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家访记(江口中学 尤 伟)

作者:尤 伟 来源:江口中学 发布时间:2016-04-27 08:24 【打印本页】

    雨,时而轻轻柔柔的飘落,时而淅淅沥沥的飘洒,时而悄无声息的褪去。我们一行八人在这个雨天乘着车去往了金川家访。一路颠簸,沿着洵河而下,河水微涨,昏黄的河水时不时冲击岸边,水草来了一个全身的亲抚。树木在雨水的洗刷下,更加苍翠欲滴。座座青山,白色的轻纱蒙面,那样的圣洁高雅。行驶到了小川口,河流扭转了方向,奔向了镇安境地流域。继续向前,此时河流成了涓涓细流,两岸杂草丛生,一线水流低低浅浅的吟唱,几只鸭子在河中浮游。一路向前,河面越来越窄,河水越来越浅。看到了,几座崭新的大楼,知道离我们的目的地不远了,新建的小镇,看起来年轻时尚。
 

赴 龙 潭


    车子向左,开进了一条逼狭的水泥道,在一个人户集中的路边停下了。来到了我们班的一个女同学家里。一个四合院落,几户人家共同屋檐,共同院落。不大的房子,收拾的干净利落。家长很是热情,母女倒水端茶热情招呼。我们问起了学生在家的表现,那位妈妈说“女子倒是勤快,周五回来帮我干家务,周末完成家庭作业,不让我们督促”,“那你对老师学校有什么意见?”,“意见倒是没有,江口中学管理好着,希望老师严格要求就是了”。随后这个女同学又陪着我们去往了另外几个学生家里。我们一行人,分成了两组,领导开车去了更远的地方,我们几个负责走访周围附近的同学。
    雨此时也变得热情了,滴答滴答的欢呼我们走进千家万户。撑着雨伞,走进了另一个女孩子的家里。新修的砖瓦房,到处透露着现代化的气息。还是母女俩,孩子父亲出门打工挣钱,母亲独守在家,照顾孩子上学。这个孩子是我得意门生,“唐静字写得很漂亮,文章写得优美,语文成绩优异,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平时很乖巧懂事,我可喜欢她了”,妈妈听了合不拢嘴,那股子高兴了比吃了蜜还要甜。“还是感谢老师的教导啊,家里他爸爸一个人打工挣钱就这样子,你们西部故事这个好啊,我们享受了资助,孩子写作能力也锻炼了”,余下的说不尽是对我们的感激,帮助了孩子上学,对学校对我们没有丝毫的意见。
    雨还是一如既往的细声细气的抽噎着,伴随着我们一路前行。走了20多分钟,水泥路仅容得下一辆小面包车通过,路边是高耸的群山,浅浅的河流。一块巨石凸起,远远望去如同一对紧蹙浓峰剑眉突兀,中间一道亮白鼻影。走进了,拔地而起的青黑色的蝶形巨石,一股洁白水流从中间顺溜而下。石下是浅浅的一摊清水,岸边青翠的杂草。清清河水悠悠的漫步在两岸的绿草从中,缓缓流向远方。没有家乡瀑布的高大壮观,没有十八丈的远负盛名,有的是独秀开阔。学生说这里就叫龙潭。或许就因为这样的小型的瀑布,此地得名由来吧。
    继续前行了十来分钟, 沿途是铁索横斜,苍苍翠竹摇曳,巍巍青山高耸。踏上颤巍巍的铁索,来到了这个学生家里。破旧的土瓦房,熏黑的墙壁贴满了孩子的奖状,简单的家什整齐的摆放,狭窄的空间一切井然有序,这是一个生活极为不易的家。这个白皙男孩,带着一副明亮的眼镜。课堂上听到是他明朗铿锵有力的发言,丝毫看不到贫穷的自卑。他的开朗活泼乐观,积极进取,让我们对这个家庭的敬意油然而生,更对这个孩子刮目相看。还是只有丈夫外处打工养家糊口,母亲独立支撑整个家,照顾年老多病的老人,教育两个年幼的孩子。那位母亲由衷的说道:“谢谢老师们冒雨前来啊,请你们一定严格要求我的孩子”“我们对学校一些都满意”,同事一一询问,我拿着笔详细记录。临行走远,不由得再次拿起了相机拍下了这处破旧的房屋,把丝丝的担忧怜惜永存在记忆中。也许今天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愿望已经实现了,可是物质化现代化的今天,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家庭境遇还是处在困窘之中,我们却无能无力力,无力改变帮助。那个男孩身上,我们坚信寒门能出贵子。

 

走 六 里


    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分了两组进行。到了小镇中心,街道不是很宽阔住房紧凑,新建的政府高大气派让偏远的镇子徒增了繁华。到了搬迁点,来到了学生家里。新修的搬迁房两层小楼,崭新明亮宽敞高大。与前面的孩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都情况都是母女在家,男的出门打工挣钱养家糊口。要不就是爷爷奶奶看管孩子,年轻的父母出门挣钱,孩子成了留守儿童。政府解决了他们的住房条件,为了生活,孩子的家长仍然需要舍弃选择外出。我们的教育力量也显得薄弱苍白,任何时候都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结合,孩子才能更好地的成长接受教育。那位饱经沧桑的老爷爷就说了“还是儿子在家好,我们老了孙子们管不了”  ,“学校的伙食不错,那个家里顿顿有肉啊,我们对学校没有意见”“希望老师们改管就管,不要顾及我们家长会找麻烦的”。如此通情达理的家长,是我们的教育强有力的支撑啊。
    搬迁点附近就是小学。操场傍边,一排排高大挺拔的柳树,丝丝柳丝在沐浴雨中,仿佛一根根丝质绿带,在雨水的侵润下,更加的丰润浓绿了。真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随便转悠了几圈,几排修建整齐的树木,绽开的鲜花,我们不就园丁吗,修剪繁杂的多余的枝条,让树苗茁壮的成长。然而鲜活的生命个体,比起花草树木的修剪,不知道我们需要多少的耐心恒心智慧,否则你会适得其反,功败垂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们,我们的言语,方法都要得当。针对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等了10来分钟,他们来了。打算去六里那个孩子家里。一路走,一路打听孩子住处。车子停靠在路边,我们沿着一条羊肠小道走了进去,越往近走越是逼狭。遇到了一个搞代料香菇的人家,一打听还远着呢。继续吧,路更加陡了,沿途杂草覆盖,我们的步伐更加吃力了。进入了一片树林,沿着边缘小心的踩在沙子小路攀援,蓊绿的树木高高耸立,满路枯枝败叶,雨水冲刷稍稍打滑,我们奋力向上攀行。越往上,越是笔陡胸口沉重,大口大口喘着粗气,几次让我们两个女同事回去,想着走了这里了,不能半途而废,我们一定坚持走到。攀爬在陡峭的山中羊肠小道,停靠在枝繁叶茂树下,听着鸟儿啾啾的鸣叫,呼吸林间新鲜的空气,一切是那样的安静和谐。我想正是这样的环境,没有外界的纷纷扰扰,才有“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悠闲高雅情趣。也多想再次高歌一曲,发泄所有的压力,释放所有的烦恼。我们相互搀扶,说说笑笑,爬过了陡坡,沿着窄窄的小路前行,前面不远葱茏的大片竹林,猜想一定离人家不远了。终于松了一口气。不过,实在是为这户人家惋惜,这么远这么难走的山路,逢年过节怎么把日用品背上山啊,需要多少人力啊。交通不便,生活得多困难。这个学生上学,更为不易。
    穿过那片竹林,果然看到了一户人家。三间陈旧的土墙瓦房,坐落在凸起平底中间。四周是开阔的庄稼地,玉米土豆长势旺盛。来到了学生家里,只能一个词语家徒四壁破乱不堪。龙潭的那个孩子家里,困窘不失整洁,这里昏暗又凌乱。庄稼地里遇到了一位老太太,佝偻的身躯,背着竹笼。立马叫出了还在床上睡觉的孩子,一声吆喝把屋那边劳作的老爷子叫了过来。了解到了,这个孩子的母亲是哑巴,父亲特老好在县城打工。家里就是那位年事已高的老人和这个孩子。
    为这个家庭深深的同情,身居深林无人问津,交通不便寸步难行,家庭窘迫劳力不足,生活该怎样继续啊?看看屋前屋后的庄稼,这分明是两个勤劳不能再勤劳的老人,一个这边一个那边劳作,满手还是泥。他们的勤劳换取的是生活的食粮,可以自给自足。可是物质化今天金钱横行的社会,一点土豆玉米,又能解决什么呢?仅仅是温饱,离小康还差很远很远。奶奶说了“他能考上高中就上吧,我们家里条件就这样了”,问到他自己信心不足,默默不语。爷爷也说了:“家里情况不好,一切靠他自己。”
    为这个孩子我们可气。已经一点多了,可他在床上睡觉。两个老人辛勤干活,他在看电视。我们倡导敬老爱老,可是我们的教育在这里无力付诸东流了。两个老人是不是太溺爱孩子了?是不是想着这个独子来之不易,宁愿自己这把老骨头埋在土里,也不要孩子吃点苦。这样的宠,能换取的是不思进取,不求上进,不会珍惜得到的一切。只有吃过生活的苦,才会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为他上学之路艰辛,惋惜。为他将来出路,忧心。他或许早已习以为常,安于现状了。如果我们早点来到这个孩子的家里,了解他的生活家庭条件,因人而异,鼓励他为他寻找出路,这个孩子还会远大的理想,马上就要告别初中三年的生活,迎接他的又是什么?他的出路在哪里?很想让他走出这个林子,让他的父母过上好日子,让他的子孙后代不受这样的贫苦。不知道他的动力追求,能否与我的想法达成共识。

    带着忡忡忧心,满腹痛心,我们离开这里。 下行路更加难走,虽然没有去时气喘吁吁,但稍不留意脚下一滑,就会溜到深沟林下。我们必须踩稳每一步,牵着手扶着,小心翼翼走好每一步。我们不明白,如今政府移民搬迁政策这样好,还有住在这样偏远的地方的人家。我们也没有想到,还有如此贫困家庭。
 

过 王 家 坪


    车子往回走的时候,我们路过王家坪。这里60多户人家,白墙黑瓦的土屋,贴着洁白瓷砖的高楼,都整齐划一沿着马路旁依次排列。路边一排排参天挺拔的树木, 根深叶茂郁郁葱葱。“绿树村边合,青山格外斜”的意境在这里找寻到了。眺望对面座座青山逶迤,连绵起伏。土地平旷,山脚亩亩良田层层迭起,如同块块碧玉熠熠生辉。田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往来种做,怡然自乐。恍惚间,来到了桃花源一般,如此开阔平旷。难得的一片沃土,一片安宁。
    来到了一位男孩子的家里,高高矗立的新楼,整洁如新的家居,和蔼的老奶奶, 唯独掩藏不了的是男孩子忧郁 的眼神。原来,孩子妈妈在一岁多就弃子而去了。难怪孩子满腹忧伤,再多的爷爷奶奶的爱都无法代替母爱。不知道这位母亲为何有这么大的勇气这样勇敢,抛弃自己的爱子离去。我想母爱的伟大之处,不仅仅是生命降临时九死一生的轮回,鬼门关走一遭,承受10级的疼痛,而且是心灵痛苦煎熬,满腹委屈心酸的吞咽。比起身体所遭受的痛苦,精神的煎磨炙烤才是母爱升华。我不知道那为母亲遭受了什么,承受了什么。我想不是一般的痛楚吧,否则不会那么狠心的抛弃心爱的儿子离去。
    我们刚刚坐下,男孩子不知从哪里端出来透绿的李子,红红绿绿晶莹透绿的算盘珠子,儿子大把大把抓起就吃,挨个老师人人发到。他的懂事明快,让我们吃惊。吃着酸酸甜甜的李子,看看这个男孩子,我想他的妈妈看到如此乖巧的儿子,会是怎样的高兴。男孩子的成绩优异,班级表现不错,遗憾的就是残缺的家庭。很多时候,为了孩子父母应该是家庭的环保卫士,给予孩子一个完整的家,比什么都重要。车子走远了,孩子还端着一铂李子,一路小跑让没有尝到的同事抓几个,给小儿子怀里塞几个。多好的孩子呀,如果享受到了母爱那将是多么幸福。
    车子在村头一家停下了,女孩子初三了,妹妹6岁多。姐妹两看到老师来了,立刻叫出父母,端凳子倒水,务必利索。熟悉的同事和他们攀谈起来,了解家庭情况,孩子在家的表现,家长们娓娓道来。年轻的妈妈,非要为我们做饭,遭到我们的拒绝。钻进屋子,端出来一盘麻花,让我们都要品尝,真的好酥好脆,小仔更是不顾及颜面大捞一把。懂事两个小姑娘,能干贤惠的妈妈,朴实厚道的父亲,一个幸福和谐的家。相信这样的家庭,一定培育出优秀的孩子。乘车离去了,母亲还端来又酥又脆的麻花,让我们带上路上吃,又给小仔抓了一大把。
   渐渐远离了,这个别样的小村,悠远的青山,苍翠挺拔的树木,肥沃的旷野,还有那淳朴厚道的民风,都让我们津津乐道,赞叹不已。


    后记: 这次家访,让我们更好地全面的了解了学生,拉近了我们和他们的距离。我们会更多的关爱那些留守孩子,多谈心多沟通,引发他们进取的动力。对于那些问题孩子,我们找到问题症结所在,会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家访是一个桥梁,帮助我们掌握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材料,让我们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来帮助他们。虽然我们牺牲了周末休息的时间,但是我们寻找到了可以铲除了孩子们心灵的杂草的良方,不也是让他们摆脱精神上的贫困了吗?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摆脱物质的贫穷固然重要,孩子身心的富裕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的脱贫志坚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小康社会定会全面实现。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我们也有责任义务加入这一队伍。深入学生的家庭,细致开展家访工作。听取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的成长。让孩子们精神不在贫瘠,在这块心灵的土壤上播种阳光洒下雨露,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