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对我县农民收入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几点建议

作者:洪乔德 刘超 来源: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5-07-14 17:24 【打印本页】

    今年以来,宁陕县委、县政府继续坚持“生态立县、文化兴县、旅游富民”战略,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按照“规模开发、专业生产,积极发展休闲农业、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稳步增收”的原则,加快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不断夯实农村基础设施,稳步推进陕南移民搬迁建设,协调发展农村各项事业,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使农村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有力的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从2012年起,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趋势。三年农民分别达到5629元,6445元,7315元,分别增长16.9%,14.5%,13.5%。
  虽然农民收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但是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我县农民收入还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为此我们近期深入我县龙王镇原中沟村、和平村、城关镇老城村、青草村等地调查,对当前我县农民收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针对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农民持续增收面临的几个问题
  (一)农民工外出务工返乡频繁,寻找工作难度加大。
  面对我国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的新常态,今年农民工外出找工作的难道加大,工资收入水平降低,农民工返乡频繁,收入难度加大。劳务输出在农民收入中占第一位,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农民工务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二)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增收预期不稳定。从对我县龙王镇原中沟村、和平村、城关镇老城村、青草村等实地调查了解的情况看,我县除袋料食用菌产业化程度发育较高外,以天麻、猪苓为主的药材因为市场波动较大,深加工企业远离我县等原因,药材抵抗市场的风险大,对农民收入增加稳定性差。贷料食用菌因受资源的限制和林业政策的调整,继续依靠增加规模来实现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同时,因为食用菌生产受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的影响,能够生产的农户也只是很少一部分。据调查,目前龙王镇玉米每公斤市场价格为2元,农民算账还要倒贴,其它农牧产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再加上县内消费者对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承受力有限,在确保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下,依靠农产品价格上涨来实现增收的形势越来越严峻。
   (三)组织化程度低,处于市场劣势地位。
  1、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我县现有的以豆腐干为主的食品加工企业,一方面作为源头的大豆本县农村无法提供,一方面企业普遍实力不强,因此对农民增收带动能力弱。
  2、农村实用技术服务难以满足群众致富要求。由于相当一部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缺少增收致富的信息和技能。
  缺技术、缺管理成为制约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因素。从最近对龙王镇村民田艳、黄士金规模养羊调查看,就凸显了这方面存在的问题。2010年,龙王镇村民田艳与黄士金合作进行规模养羊,从山东花了11.7万元调回种羊124只,修羊圈投入17.9万元,总投入29.6万元,由黄士金负责放牧。由于饲养管理和疾病治疗等原因,截止至2015年6月底,存栏只有65只,死亡59只,损失5.3万元。目前只好两家分开饲养。
  (四)农业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1、农业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
  主要表现为特色农产品规模小,产品质量不高,形不成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宁陕有21万亩板栗园、8.8万亩核桃园,但目前仍然没有形成深加工规模,而且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大。
  2、投入与收益形成反差。一方面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连年小幅上涨,而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难以抵消农业生产成本的上涨因素,增加了农民增收的难度。
  3、农业产业发展存在“虎头蛇尾”现象。
  由于农业规模化种植、养殖后期的投入较大,需要政府进行持续扶持才能见效。从对农村基层干部和种养大户调查得到是反映,我县在扶持规模种养上还存在前紧后松现象。龙王镇和平村村长高忠满告诉我们,2014年龙王镇政府大力号召农民种植魔芋,今年魔芋如何施肥、管理却不见技术人员来指导,希望政府保持去年的力度继续扶持农民种植魔芋。
  畜牧业规模养殖后期投入更大,龙王镇养羊大户田艳希望政府在资金上继续扶持他们,现在他们急需资金投入,引进优良种羊,扩大种群。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帮助他们解决养羊资金的需求,让养羊成为致富的项目。
  (五)农村劳动力结构出现断层,增收途径狭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广大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使农村社会出现劳动力“断层”现象。目前,全县农村中大约有55%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农村留守人员多为老人与小孩,这些人文化程度不高,在农业生产上缺乏必要的管理技术和经验,无法实现科技兴农,农村劳动力结构的不合理将会影响未来农民增收。龙王镇河坪村是宁陕的养蚕基地,2000年以前,全村养蚕都在300张左右,而今年全村只养了10张,主要是全村青壮年都出门务工去了,没有劳力来养蚕了。
  (六)因病返贫。虽然农民现在有了医疗报销制度,但是个别农民如果患癌症等重大疾病,很快就返到贫困状态。
  二、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
  (一)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积极为农民外出务工做好服务。农民收入事实证明,外出务工目前仍然是农民增加收入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农民工外出务工提供有效信息,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减少办事环节,提高服务水平。
  (二)大力支持和鼓励农民发展以乡村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鼓励西汉高速和210国道公路沿线和景区农民发展农家乐等产业,从多种渠道增加农民的收入。
  (三)增加农业投入。
  1、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业抗灾能力,确保粮食、中药材稳定生产。
  2、加大农业资金投放力度,增加贷款总量。据调查,随着陕南移民搬迁的推进,农民购买搬迁房需要投入8—10万元才能入住。
  农村大部分搬迁户已经将积攒的钱全部投进了购房之中,目前他们急需信贷资金,发展新的产业。
  (四)强化惠农政策。全面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市县有关强农惠农政策,调动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持续增加种植养殖收益。
  落实财政扶持、信贷服务等优惠政策,依法维护农民的土地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建立农民大病救助制度,对身患重大疾病的政府要进行大病救助,让农民不因大病而返贫。
  (五)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1、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扶持特色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2、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核桃、板栗、畜禽产品加工、规模养殖等支柱产业。
  (六)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产品主要靠农民家庭生产,由于人多地少,农户的生产规模一般很小,并且很分散,很难大批量直接进入市场,尤其是批发市场。因此,必须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订单农业,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低成本的各种服务,引导农民有组织地进入市场,提高农业竞争力。
  (七)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技术成果的引进与转化
  1、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组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劳务输出技能培训工作,为农民大幅度增收提供智力保障。
  2、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强化农民发展什么,政府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做好农民对技术需求对接。
  2、进一步完善科技推广体系;彻底扭转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形同虚设的局面,使其成为技术推广、技术指导、信息咨询与于一体的服务机构。
  3、强化对农民的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有专长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农民增收献计献力。
  4、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平台,鼓励我县优质农产品进入电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