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十二五”宁陕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分析

作者:肖仕美 来源:统计局 发布时间:2015-12-04 10:12 【打印本页】

    “十二五”期间,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立县、文化兴县、旅游富民”发展战略,带领全县人民克难奋进,认真组织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了调结构、求突破的快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点?
  (一)、经济规模不断扩张,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初步测算,我县地区生产总值2015年完成24.5亿元,是2010年的2.1倍,年均增加2.58亿元,经济总量实现了“十二五”预期。“十二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二)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0元,位于全市前列。初步测算,2015年人均生产总值可实现34600元,是“十一五”末的2.1倍。2014年人均生产总值高于全市5324元。全市仅平利、石泉、宁陕三县人均生产总值过3万元,我们赶超了平利县,在全省83县排名第35位。
  (三)工业突破发展,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按照政府调产业、扩规模、增效能的要求,我县工业企业不断调整结构、扩大规模、增强效益,实现了工业生产产品多元化,受市场制约因素减少。由单一的以矿产开发为主导的工业,拓展了食品加工业产品,如豆腐生产、木耳、珍稀香菇、腊肉加工等,并开发了酒水和山泉水的生产,为旅游产品的供给提供了生产保障。2012年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37.2%,居全省83县第4名,获得省政府表彰奖励。预计2015年工业增加值近8亿元,是2010年的3.19倍,“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23.2%。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21.6%提高到32.6%。
  (四)投资累计超过百亿,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初步测算,2011-2015年全县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2亿元,年均增长25.2%。总量是“十一五”时期的2.7倍。旅游开发项目投资强劲,朝阳沟、南京沟、上坝河、碾盘坪、两条河漂流等旅游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0多亿元。西成客专、引汉济渭工程加快建设。2014年人均固定资产投资35416元,居全省83县第29名。
  (五)消费市场运行稳健,服务环境迅猛改善。“十二五”期间,我县在“旅游富民,文化兴县”发展战略的推动下,生态旅游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国家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措施提升了居民消费信心,消费质量和消费层次也进一步提升。“假日经济”更趋明显,消费热点不断显现,消费市场保持平稳运行态势。初步测算,“十二五”全县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1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9倍,年均增长12.4%。预计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亿元,相当于“十一五”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累计总额的46.9%。近两年物流发展迅猛,申通、圆通、韵达、中通、汇通等多家快递公司在宁陕入驻,为我县开发旅游产业,加快消费增长进一步改善了环境,提供了有力保障。
  (六)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初步测算,2015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6769元,比2010年增加12573元,“十二五”年均增长15.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193元,比2010年增加4381元,“十二五”年均增长16.6%。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为1)由2010年的3.72:1缩小至2015年的3.26:1。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新农合参合率达99%,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提高到96.6%;初中毕业升学率始终保持在94%以上;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达到50多人;公众安全感满意率始终保持在95%左右。社保、初中毕业升学率、单位卫生技术人员数、公众安全感满意率几项指标,在2014年县域经济监测中我县均位于全省83县的27名之前。
  (七)财政金融发展壮大,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增强。预计2015年我县财政总收入1.585亿元,是2010年5143万元的3.1倍,“十二五”年均增长18.4%。初步测算,财政支出2015年突破8亿元,是2010年4.49亿元的1.8倍,接近翻一番。财政支出有力保障了公共服务、环保、保障性住房建设、农林水等各项重点民生建设。“十二五”期间,我县金融业不断发展壮大。2015年前三季度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8.7亿元,是2010全年13.2亿元的2.17倍;其中城乡居民储蓄16.4亿元,是2010全年7.14亿元的2.3倍。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9.59亿元,是2010全年3.11亿元的3.08倍。存贷款余额都翻了一番多。2014年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比为33.7%,比2010年提高10.1个百分点。
     二、需要关注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国内发展大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实现高速增长的不利因素增加,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加大,提质增效、可持续增长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我县也和省市一样,虽然取得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需要关注问题。
  (一)经济增速前高后低,尚未实现“十二五”预期目标。我县经济增速自2013年进入下行回调期, 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宁陕GDP增速分别为16.1%、16.6%、11.6%、9.1%,经济增速前高后低且回调幅度较大。年均增速13%,低于全市13.5%的年均增速0.5个百分点,与“十二五”年均增长15%的预期目标相差2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链仍处于低端。从我县2014年第三次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占比为18.3%,较全市水平13.5%高4.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为25.3%,较全市水平低6.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为主体结构,其中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4.2%,但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不到20%。缺乏劳动密集型企业,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对第三产业带动不强,产业链处于低端。
   (三)宁陕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益有待提高。多年来,宁陕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拉动,但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并不理想。一是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没有增加,“十二五”期间,全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始终在2.5%左右徘徊,与“十一五”期间持平,与1999年(“木头经济”时期)的4.32%相比差距较大。二是从投资和消费占GDP比重看,201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重比2010年提高4.4个百分点,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由2010年的22.1%下降到2014年的18.7%,降低了3.4个百分点。投资效果系数(指新增GDP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之比)2014年不到0.2,虽高于全省水平,但与我县高速公路建设时期最高的0.35比较降幅较大。
   (四)城乡居民收入赶超难度较大。“十二五”期间,我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率始终在3倍以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额均位居全市末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回落幅度较大,2011年增速为26.3%,2014年增速为12.5%。2014年我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最高的白河县低377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最高的平利县低832元,赶超难度较大。
   (五)资源消耗大,生态保护矛盾突出。宁陕新一轮工业兴起,主要依托于有色金属矿产开发、非有色金属石材开发以及水电开发,2014年全县1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矿产企业就有11户,占规上企业近70%,企业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较弱,仅仅生产初级产品,给节能减排带来了压力,环境保护面临严峻矛盾。
  三、对“十三五”发展的几点建议
  针对宁陕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制约因素,“十三五”期间我县主要抢抓各种重大战略机遇,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筑牢由“旅游富民”到“旅游强县”的攀升路基,提前一年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建议:
   (一)大力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宁陕发展要按照“产业围绕旅游调结构”的工作思路,把资源优势、生态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坚持强化农业、调整工业、发展服务业的结构布局,着力构建循环产业链,并集聚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促进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逐步将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一产20%左右,二产40%以下,三产40%左右,实现产业内部结构合理化。
   (二)进一步提高投资质量效益。“十三五”期间,继续发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关键是优化投资结构。要继续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进行打造,旅游项目投资要以改善旅游业的软硬件条件为重点,建立长效与短期见效的项目储备库;工业项目要以发展制造业、食品加工业为重点,加大投资力度实现有潜力的企业技改扩能,创新循环经济产业链;基础设施投资方面,要以发展农村交通、通讯、电力事业为重点,进一步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城乡经济、文化交流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树立服务业发展的新模式与新理念。服务业(三产)是宁陕经济发展的短板,也是下一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服务业发展要以旅游业为依托和抓手,适应和建立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逐步实现传统意义的批零、餐饮、货物中转等行业向现代服务业发展。
   (四)着力增加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为加快降低城乡居民收入比,追赶我市兄弟县的居民收入水平,特别要在农民增收方面倍加关注。一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园区建设,提升农业经营效益。二是在信息、资金等方面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服务与支持,使他们的劳动产品进入消费市场,增加现金收入。三是要狠抓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四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城镇就业岗位,扩大城镇居住人口的就业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