵魂,也是办公室工作必备能力。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使全体党员干部保持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一是在学习方式上创新。不光注重学,更注重学习效果,把周五集中学习,作为检验党员干部自学效果的平台,每期安排一名党员论流讲课。二是在工作方式上创新。办公室工作特殊,没有固定工作时间,领导一个会议、一个事情,都涉及到办公室党员干部,在开展“三会一课”、集中学习时,很难保证全员参加,我们充分利用办公室QQ群,会前充分沟通准备,会后及时将会议精神、学习内容在群里公示,让每一名党员都能融入党组活动之中。三是在制度建设上创新。今年,我们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开展,在制度建设上不断创新完善,先后修定完善了办公室工作制度、党支部活动制度等13项制度,通过制度改革,实现了办公室管理科学化,党支部活动规范化。
    四、统筹安排、合力推进,确保创建工作取实效。办公室将“三型”支部创建与推进“三型”机关建设、办公室中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成立领导小组,下发实施方案,要求围绕一个目标(提高服务质量),提升一种能力(会学、善学、勤学的学习能力),增强两种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发挥四种作用(参谋、协调、服务、把关),切实增强机关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为办公室各项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今年以来,办公室高标准办文办会300余件、50场次,科级领导均撰写1篇以上调研文章,一般政务人员上报各类信息200余条;结合群众路线教育、三联共建、连心工程,深入基层为民解忧助困,接待接访群众100余起,筹资18万元为党建联系点栗柞村整修通村路9公路,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30余件,积极推进栗柞村整体搬迁,启动搬迁建房88户;积极为办公室已故职工桂文渝子女捐资助学,先后筹资5万余元;积极参加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全体党员干部按时报到。通过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县政府办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办公室全体干部职工工作劲头进一步增强,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基层单位和群众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