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皇冠山自然保护区地处秦岭山脉中段南坡的宁陕县境内,主要保护对象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秦岭南坡主要野生动植物,南水北调重要水源及其涵养地。保护区总面积12372公顷。其中国有林5444公顷,集休林6928公顷,约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6%。其中核心区3724公顷,缓冲区3415公顷,实验区5233公顷。
2009年保护区成立以来,皇冠山保护区以资源保护为主体,强化组织领导、优化保护管理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共谋和谐发展,管理水平明显提高,面对新时期,新要求,局班子领导带头深入村组搞好调查,走进大山连续5天8小时行程进行监测,且识别动植物。在工作上坚持敢于担当、务求实效,做到善抓大事,不忘小事,谋事成事,把工作抓得细、抓得实、抓得具体,制定每年工作计划、具体措施,做到工作落实,思想不放松,行动不停止,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保护局以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核心,构建和发挥秦岭大熊猫保护的主体作用,围绕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积极消除影响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种群发展的不利因素,妥善处理好自然保护、经济发展和社区群众生产生活的多维关系,努力打造集保护、科研、宣传教育、生态等一体化,加强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管理,不断完善保护局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致力于保护局和社区共管同步发展,为保护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首先我们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调查规划,科学考察,成为今后如何管理,怎么发展作为工作的重头戏。然而确定“抓好基础建设、理清发展思路、加强资源保护、拓展宣教领域、积极开展大熊猫栖息地管理,巡护监测等各项工作。
几年来,保护区各项管理措施逐步细化与落实,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有效恢复和保护,大熊猫监测能力进一步提高,栖息地范围逐渐扩大,野生动物种群数量逐年增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社区共建成绩显著,科普教育和保护宣传得以加强,基础设施逐步到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同时在县集体林权改革时,给保护区周边社区发展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保护区生态保护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为进一步加强保护区建设,使保护区得到进一步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的社区共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路子。
成立“资源共管委员会”,建成资源共管的平台“社区资源共管委员会”,其职责是在群众广泛参与的基础上,编制项目计划,组织项目实施、技术培训,对项目实施全方面负责,进行森林资源的管护,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制定了“资源共管委员会”章程,举办了“社区资源共管委员会成立及培训会”,聘请专家进行“社区共管的意义,组织机构、方法和组织形式,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方法和经验介绍以及保护区的共管知识”培训,制定入村宣传行动计划及宣教内容并与村民一起讨论制定了社区生态环境保护公约。为资源管理、经济发提供了保障。
为使社区科学发展,首先在社区开展本底调查活动,摸清了项目区基本情况, 制定“森林管理方案”,进一步明确了社区森林管理的程序及规范的管理,帮助村民进一步明了本村的森林资源和利用状况 “社区经济发展规划” 使得社区发展思路进一步明晰,对群众传授先进的社区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基于生态保护的森林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法,通过制定规划,群众的保护意识明显提高,发展意识强烈,推动生态保护发展。
加大宣传教育,提高群众保护意识。一是全方位广泛开展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印刷野生动物宣传标语156条,张贴通告200份,安装50平米宣传牌2枚,开展了生态保护知识宣传;二是举办LOGO和美文标语有奖征集宣传活动,从而扩大保护区对外宣传影响;三是开展宣传月活动,采取发放宣传资料,在县城广场开展了关注“拒食野生动物,从我做起签名活动”,向社会发起倡议,呼吁各界“关注秦岭大熊猫,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精心制作了6块宣传展板,印制了《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手册400份,发放宣传单1000份,散发倡议书、宣传资料等计2000余份,大大提高广大群众法律意识和保护意识;四是开展保护知识进课堂进社区活动,在皇冠小学开展保护知识课堂讲座,每学期3课时的防火宣传教育,召开各种群众会议10次, 通过宣传提高了辖区群众的森林防火意识;五是做好对外宣传,在大家努力下,今年各种宣传报道比去年有所增加,通过积极与相关报刊、电台等新闻媒体联系,力争广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对野生动物保护意识明显提高。
抓好项目工作,促进社区共发展。一是落实好“节柴灶”项目。从去年争取得世界自然基金会新型“节柴灶”项目,在保护区周边的皇冠镇、江口镇、新场镇、四亩地镇所辖区的14个行政村农户新建及改造1400户节柴灶,总投资200万元,截至目前超完成1416户。使该项目顺利实施,在建灶过程中,通过专家和技工设计,组建施工队伍、加大技工培训、采购材料、技术指导、热效率测试,逐村逐户验收等到环节建成一个合格的节柴灶。1个灶一年就可以省下1万多斤柴,每年可节省费用1000元左右。节柴灶采用全密封性燃烧,有效地保证了其在燃烧过程中的安全,少烟、环保,见效快,技术简单,效果显著,通过项目实施,减少木材消耗量进而减少碳排放,使森林资源消耗得到缓解,减少社区群众繁重的劳动力,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从而最大程度地能发挥林地效益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深受群众的好评。二是抓好“雪莲果”项目栽培以点示范。局在经费拮据情况下购买1万元雪莲果种子,在皇冠镇油房坪村示范种植雪莲果共20亩,邀请技术员到皇冠镇油坊村示范基地进行实地指导,在生长期间,保护区人员多次到栽培点进行指导,与群众同吃同住,共同解决管理及销路上的难题。雪莲果喜得丰收,产雪莲果10吨,种子1吨。然而做好宣传,利用在县城搞宣传活动,在网上进行宣传等方式扩大雪莲果知名度,积极和外商联系销路,多方开发销售渠道,打开市场,着重联系包装,为带动全村村民推广种植;三是开展社区技术培训。在保护区周边社区举办实用技术及节柴灶培训班,通过聘请有关专家、教授为社区群众传授科技知识,提高保护区社区共发展。
加强保护,齐抓共管森林资源管理。一是召开第二届秦岭东部大熊猫保护联盟成员协调会, 并在东秦岭区域开展联合检查、执法行动,从销售环节打击非法贩卖野生动物及制品行为,树立“保护野生动物从拒食做起”的观念。二是抓好林政管理工作,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挖滥采野生植物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周边社区人群的宣传教育,进一步与地方党委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协作,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森林管护格局。三是抓好了森林防火工作。坚持“预防为主,不留死角;责任到位,不留空缺;监管到人,不留空块”的管理原则。加强领导,夯实责任,层层签订森林防火责任状,加强周边社区人群的宣传教育,强化火源管理。实行24小时领导带班制度,做到纪律严明,高效运转。
做好野外巡护和红外监测及科研工作。一是认真做好野外巡护和监测,制定巡护工作计划,为了进一步加大巡护监测力度,在原基础18台又增加了红外相机10台,现28台已达到保护区的全覆盖。每月对保护区和周边地区的动、植物样线监测,截至目前共填写动物痕迹记录表格220份,其中大熊猫粪便痕迹220份,记录人为干扰18处。共收回8万多张实地监测照片,记录到各类动物实体的照片共8000多张。2015年2月5日,通过科研人员几年辛苦监测发现一只成年大熊猫,体重100公斤左右,身体健康毛色明亮,在栖息地行动快速,从监测看结果看,大熊猫栖息地得到很好保护,所监测资料,为全面掌握大熊猫以及同区域分布的其它物种的种群消长状态,大熊猫栖息地质量变化,野外种群数量和大熊猫分布周边地区经济状况及栖息地管护状况,全面提高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提供了科学依据。二是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局里非常重视科研,先后配合中科院,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对分布于我县野生大熊猫种群及栖息地的保护、孤立种群发展和边缘栖息地进行调查,不但培养了业务骨干,扩大了皇冠山保护区的知明度。
提高保护能力建设,建立生态保护骨干队伍。保护区通过开展社区共建,替代生计等可持续发展项目和生态保护知识、法律法规知识宣传。使社区村民经济收入得到提升,社区群众保护意识、法治意识普遍得到提高,社区滥砍滥伐、乱捕滥猎等违法现象得到有效的控制,更好的解决了当地村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合理利用,缓解资源压力,增强保护区的影响力,促进“全民生态保护”的形成,为在边远地区开展生态保护工作探索新的模式。
建立生态环境保护骨干队伍,由群众大会通过了“社区生态保护奖励基金管理实施办法”,并实施,鼓励村民遵纪守法,积极参加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形成人人关心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促使偏远社区形成良好的生态保护风气。
协助社区建立火灾和病虫害报警和动员机制,组建义务消防队,由保护区负责对全村青壮年进行防火、救火训练及病虫害报警两次,形成了一支精锐的森防队伍,给群众发放了火宣传资料挂历,同时使每家张贴防火责任状,同时进行了打火训练,群众的防火意识明显提高。
建立社区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员机制。社区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员由项目受益户担任,负责监督并举报违法破坏生态和环 境的行为(盗砍盗伐、偷猎、滥挖野生中草药,向河道倾倒生活垃圾等)。
强化干部理论业务,着力提高队伍整体综合素质。一是促使干部充电,组织干部职工每周一、周五加强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并且每个人轮转辅导大家学习理论及业务,着力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二是强化班子建设。按“抓班子,班子带队伍,队伍促发展的思路”,努力建设“五型机关”;三是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采取请进来、派出去学习相结合,重点培养年轻后备干部;四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在选调业务骨干充实到保护一线,加强资源保护和巡查,按时完成每月进行的红外相机监测工作,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对干部的应急演练,增强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使保护区全局干部专业综合素质有所提高。
围绕促进社区替代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社区替代经济是保护资源的重要途径,我们为发展替代产业作了一定的工作,一是发展能繁种猪养殖。购进良种能繁种猪养殖发展养猪业,我们与县高级畜牧师签订了技术指导合同,对村民进行良种猪饲养技术培训,扩大群众的收入。二是发展中蜂养殖。选择有养蜂经验和条件,并有积极性的村民发展中蜂养殖。聘请经验丰富并熟悉本地自然气候条件的本土专家担任中蜂养殖技术指导,现在受益户基本掌握了养蜂技术,确保了养蜂成功。三是支持村民依据本村自然条件发展板栗生产。与宁陕林业技术部门专家订了两年的板栗生产技术服务合同,每年给群众提供2万株板栗接穗,给村上赠送价值1000多元的啧雾器和40套修枝剪和修枝锯。群众基本掌握了该项技术。四是专家入村指导猪苓人工栽培请专家入村进行现场技术指导,为群众现场示范得到群的普遍赞喻,群众对猪苓栽培积进性高涨。五是建设环保的沼气系统。各村选9户补助40000元进行沼、厕、圈一体的能源示范建设。六是在鼓励村民发展“替代生计”的过程中,以“授之以渔”替代“授之以鱼”,更注重村民的能力提升、意识提升和技术培训,从智力上开拓,技术上指导,经费上资助,使林区村民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学会一至两项致富项目。
通过绿色能源工程建设,使森林资源消耗减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大大激发和调动了林区群众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保护事业的加速发展。
大力提升社区森林管护能力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为提升社区的集体林管理能力和生态环境意识,开展了集体林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宣教,主要开展了生态环境保护宣传,“集体林管理方案”学习,重点是生态环境保护公约、防火和监护人责任宣传教育,群众明白了生态保护的意义,明白了资源利用要科学、有序的利用,与每户签定了“社区生态环境保护公约”,并将公约贴到显眼地方,利于自我约束,自觉遵守,互相监督。通过有奖环保知识问答,并发放些鼓励奖品,提高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在该村村委会办公室前,和两个入村路口安装了三个长期的宣传警示牌,让群众路过时看到,时刻铭记环保。群众生态意识得到了提高,为资源管理、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陕西皇冠山保护区克服了一切困难,加大工作力度,抓住工作重点,结合生态林建设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为主线,以加强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管理为抓手,围绕“旅游富民、文化兴县”发展战略,紧扣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及培植生态经济强县为目标,加强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管理,不断完善保护局管理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干部创业、环境创优和机制创新,举全局之力,不断夯实了保护事业发展,促使保护局和社区共管同步发展,着力推进动植物、生态的全面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