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巴山秘境出化龙(县作协 阮 杰)

作者:阮 杰 来源:县作协 发布时间:2015-09-09 09:31 【打印本页】

    从秦岭到巴山,从安康最北到汉水之南,相隔八百里,在我心里镇坪却是最亲近的县。因为两县植被相近,山水相似,人情相同。有人说:“宁陕人厚道,那是秦岭这座父亲山给了他们纯朴的遗传,镇坪人热情,那是巴山秀水给了他们诚挚的情怀。”地确,走进镇坪,山中出龙,古道流金,林间藏宝,民风纯朴,城乡兴盛,一派祥和气息。这是我乙未年仲夏随安康文联和市作协组织的采风团第三次来到此地的真实感受。
    不信你瞧,一沟一峰是龙的躯体、,一树一石是龙的鳞甲,一草一木是龙的肤色。山峦叠翠,绿树掩映,清风送爽,别有洞天。在幽谷里,在飞瀑旁,泉水流淌的声音仿佛在诉说黄龙统治南江河竹溪河等一方山水,掌管地方风雨的美丽传奇,当你走进清水广场一块巨龙化石,那栩栩如生的型态,那被日月风化的躯体把你带进那远古的神话,你会不由自主的想起民间流传的黄龙与青龙争夺这方风水宝地而相互争斗的故事。
    据传黄龙 善待民意,体察民情,每逢久旱无雨,只要百姓心诚来到黄龙潭烧香拜求,必是电闪雷鸣,降下甘露,能保地方风调雨顺,年年五谷丰收。不料年迈时一条作恶多端的青龙想占山为王,便与黄龙进行了生死较量,无耐时黄龙托梦给地方官员,请求帮助。当朱营长梦见那位白胡齐胸、衣着华丽的老翁,拄着龙头拐杖,声泪俱下,苦苦哀求时,把这位官员从梦中惊醒,而眼前只见一柄五尺来长的黄杆银头利剑,端端正正的摆在床前。次日,一道耀眼炫目的闪电伴随着震耳欲聋的雷鸣从黄龙潭中跃起,隐约看见黄青二龙混战的场面,朱营长握紧银头利剑刺向青龙,但见一股青烟临河西而去。半月后,有人在通往八仙的界梁上发现插有一支黄柄利剑的蟒蛇,无人敢近其身。
    随着时间的流逝,黄龙却化为一座山脉守护着镇坪这块水土,护佑着这方百姓。这则美丽动听的传说道出了当地民众期盼安居乐业,追求平安祥和的幸福生活,惩恶扬善的心声。拜读刘树藩先生的《化龙石赋》,使我倍感镇坪这块秘境之地真有着:“采日月之精华,汲山河之灵气,荒古沉卧竹溪,攸然归立南江,身诞化龙山,灵气显,名赋化龙石,神韵彰”的独特魅力。
    其实,化龙山是大巴山的第二主峰,由于山势险、落差大,形成了四季分明的垂直气候,造就了以幽、峻、奇、秀为特征的峡谷、草甸、瀑布、冰川而闻名。飞渡峡、黄安坝等风景名胜区令人惊叹的自然奇观随处可见,狮兽人面峰雄风凛凛,惟妙帷肖。隐身天生桥可谓巧夺天工,那是大自然的杰作。有人说:“桥是一座山,山是一座桥。”这并不是神话,而是天然雕琢的真实作品,让人叹为观止。有人看秦岭是雄伟的,而走进大巴山看化龙山脉却是灵秀峻美的。我在镇坪时这样认为:如果说秦岭是兄长,那么化龙山就是小妹,为此两县人民靠的是姊妹山。在镇坪每一座山都很美,尤其是美女山更让人神往,不然万亩草甸能百花吐芳,成为花的世界?高山峻岭能容纳奇珍异兽、藏着野性之美?这山、这水、这人处处透着灵秀的气息,保持着原生态的风貌。无论在夫妻树下聆听她们的窃窃私语,还是在南江河畔观看莲花洞的多彩多姿,总有赏不完的美景,听不完的故事。最让人难忘的是间歇泉的神奇让你思萦万千。
    对于秦岭巴山值得我们回味挖掘的是先辈们留下的栈道文化。为此,我说两县走的是“黑白道”,一条是散发着古老气息,穿越秦岭的子午栈道;一条是裹着生命滋味,流金淌银的古盐道。巴山盐道与秦岭子午道同样是历史的缩影,是古老文明的传奇,散发着不同地域文化的特有气息,作为两县的党委政府和文艺工作者爱好者都应不负使命把这种标有不同文化符号的资源财富进行深入挖掘传承下去,而镇坪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果显著令人欣慰。该县把文化作为一个地方的软实力,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全县干部群众的高度重视,尤其在文化品牌打造,地方文物保护和盐道的开发利用上更为突出,该县县委书记罗万平这样认为:古盐道无疑是祖先留给镇坪人的一笔宝贵文化遗产,它的社会价值在于这条古道构成了社会链条,盐灶老板、熬盐工人、盐夫是一条主线,围绕这条主线衍生了餐馆、烟馆、戏楼、、盐店、会馆、商铺和相适应的手工业等,这就是当时的社会发展史。文化价值在于五千多年的盐运历史中,南来北往的运盐人将不同的文化和民俗沉积在了古盐道上,从而形成了多样的民俗文化。文物价值在于道路保存的完整性和多样性,浓缩成秦巴盐道的一个时代的印迹,成为不可在生的遗址。精神价值在于盐夫们在运盐的过程中不畏艰险、团结互助、包容共济,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渡过种种难关,这种可贵精神正是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的。面对这笔可贵的文化遗产,该县成立了盐道课题调研组,走访二十多个市县收录了大量的文图资料和实物言证,落实了古盐道保护责任,正在筹建盐运博物馆和围绕盐道开发旅游文化项目,编制古盐道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筹划摄制一部专题片和根据李春平长篇小说《盐道》改编拍摄一部影视剧。通过举办文化论坛、文艺采风、书画摄影比赛、有奖征文等系列活动来促进资源开发和保护遗产的“双赢”。这种大思维,大谋略、大设想真让我从内心里感佩。而地处秦岭腹地的宁陕有赫赫有名的子午古栈道,无论地位作用,历史影响和经济社会价值以及遗址的完整性、史料图片或者传说故事等等方面都远高于古盐道一筹,只因认识不统一,至今在地方文化品牌打造上没有定论,在子午道的保护开发利用上没有纳入重要议事议程。镇坪的做法应该给宁陕带来很好的启示,如今在实施文化兴县,旅游富民的发展战略过程中更应注重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坚定文化兴县的自信,加大旅游文化项目投力,全面提升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吸引八方来客。
    来到镇坪让你感悟最深的是古盐道曾经行走的不仅是盐巴汉子为了生活奔波的艰幸足迹,而是那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时代精神。在这里每一位盐背子都靠出卖力气为生,从巫溪到镇坪,这段绵延曲折陡峭的山道上书写着他们生与死的考验,力量与意志的坚韧,汗水浇铸下的矗立人性。这种巴蜀文化的精髓叫人动容,叫人铭记。还能凭着味觉的感受,品出一种绵长悠久的历史进程,一种咸味十足的人生悲喜剧,一种回味不绝僚绕不息的乡土气韵。正因为有这样厚重朴实文化基因的传承和延续,当地民众的身上才有一股勤劳务实,待人诚恳,纯朴热情的民风习俗。这里的男人有比化龙山更高耸的壮志豪情,粗犷奔放。这里的女人有比南江河更悠长的爱恨情怀,柔美动人。正如我在《南山人》一文中所描叙陕南人那样: “你看那陕南汉子大多眉目清秀,额头偏高,眼窝深陷,嘴角突出,肤色紫铜,与陕北关中汉子那高大憨厚相比,更显得有几分精明,有人称他们是:站着一棵松,躺着一座山,处处透着了阳刚之气。而女人也非同关中陕北妹子那样娇弱艳丽,多数生得水灵,肤色白皙,性情温顺,勤劳能干,也有人把她们比作是:站着一枝花,躺着一条河,全身溢出女子那楚楚动人的阴柔之美。”这正是宁陕与镇坪人的共有特性。 
    在镇坪我还说了第三句话,叫两县同居兄弟城,因为两县县城的地貌非常相似,三河交汇,四面环山,位置峡小,但镇坪在城镇建设中充分利用地型地貌把这座县城建得小而美、小而精。有人说:城是小城,坐落在化龙山下,南江河边,青山对峙,河水绕城,集山水之灵气,堪称陕南秀美边城。这是心语写真写实,而走进这座城,你会不由自主放慢脚步,流连其间,有种云深不知处,流水听知音,街亭厮相守,主人思客归,楼台且私语,明月侧耳听,弄堂无闲人,总是迎客声的感觉。这里最浓的味道是纯朴,最亲的问侯是笑容,最美的花香是山妹,最好的迎接是山水。还有地道的腊肉,斑鸠豆腐,鲜花美食,和渣面饭让你能品出巴山秘境那特有的风情和天然之美。来到鸡心岭却是一山一风景,这里是中国陆地版图的心脏位置,陕鄂渝三省在此交界,因这里山岭雄浑,状如鸡心,故名鸡心岭,素有登上鸡心岭,一脚踏三省和鸡鸣一声三省醒的说法,站在国心上,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在山坡与树林之间,有一条羊肠小道直通国心界牌,高大的门楼两侧有时任陕西、湖北省长题写的对联:“华夏儿女凝一心,秦楚巴风汇一门”等内容。路边苍老的岩石上不知铭记了多少动人故事,承载了挥之不去让人难忘的岁月。如今,从绿树成荫的街道到白墙粉黛的乡村,盛景浓情不绝入眼,风清气正悠然于心。
    化龙山,一座有传奇色彩的山!镇坪,一个有故事有品位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