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节假日休息时,我都要从城镇来到宁陕县贾营村的农村老家。从繁华喧嚣的城里来到农村,已大大的不习惯,每当夜幕降临,如影随形的孤寂更是压得人透不过气。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不应长时间在农村老家度假休息的想法,我起初感到迷茫、犹豫,甚至想过减少前往探视父母的次数。但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人称作踩不断的铁板桥,定得逢节逢假必去,因此在寂寞时便在村里转悠,渐渐地我觉得有了个好去处——村里的农家书屋。
就凭书屋所处的环境,就让人喜不自禁。这个村的村头是一座低矮的小山,一条浅浅的小河从山间淌出,每到旱季水流潺潺,每逢雨季,水流哗哗,河底的沙石清晰可见。一座石桥横跨河上,也连接了村民们进山的路,农家书屋就坐落在石桥旁边。书屋不大,也不气派,远远望去,在红砖绿瓦的崭新民居旁边,它甚至有点简陋。但书屋的内部被修葺一新,平整的地面,崭新的桌椅,雪白的天花板,无不向人们诉说着农村的新气象。书屋的主角—一个个长长的月白色的书架背靠着粉白的墙壁,格外显眼。书架上贴着分类标签,有“文学类”“医学保健类”“农业技术类”“报刊、杂志类”等等,每一栏都被高矮不等的书本塞得满满当当。四周的墙壁上,贴着若干读书标语:“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等。标语之间有一扇小小的玻璃窗,打开窗户,屋后的四季桂树便映人眼帘,如同一幅挂在墙上的鲜亮的油画。在书屋的一角,几株花草争芳斗艳,为书屋增添着暖意。置身其间,我感觉像是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心中总有一种莫名的温馨。
这里的书虽然不多,大部分是新配的,少数书也已经破旧了,还有的已经泛黄,边角也皱了,甚至有些残缺,但每当我小心翼翼地抽出一本,捧在手里的时候,感觉就如同握着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的手,于是任何的浮躁与烦乱都会在顷刻间消弭无踪。时间长了;我就主动向村委会提出申请,让我的弟弟担负起了农家书屋管理员一职,从此,读书便成了我假期探视父母弟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这小小的农家书屋,也成了我心灵的圣殿,思想的驿站。
我最为期盼的时刻,是周末的傍晚。放下俗务,远离纷扰,沏一杯清茶,在一个靠窗子的书桌前坐下来,捧一本好书,一洗胸襟,怡情怡性,何等畅快!当悠悠的茶香溢满小屋,思绪也随之飘远,不知不觉间已浑然忘我:拜读厚重的史书,我穿越时空去叩问古人的心扉;品味精美的散文诗词,我足不出户便可畅游巍巍中华的瑰丽河山;而短小精悍的随文杂记也是我的最爱,细细咀嚼,只言片语间智慧的火花俯拾皆是……跟随着书的步伐,我领略幽幽的远古文明,体味人类进步与落后的相互碰撞,想象千百年的人世轮回,触摸浮光掠影的时代金华;牵绊着书的节奏,我时而大恸,时而微喜,时而寒风彻骨,时而如沐春光……当落日的余晖透过树叶,向书屋洒下点点金黄,微风拂过,那婆娑的树影便会在书卷上跳出欢快的舞姿,将我唤醒。这时我总会轻啜一口茶,探出窗外,在微风中收拢自己的思绪,回味书中的精彩。偶尔兴致,也会一口气爬到山顶,学东坡居士长啸苍穹,“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此刻,看着山下的村野中人影浮动,与前贤古人进行心灵对话,总觉畅然抒怀。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屋没有让我变得清高自傲,而是在潜移默化中涤荡着我的心灵,不知不觉,那把俗世中的名利枷锁已被我悄然卸下;书屋也没有让我变得孤芳自赏,而是像一位导师,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开拓了我的知识面,消除了我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之中积压下来的惶恐,教会我如何化解生活工作中的困难,成为我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最温馨的港湾,我开始慢慢清晰自己陪伴父母又有书读两全之梦想,也开始了对农村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和无限美好的展望。
假日期间,每当我来到农家书屋——这片为我守望的精神家园,看着书屋里熟悉的一切,回想过往假日的点点滴滴,恍惚间,我感觉自己也成了书屋中的一本书。一本日渐增厚的书,里面记载着我的欢乐,我的憧憬,我的思考,我的渴望;有身处异乡、远离城市繁华的寂寞;也有深人农村、当好一个柱下吏、奋力前行的充实与力量,更重要的,她圆了我既孝敬了父母又充实了假日的梦,她也记载下了我假日健康生活的心路历程,她永久地埋藏在我的记忆中。感谢农家书屋圆了我的梦,使我变得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有着坚定不移的前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