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改革开放后,宁陕县三次产业在发展中调整,调整中发展。农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曾达到57.4%的峰值,农业比重下降后,二产的比重达到57.8%,经济总规模快速扩张。那么实际的经济结构和内容是否理想,是否实现了各产业协调发展,是否实现了产业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下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路在何方?笔者带着这些问题,对宁陕近期经济社会发展做了大量调查分析,进行了粗浅思考,在此作以交流。
一、我县三次产业的发展态势
从1978年到2013年35年,我县三次产业的发展,一产(农业)占整个国民经济(GDP)的比重逐渐下降,二产占比逐渐上升,三产占比相对稳定。1978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54.7%、17.6%、27.7%,到2013年调整为18.4%、57.8%、28.3%。
(一)农业占据国民经济基础地位。在20年前我县的经济本身比较落后,通过全力狠抓农业发展,使全县农民摆脱了贫困,实现了温饱,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上了一步大台阶。
1978年—1995年是宁陕县从贫困到解决温饱的过渡阶段,一产占国民经济(GDP)的比重稳步提升,1995年一产占GDP比重达到57.4%,农业上升到了顶峰。1996年-2001年,在40%—50%之间徘徊;2002年—2007年回落到30%—40%区间;2008年—2011年调整到30%以内;2012年—2013年降到18.4%。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一产占30%左右,八十年代初期农业占比达到33%的最高峰,我县在九十年代中期达到57.4%的最高峰,一产占比比国家高出24.4个百分点。
(二)工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生力量。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县二产以工业为主,1999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占二产78.8%,占GDP 21.7%。近几年,工业快速发展,工业占GDP比重不断提升,2013年工业产占GDP比重达到37.4%,充分说明宁陕的工业在国民经济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1995年后,宁陕把工业生产作为培植财源的方向,狠抓木材加工为主的工业项目投资,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良好势头。1996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实现12442万元,首次突破亿元关口,实现工业增加值5327万元,与上年同比增长18.7%。连续几年,工业产品产量不断增加,质量逐步提升,效益显著提高。199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21864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6631万元,创上世纪历史最高纪录,使全县经济取得突破性发展,GDP总量跨跃过3亿元,保持了13.6%的快速增长。
国家林业政策调整森林禁伐,木材加工企业也随之关闭,工业经济回落。2004后,宁陕抢抓西汉高速公路建设带来的历史性发展机遇,积极调整工作思路,依托本县的资源优势,加大矿产、水电资源开发力度,全力推进工业项目建设,为新一轮工业发展找到了新起点。处于几年低位运行的工业经济,经过连续几年重点培育,又得到重点突破,带动了县域经济突破发展。2007年工业增加值实现7910万元(赶超了1999年水平),增长37.8%,拉动GDP达到14.9%快速增长。2008年县委、县政府出台《加快推进工业突破发展的决定》,工业经济优势凸显,连续6年工业增加值增速都保持在20%以上,支撑GDP连年保持在15%左右的高速增长。
(三)服务业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保障作用。自改革开放35年来,我县服务业(三产)发展相对稳定,1978年—1998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处于20%—30%区间;1999年—2010年在30%—40%之间波动;2011年后回落到30%以下。纵观我县的产业发展,尽管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力,服务业(三产)也是整体经济发展的保障。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商业贸易、居民服务、交通运输等服务行业也会随之快速发展,工业对服务业(三产)带动明显。工业经济处于低谷时期(2002年前后),我县正值生产自救恢复重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保持高速发展,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加大,投资对服务业(三产)带动明显。
二、 我县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弊端
改革开放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显著成就,特别是西汉高速公路建成后,新一轮工业经济带动全县经济取得了突破性发展,生产总值2013年跨越20亿元大关,占全市生产总值的份额由2003年的2.93%提升至3.53%。经济总量明显扩张,但三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面对国家“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布局,在宏观调控和改革系列新政作用下,我县的产业优势弱化,劣势更劣,经济发展也随之呈现出下行态势,发展中的弊端逐步显现出来,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和效率不高
根据我国经济学教授讲解:农业在GDP中的比重占10%到20%这个区间叫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中期劳动者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应该在30%到45%,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应该在50%到60%,这是个充分条件关系。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劳动者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是36.7%,我县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也在20%内,但从业人员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高达52.3%,比国家高出15.6个百分点;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是56.1%,我县不到20%。从这三个相关指标看,我县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不强,关联水平不高。
我县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虽然上升到57.8%,但发展仍然不足,缺乏劳动密集型企业,更没有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没有形成产业集群、产业园区、产业的发展平台,与第三产业之间“孤立无援”。
(二)经济发展质量不高,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低
从三个指标数据反映,宁陕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益不高,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低。一是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没有增加,从2003年到2013年10年间,全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始终在2.5%左右徘徊,2003年是2.84%,2013年是2.97%,最低年份只有1.77%。与“木头经济”时期相比,还大幅下降,宁陕1999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高达4.32%。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占GDP比重没有呈正比例上升,从2003年到2013年10年间,城乡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始终在45%左右徘徊(这里是用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计算的),2003年45.76%,2013年是41.63%,2010年最高达到48.85%(因政策性调资)。三是投资效果系数下降,从2003年到2013年10年间,投资效果系数波动较大,2003年是0.26,2013年0.16,2004年-2007年高速公路建设时期最高0.35。在我国投资效果系数居全国前列的深圳,2012年投资效果系数高达0.68,可以理解为投资1万元带来0.68万元的GDP增加额。说明我县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所增加的地区生产总值量较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高。
(三)资源消耗大,环境保护面临严峻矛盾
宁陕新一轮工业兴起,主要依托于有色金属矿产开发、非有色金属石材开发以及水电开发,2013年全县1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矿产企业就有11户,占规上企业的70%,企业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较弱,仅仅生产初级产品,企业产销受市场影响波动大,工业经济增长仍处于粗放投入阶段。
第一产业中,种植业占第一产业比重高达74.4%,其中食用菌生产属于宁陕的主导产业,最高年份生产2680万袋袋料,生产食用菌产品5100多吨,已经成为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但食用菌袋料加工生产的原料必须使用木材,也消耗的是林业资源,其产业优势将逐步退却。
宁陕的经济总量规模快速扩大,得益于产业的快速发展,但大量的资源消耗,给节能减排带来了压力,环境保护面临严峻矛盾。随着林木采伐逐步限量,矿产开发监管力度加大,近两年工业生产也在逐步萎缩,使宁陕经济发展又面临困惑和障碍。
三、 优化产业结构的浅思
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是通过“调整”,促进各产业间协调发展,并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核心是要提高质量和效益。下一步,宁陕三次产业怎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路在何方?纵观宁陕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宁陕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较高的时期一是“木头经济”时期,另一个是西汉高速公路建设时期。两个年份的相关数据得以印证:一个是1999年宁陕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高达4.32%(安康市2013年仅到4.2%),地方财政供给有余;再一个就是2004年宁陕投资效果系数居近10年最高,达到0.35,当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上升到37.6%。从现象上看,在这两个时期,宁陕的经济社会发展显得格外有生机,工业带动了服务业发展,同时农副产品生产供不应求,商贸市场繁荣,人气兴旺,真正实现了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循环发展。
这两个时期给宁陕带来的变化,说明了一个道理—发展需要机遇。历史有时会出现惊人的相似,但不是简单复制。宁陕在这次经济转折时期又迎来了新的机遇。
(一)优化产业结构面临的新机遇
第一,宁陕的发展战略与全国新的时代潮流相融合。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指出“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首次在全国300多个地市中选取16个地级市试点示范,安康市列入其中,2013年11月,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研讨会在安康成功举办,这是我县的重大发展机遇。我县“十二五”确立的“生态立县、旅游富民、文化兴县”的发展战略,与全国走向生态文明新的时代潮流正好相融合。
第二,宁陕的旅游产业发展有国家改革发展目标做后盾。2014年8月2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到2020年,境内旅游总消费额达到5.5万亿元,城乡居民年人均出游4.5次,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分析人士指出,这意味着国家为把旅游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制定了时间表。
第三,2013年安康市做出发展“飞地经济”重大决策,并得到较快推进,为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创造了条件。我县工业企业可以到飞出地——恒口示范区去落户发展,破解了我县土地条件不足和环境保护要求的制约,既能促使我县经济发展,又能有效保护我县生态资源环境,降低了节能减排的工作压力。
第四,宁陕消费空间很大,拉动增长的消费“马车”正值效力之时。因各种因素影响着人们消费意愿,金融部门报表显示我县城乡居民储蓄快速增加,在拉动内需政策刺激下,传统消费还有很大空间。随着我县旅游市场的激活,旅游产业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多方面,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将会进一步扩大旅游消费,符合我国目前经济转型的需要。与李克强总理说的要“推进消费扩大和升级,促进经济提质增效”高度契合。
(二)大力调整产业内部结构
宁陕发展要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坚持节约利用资源、经济循环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理念,按照“产业围绕旅游调结构”的工作思路,把资源优势、生态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坚持强化农业、调整工业、发展服务业的结构布局,正确处理工业发展与服务业发展的关系,以循环产业发展为重点,大力调整产业内部结构,构建循环产业链,并集聚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促进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逐步将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一产20%左右,二产40%以下,三产40%以上,实现产业内部结构合理化。
农业(一产),调整种植作物结构、养殖产品结构。发展方向:发展农民企业家,走农业化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的订单式发展模式。生产产品:适时生产可供食品消费的无公害农产品,满足人们健康需要。选择在我县具备生产条件的无公害农产品大力发展,建立畜禽养殖与种植业产品生产的产业链,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条件成熟时,适量生产能够深加工的种植产品、养殖产品提供工业加工原料,满足产业循环发展需要。
二产中的工业,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工作提出的标准和要求,调整限制采矿业,发展制造业。在制造行业中,要围绕旅游消费市场发展农副食品加工业、酒水制造业,可将畜禽养殖产品和水产品以及林果产品进行深加工,既能满足旅游购物需要,又促进农业产业发展。随着国家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天然氧吧”的“氧气输出”也是高端新兴工业经济未来研发的课题,实现资源共享“吃空气”将会成为宁陕人的梦想。
服务业(三产),是全县经济发展的短板,发展空间大、见效慢,也是宁陕下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重点。服务业发展模式与理念应适应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逐步实现传统意义的批零、餐饮、货物中转等行业向现代服务业发展。我县发展服务业要以旅游业为依托和抓手,旅游产业在宁陕还很稚嫩,大力培育和发展旅游业,可为生活性服务业如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发展创造条件。同时,随着城镇化建设与工业化良性互补的实现,城乡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意愿提升,房地产业还有一定发展潜力。
(三)强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中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趋势性变化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保护的政治使命,迫使宁陕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府要抢抓机遇狠下决心,研究出台一些具体政策予以支持,确保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
一是在增强农业综合实力方面,要制定土地流转政策,捆绑用活支农惠农政策,支持农民租赁土地搞种植养殖业,招商引资也可以引进城市资本下乡发展农业(不能搞房地产)。
二是用好政府补贴,支持发展食品消费的无公害农产品。通过价格调节基金做杠杆,使本地生产的无公害农产品定点投放市场,限价限量销售,打造宁陕品牌,吸引外地游客来宁陕消费。
三是强化旅游的配套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投入打造“红+绿”的旅游模式,增强品牌效益。宁陕是陕西省重点革命老区县,具有开发红色旅游的条件和潜力,投资开发红色旅游景点,将其融入宁陕生态旅游线路,提升宁陕旅游文化品位和品牌,可增强游客的广泛性。
四是政府要制定发展服务业的配套政策措施,建立激励机制,促进产业做大做强,推动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目前宁陕服务业(三产)中占比最大的行业为非营利性服务业,占GDP的11.25%,占三产47.22%,可以说主要靠财政支出支撑了三产。要努力改变现状,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市场化程度和服务水平。
在新的历史时期,宁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机遇和挑战并存,优化产业结构任重道远。只要党委政府科学绘制蓝图,人民群众齐心协力,苦干实干,建设美丽新宁陕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