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爱书人最忠实的朋友。
某一天,闺蜜给我提了重重的一袋子书,是五本厚厚的《明朝那些事儿》,并且捎话说:“一套是七本,只有五本,缺两本可以在网上看。”
我是比较古板的人,对新潮的东西反应有些迟钝,又想给孩子做个榜样,便不能接受在电脑上看“书”,况且,读书本身就很诗意,安安静静地用最舒服的姿势捧一本书,窗外淅沥沥下着小雨,茶几上一杯热气腾腾的绿茶,这样的氛围和趣味该是多享受的一件事。而朋友捎来的这几本书偏赶巧没有第一本,便稍稍有些失望。电话里她告诉我,这一套书可以单独成册,从第二册开始看也是行的。
听从朋友的建议,从第二册开始。打开扉页,一篇轻松短小的《序》便深深地吸引了我。“历史是什么?是那些残台断瓦、古庙荒冢吗?是那些发黄的书本吗?绝对不是。历史是很精彩的呀!”是啊,历史很精彩,也是可以很好看的。像那些正统的历史记录手法,作为一般的读者,要不晦涩难懂看不下去,要不枯燥乏味看过即忘。而当年明月用生动风趣的语言和手法书写正史,用讲故事的形式将历史事件清晰的还原,人物刻画的有血有肉、丰满圆润,就像栩栩如生地站在你的面前。于是从捧起书本的那一刻起,就再也放不下了。
《明朝那些事儿》讲的是1344—1644年这300年的时间里最后一个汉人统治的朝代,从皇帝、大臣到名士的一个全景展示,作者用通俗浅显的手法重述历史,上千个人物在这些事件中一一登上明朝的大舞台。或名垂青史,或遗臭万年;或肃然起敬,或心生爱怜。让你不由自主的穿越到了大明帝国。瞧,他们正大踏步的向你走来……
朱重八——朱元璋——明太祖,一个出身连名字都没有资格拥有的人,身边集结了众多能征善战、智谋超群的传奇人物,当然最传奇的是他本人,通过难以想象的困难走到了封建社会权利的最高点,建立了大明帝国;朱棣(永乐):看完永乐皇帝的辉煌成就,我不明白,聪明远见如明太祖的朱元璋,居然没有发现自己的这个儿子才是最像他也最适合继承皇位的。盛世修《永乐大典》、支持郑和六下西洋、亲自挥军北上五征蒙古、完成庞大的迁都、疏浚大运河、平定安南国(现越南)等等,开创了一代盛世。郑和历经千辛万苦,带去的先进文化、增进了交流,还展示了大明朝的富强。对郑和的精神也由心底深深的敬佩。愿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在“土木堡之变”后,以一介文臣,力挽狂澜,挽救大明朝于危难,也免不了让人加害被杀,真是可叹!即便是这样的为官清廉、有胆有识的民族英雄却因为没有很好的保护自己,作者的心目中只能排名第二,在于谦之后出场,作者心中排名第一的王守仁就引起了读者更大兴趣。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一个“圣贤”,创造了“心学”,是“知行合一”哲学理念创始人,这样一本书让我们认识了这样一个伟大的人,才意识到自己的知之甚少和孤陋寡闻。在看到戚家军抗倭章节的那几天,一度心情澎湃,亢奋,却苦于没有知音,于是利用回家吃饭的半个小时拉着儿子做听众,战绩是何等的辉煌,经常是倭寇伤亡成百上千,戚家军轻伤寥寥个位数,打的沿海倭寇无处可逃。在看多了抗日片的惨烈悲壮之后,戚继光的戚家军抗倭就一个字“爽”!明朝锐意改革的最伟大的政治家张居正、戏剧里的白脸大奸臣严嵩、为扳倒严嵩隐忍20年用尽权谋之术的徐阶;还有一个必须提到的史上最勤廉的典范——海瑞,对家人、对自己太过刻薄的清官,生活基本自给自足,有一年母亲过生日,破天荒地买了一斤多肉,卖肉的老板激动不已,他居然做上了海大人的生意,一天内“县太爷居然买肉了”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城,每每想到这个细节,便忍不住忍俊不禁,海大人在哪里上任,哪里的生活就瞬间倒退百十年,满大街都是衣衫褴褛,再没有人露富摆阔,甚至为了一睹海大人的尊容,万人空巷,这样的场景太难以想象。杨慎,应该庆幸,在官场的失利,被流放才造就了一个经、史、诗、文、词曲、音韵、书画、天文、地理、生物、医学无所不通的学者,留下了许多著作,才有了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刘基、徐达、袁崇焕、唐寅、徐霞客、东西厂……等等,他们是有血有肉的人,生动、真实,不同于戏说、乱说的诸多历史神剧,误导了我们仅有的一点对于明朝的认识。朋友圈是强大的,在微信朋友圈里我如愿找到了缺的那两本,一共七本的《明朝那些事儿》的信息量太大,不能在此一一道来。
在2014年的这个心情非常糟糕的冬天,几百个性格鲜活的人物陪我度过了漫长的寒冬,我是不寂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