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土扒寨探险(科技局 刘宝田)

作者:刘宝田 来源:科技局 发布时间:2015-04-01 11:01

  随着年龄的增加,锻炼身体显得越来越重要。几个喜欢户外运动的朋友合计着把大家组织起来,不定期去开展野外徒步活动。有人提议由笔者来牵头,我没敢应承。主要是怕没有经验,组织不好,也就放下了。没想到很快就有了惊喜,一个喜欢户外运动的年轻朋友勇挑大梁,在不声不息中建起了“徒步宁陕”QQ群和微信群,口号是“踏遍宁陕所有叫得上名字的山峰”。兴奋异常,立马加入。不巧的是,第一次开展活动我就因感冒缺席了。那次活动是从上坝河森林公园徒步到平和梁顶,行程20余公里。当时刚下了一场大雪,积雪有一尺多深,雪景美不胜收。看着驴友们发的微信图片,心里很是羡慕,遗憾自己没能同行。

  不久,群主发令去登土扒寨 。此寨大家都没去过,甚至从来没听说过,也找不到向导。大家便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向,先登上东河后山的秦家湾梁顶。意外的是这里居然还住着一个老人,是看护转播台的。老人很热情,给我们端茶递水,还拿出花生、瓜子招待我们。当得知水是从山下背上来的情况后,大家都不忍心多喝,打心眼里感谢这位老人。

 

  这座山不高,大约不到一个小时就能登上山顶。在这里可以俯瞰大半个县城。我还是二十多年前来过这里。现在放眼望去,满眼的红砖绿瓦,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街道上的汽车穿流不息,中心广场、文化大厦、医院大楼、幸福花园、新天地、滨河公园、街心花园历历在目,掩映在青山绿水中,俨然一座现代化的小山城,几乎找不到二十多年前那破旧县城的影子了。不禁感叹国家发展太快了,快的稍有懈怠,就感觉跟不上节奏、落后了。

  继续前行,不到半个小时,就已经无路可走了。也不知道我们要找的土扒寨在什么地方。于是就往眼睛能看的到的最高山峰爬行。道路异常艰难,还好领队带了一把钢锯在前面开路,不断清理绊脚的葛麻藤和刺架,还就地取材给没有手杖的队友现场制作了简易登山杖。据说使用登山杖可以减轻膝盖20%的重量。大家相互拉扯搀扶,手脚并用,终于爬上了一座山顶。

    本以为登上了最高峰,岂料山外有山,远处还有更高的山峰,连绵不断。不过在这里发现一座小山寨,大家纷纷议论探讨这是不是我们要寻找的土扒寨。有一智者根据山寨的大小、规模和遗迹推断,这并非我们所要寻找的土扒寨。稍作休整,大家兴致依然很高,一致同意继续向远处的最高峰攀登。途中有爱好花草的男队员发现了几株兰花,爱不释手,立即挥舞铁锹挖出。插在背包里,从后面看就像是京剧演员背上的令旗一样,煞是滑稽。

  又经过两个小时艰难爬行,终于远远看到山顶有一座不小的山寨。从规模上看,应该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目标。大家顿时来了精神,纷纷你追我赶,都想快点爬上顶峰。山坡太过陡峭,有的地方几乎垂直,有几个队员掉了队。领队为了鼓舞士气,高喊:“谁先爬上山顶有奖!”众人立马打起精神。还是领队厉害,第一个爬上顶峰的山寨,笔者也还算勇敢,紧随其后到达。到了跟前,又觉无奈。寨子有3米多高,难以攀援。搜寻一圈,方发现一处小豁口,便手脚并用猿猴般爬了上去。整个寨子共分上下两层,每层都有寨门。上面一层地势平坦,大约有一百余平米,已长满树木杂草。从树龄来看,时间并不长,也就二、三十年的样子,显然与寨子的历史年代不符。推断应该有人为砍伐,树是新长出来的。环绕四周有石头砌成的“寨墙”,墙上留有防御炮口。下面一层稍窄,有五米多宽,环绕在主寨周围,形成保护。虽谈不上巧夺天工,却也设计巧妙,气势恢宏。不禁暗自佩服古人的智慧和勤劳——修建寨子的石头怎么上来的?粮食、水和其它日用品又是怎么来的,能管多久?据说这是当时的大户人家为了躲避匪患而修建的,可见当时的社会治安是多么糟糕。我等能生活在现在,和当时相比,真是天上人间啊!  

  寨门外面便是悬崖峭壁,真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此处是合影留念的绝佳位置,驴友们自然要摆好pose合影。但由于地势过于险峻,竟一时找不到一个能立脚的拍摄位置。最后还是领队网站的同志相互配合,分开一颗碗口粗的小树,形成一个树杈,用脚勾在树杈上,身体尽力后仰以获得足够的拍摄距离。终于按下了快门,留下了俊男靓女们快乐的身影。站在此处,往东可以看见县城和老城一带。往西可以看见原贾营、关垭一带,往南看,原狮子坝乡就在脚下。这时才真正体会了什么是一览众山小,什么是无限风光在险峰了。

 

    兴奋之后,应该下山了。大家都坚持不走回头路。领队便纵身跃下寨门,从另一个方向去开路。很快我们便发现这是一条比来路更加艰险的“路”,坡度几乎90度,登山杖完全派不上用场,有人干脆扔掉。迎面是无法行走的,只能面朝山倒着向下匍匐前进,学着人类的老祖先,猿猴般的在悬崖峭壁上攀爬。最佩服随行的女士了,个个女汉子,丝毫不输给男队员们。特别是有一关中女孩,从小在平原长大,以前连山见都没见过,这次却没有掉队。虽然也有一次躺在地上“耍赖”不走了,但在队友们的鼓励帮助下还是坚持到了最后。她所付出的体力和艰辛肯定比我们这些山里长大的男士们更多!

    不知不觉已经下午5点了,离我们早上出发已经8个小时了,还没有找到下山的小路。领队开始着急起来,加快了脚步,定下目标必须在天黑前下山。大家又鼓足劲头翻山越岭。突然间前面豁然开朗,出现一处开阔地,远处农户隐约可见,终于不会迷路了!大伙欢呼雀跃,有女队员兴奋地高声唱起了《青藏高原》,有男队员轻声和着节拍,不知不觉加快了脚步,很快下山。此时大家都深深的舒了一口气。途中遇见很多野菜,有女队员兴致未减,要去挖几棵回去做菜,立即遭到男同胞们的批评,方才作罢。

    这次野外徒步穿越,是强度最大的一次。虽然很累,但很快乐,也再次锻炼了体能。跟其他70、80、甚至90后年轻队员相比,我没有掉队,甚至还第二个爬上顶峰。说明身体还不错,我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