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 论
(一)土地整治的概念
土地整治是对低效、空闲和不合理利用的土地进行治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活动,是各类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活动的统称。
土地整治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耕地保护、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的重要手段,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资源保护、落实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
土地整治本身正在发生深刻转变。十余年来,我国的土地整治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1998年修改的《土地管理法》提出了“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后来陆续出现了土地开发整理、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土地整理复垦、土地整治、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土地整治、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概念,造成了概念和理解上的混乱,为此《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首先在概念上进行统一,选择了“土地整治”。
(二)土地整治的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整治工作,明确提出“要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着力提高耕地质量建设,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
土地整治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耕地保护、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的重要手段,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资源保护、落实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实现耕地数量管控、质量管理和生态管护目标,促进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有机统一的有效抓手,也是贯彻新型资源观和新型资源管理观,推动土地利用管理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能够有效解决耕地分割细碎、水利设施短缺、质量较低和农田环境恶化等问题,增强农业抗灾能力,提高粮食综合产能,既可以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又可以加快推进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还有利于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与宜居家园建设。
2012年《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关于加快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知》指出:土地整治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耕地保护、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的重要手段,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资源保护、落实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加快建设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是国务院赋予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及国务院相关部门的重要职责,是当前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服务“三农”、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首要任务。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务必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千方百计做好工作,全力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三)土地整治的目的
1.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开展农田整治,对耕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复垦,在增加耕地的同时,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推进土地平整和农田水利、田间道路、林网等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村成片”的美丽农村新貌。
2.优化用地结构布局。依据村镇体系规划和新农村布局建设,适度调整撤并布局分散的自然村,合理开发利用腾退宅基地、村内废弃地、空闲地,改造旧村、建设新村,形成农村人口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产业向集聚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新农村格局。
3.完善设施配套,改善人居环境。通过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完善农村路网、供水、通电、通讯、广播电视以及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和处理等基础设施,健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社会养老、商业网点等公共服务设施,推广清洁能源,改变农村“脏、乱、差”状况,实现农村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
4.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积极引导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推广应用现代农业科技,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确保农民持续增收。
5.破解建设项目用地难题。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的集体建设用地整理纳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在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和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的前提下,按照“先减后增,增减平衡”原则,把农村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通过有偿转让,调剂到产业集聚区和城镇建设使用。
二、研究区基本情况
(一)宁陕县概况
1.地理位置
宁陕县位于陕西省南部,秦岭中段南麓,安康市的西北部,地处东经108°02′15〞—108°56′44〞,北纬33°07′09〞—33°50′32〞之间。北与西安市长安区、户县、周至县接壤,西与汉中市佛坪县毗邻,南与本市的石泉县、汉阴县、汉滨区相连,东与商洛市柞水县、镇安县交界,是安康市的北大门.自清朝乾隆年间设“宁陕厅”取其名“安宁陕西”之意,简称宁陕。全县总面积3678平方公里。县境内南北长130公里,东西宽110公里,是安康市土地面积最大的一个县。
2.自然条件
宁陕县地处我国秦岭中段南麓,属北亚热带山地湿润性气候,境内河流均属长江水系,县内沟壑交织,河流密布,水资源十分丰富,并具有河、溪、瀑、库、塘、湖等多种水体景观。流域面积在5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20条,均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其中主要河流有汶水河、洵河、池河、长安河和蒲河等5条大河,年径流量达140亿立方米以上。
宁陕县主要土类为黄棕壤和棕壤。黄棕壤是北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土壤,在海拔八、九百米以下分布广泛。棕壤集中分布在秦岭中山区。
宁陕县属北亚热带山地湿润气候,具有雨多、云雾多、湿度大、日照短、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温凉、舒适宜人等特点。受海拔高度与地形地貌的影响,气候不仅垂直变化明显,而且南北差异较大,并常形成奇特的天象气象景观。全县年平均气温12.2℃,极端最高气温36.2℃,极端最低气温-13.1℃;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0.6℃,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3.3℃,气温平均日较差9.2℃——12℃,年较差22.8℃。年平均降水量621.2mm,四季中以夏季降水量最多,占全年的46.7%;秋季次之,占31.0%;春季占19.7%;冬季较少,仅占2.6%。年平均日照时数1638.3小时;年平均蒸发量1221.9mm;年平均风速1.4m/s;年平均无霜期216天,初霜日为10月30日,终霜日为每年3月28日,海拔1300m以上山区全年无夏季。
宁陕县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型气候,是我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带,长江、黄河水系的分水岭。有森林44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2%,分别是全省、全国的3倍和6倍;林地面积分别占陕西省和安康市的12.9%和28.8%。宁陕县是陕西森林工业基地之一,天然林保护区内有野生动物250余种,鸟类、鱼类、两栖爬行类动物繁杂多样,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白天鹅等20余种珍稀吉祥的野生动物和珍禽频频出现,可谓天然的动物园。由于地处南北植物区系的交汇过渡地带,境内生物资源、植被类型十分丰富,现有种子植物136科、591属、1182种,有“自然生态大观园”之称。生漆、木耳、板栗、山野菜、核桃等土特产年产量均在数百吨以上;有植物类中药材395种,矿物类中药材4种,党参、天麻、枣皮、茯苓等名贵中药材发展初具规模。
宁陕县境内沟壑纵横,河流密布,水资源十分丰富,并具有河、溪、瀑、库、塘、湖等多种水体景观。流域面积在5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20多条,均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其中主要河流有汶水河、洵河、池河、长安河和蒲河等5条大河。全县径流量为13.45亿立方米,水能理论储藏量42.74万千瓦,开发利用量3615千瓦。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重要水源区,也是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水源地。县内水质良好,清甜爽口。地表水属软质水,俗称“普通泉水”,是茶道爱好者崇尚的上选之水;地下水则多属中度硬水。地表水与地下水PH值均呈中性微偏酸,经有关部门化验分析,均符合国家规定的人畜饮水标准。
宁陕县地处秦岭南麓腹地,山高坡陡,地层岩性复杂多变,深沟断裂发育,岩体破碎,地质环境十分脆弱,是安康市乃至全省滑坡、泥石流的高发区之一。
县境内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不稳定斜坡体(潜在的灾害)和泥石流三种类型。目前共确定各种类型灾害点82处。其中,滑坡48处(土滑45处,岩滑3处);泥石流4处(水石流2处,泥石流2处);不稳定斜坡体30处(土质7处,岩质23处)。有危险点46处,占56.1%,次危险点31处,占37.8%,不危险点5处,占6.1%。
3.地貌类型
宁陕县地处秦岭中段南坡,境内山岭纵横、沟壑交错、地形复杂。秦岭主脊横亘于北境,平河梁横贯县境中部,南部山脉此起彼伏,三大主要山脉构 成了宁陕县地形地貌的主要骨架,总体呈北高南低之势。秦岭山脉自东向西有黄花岭、沙沟岭、秦岭东梁、光头山、天华山等高大山峰,向南山势渐缓,海拔1900-2454之间;平河梁自北东向南西延伸,自东向西山势渐缓,主要由腰竹岭、龙潭山、青龙垭等高峰,海拔在1817-2222m之间;县境南部主要有火烧寨、三星寨、云雾山等大山岭,海拔在1450-1863m之间。全县最高海拔2965m(秦岭东梁),最低海拔540m(铁炉坝镇磨子沟),高差2425m。
4.社会经济情况
宁陕县位于关中连接陕南的主要交通干道上,县境内有210国道、西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县境内支线公路四通八达,遍布城镇。
全县辖11个建制镇,98个行政村,35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4万人,共有汉、回、蒙、满、壮五个民族,常住人口22376户74672人(其中:农业人16418户60223人),在国土面积中,山地占96.41%,耕地占2.73%,水域占0.86%,其中森林面积44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2%,分别是全省、全国的3倍和6倍,林地面积分别占陕西省和安康市的12.9%和28.8%。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2015年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4.52亿元,同比增长1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3.78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6.54亿元,增长8.3%,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7.1:56.2:26.7。全年农业总产值实现7.73亿元,同比增长4.7%;全部工业增加值8.21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全县财政总收入1.44亿元,同比下降28%;地方财政收入达到8215万元,同比增长1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61亿元,增长2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41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15元,分别增长10.7%和13.5%。
5.土地利用状况
宁陕县2015年土地总面积367800公顷,其中耕地5933.363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1%;园地1249.39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32%;林地351870.67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5.67%;草地737.81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20%;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154.14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36%;交通运输用地1086.45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3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633.68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99%;其他土地983.50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27%。
(二)宁陕县土地整治项目开展情况
截止2015年底,全县共完成农村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项目12个,涉及98个行政村,共涉及整治面积1159.0832公顷,新增耕地面积132.7243公顷。从2012年到2015年度,全县共完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13723亩,项目区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三、宁陕县土地整治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
(一)建设标准
根据《土地开发整理标准》中《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以及《陕西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丘陵地区应根据地形、地面坡度、土层厚度的不同修筑梯田。田块形状为长条形,梯田长边应沿等高线布设。田面宽度方向与等高线垂直,田面长度方向与等高线平行,梯田田面长度的确定与项目区道路等的布置相结合进行,梯田田面长一般为150~250m,田面宽一般为5~10m。边角地带,随地形布局为不规则田块。土坎梯田埂坎高度不超过3m,土坎侧坡在1:0.36-1:0.26之间,田边蓄水埂高出田面0.3-0.5m,顶宽0.3-0.5米,内外坡比1:1。石坎外侧坡比一般为1:0.2。在土地平整坡地改水平梯田过程中,对耕作层熟土进行剥离利用,待梯田田坎修建完成后,重新回填平铺到田间,熟土剥离厚度为30cm计算,熟土剥离运距按20米以内计算。
根据《土地开发整理标准》(TD/T1011-1013-2000)、《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和《陕西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结合本项目区实际情况,旱作区灌溉设计保证率取P=75%,水稻区灌溉设计保证率取P=80%;排水标准旱作区按5年一遇1-3日暴雨从作物受淹起1-3天排至田面无积水设计,水稻区按5年一遇1-3日暴雨3-5天排至耐淹水深设计;渠系建筑物工程等级为四等四级,其它建筑物为四等五级。
按照本规划的目标和《土地开发整理标准》的要求以及《陕西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道路建设应满足项目区对内和对外交通需要,既要满足农业机械化作业的需要,又能保持与外界便捷的联系、方便农业生产、便于农产品的运出和农业生产资料的运入。
(二)规划设计方案
经过现场踏勘和与当地国土、水利、环保、农业等部门的技术人员研究讨论,以符合项目区实际、充分尊重当地农民意愿并且结合土地整理相应的标准规范,进行方案必选,并最终确定具体规划设计和工程布局方案。
梯田在设计过程中,在遵循技术要求的前提下,按照项目区实际情况,尽量选择田坎占地系数少的田坎高度、坡度组合方案,规划田坎高度控制在2.5m以内,田坎坡度控制在70-80°之间。
农田水利工程是提高耕地质量,保障耕地安全的重要工程,由于本项目区各片块面积较小,没法进行水利工程的系统布局,只能在现有条件下,尽量按照方便灌排、为项目区及项目区以外的耕地提供良好灌排条件的原则进行布局。项目区大多处于山梁和山坡,基本无灌溉设施,项目区内有部分排水沟,但多数是自然形成的冲沟,体系不完整,本项目在原有排水沟基础上,新修部分排水沟,田间道边修浆砌石排水沟,其他排水沟均为土质梯形断面。
田间道路工程是方便农民出行和耕作的主要工程,由于项目区面积较小,周围道路体系比较健全,在原有道路基础上配置田间道和生产路,由于很多地块已经有人行小道,生产路布局基本按照原有小路走向,进行相应增减,按照新修生产路进行设计。考虑机械耕作需要,配置部分田间道,有些地块离附近道路较远,还需要在项目区外修建一定的田间道连接已有道路和项目区内规划田间道。
农田防护工程是维持区域生态平衡、提高项目区建设生态效益的重要工程,项目区在适宜种草的田坎上栽种林草,维持田坎的稳定性,保持水土。在以土坎为主的前提下,设置部分石坎,提高田坎的防洪能力。
(1)田块布局
梯田的田面长度、宽度根据地形、坡度、土层厚度、种植作物种类、劳力和机械化程度等因素,并结合当地的实践经验确定。经综合分析,田块布设按“等高不等宽、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的原则,沿等高线修成梯田。本次设计田坎高度控制在2.5m以内,在满足田坎高度的条件下,梯田田面宽度依据地形地势而定,地势较为平缓处,田面宽度可适当大点,否则应小点。田面宽度方向与等高线垂直,田面长度方向与等高线平行,梯田田面长度的确定与项目区道路等的布置相结合进行,梯田田面长一般为150~250m,田面宽一般为5~10m。边角地带,随地形布局为不规则田块。
(2)土地平整
根据项目区地形、坡度和土层厚度,设计为四个坡度级别,分别为5-10°,10-15°,15-20°,20°以上,对应田坎高度分别为1.5m、1.5m、2.0m、2.5m,田面净宽分别为11.0 m、6.5m、5.5m、5.0m。每个梯田按照挖填平衡的原则进行土地平整和土方量计算.
(3)农田水利
考虑项目区实际情况,不设计灌溉系统,仅修建部分排水沟,以将田面积水排出。排水沟按照原地貌,设计在上坡凹处。由于项目区单块面积较小,设计农沟一级排水沟。
(4)田间道路
结合原有道路体系,按照方便生产、节约投资、节约土地的原则配置道路系统,本项目区田间道路规划为田间道、生产路两种,田间道路充分结合地形展线,宜结合沟渠布局,设置在沟边、沟底或山峁的脊梁上。坡缓,斜线布局;坡陡,可呈“S”形、“之”字形或者螺旋形布局。
(5)农田防护
农田防护工程主要是护岸。临河田块根据原有护岸走向合理布设,对局部不平顺段进行调整,新修部分护岸以形成完整的农田防护体系。
(三)效益分析
土地整治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实施能够促使劳动力、技术及资金各方面的流动达到合理,在土地开发整理中对弄出闲散劳动力的参与进行吸引,将建筑、材料、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发展得到带动。改造道路及灌排之后,能够对居民的生产及生活条件进行改善,促使居民的生产、出行及生活取水提供便利;对土地的利用潜力进行充分挖掘,使得耕地数量及质量得到提升,达到建筑用地占补平衡的效果,保护耕地的数量与质量。
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能够对土地资源配置进行良好运用,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促使农作物布局得到合理调整,进而实现农村产业化发展的目的,不仅提升了农民的收入状况,而且进一步将当地经济的发展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四、结论与讨论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的重要内容,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在当前“重农强农”的大好政策下,充分利用支农资金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是明智之举,更是当务之急。需要注意的是,在国家加大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当前受金融危机影响农民工大量返乡的情况,尽量采用直接投资或以工代赈、以奖代补、直接补贴等形式,让农民从中直接受益,这样既可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又能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我们也更加清楚地看到,在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大量农民工返乡以及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十分完善的情况下,我国农村土地所具有的保障功能进一步凸显出来,失业返乡农民工的最基本生活所需可以在土地上得到满足。
我国作为一个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人口大国,对粮食供给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也时刻提醒我们必须对粮食安全保持高度警惕,必须坚决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特别是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并切实做好保护工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优质稳定的耕地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1]《土地整治项目设计报告编制规程》(TD/T1038—2013)。
[2]《土地整治项目工程量计算规则》(TD/T1039-2013)。
[3]《土地整治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13)。
[4]《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1999)。
[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
[6]《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50363-2006)。
[7]《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2-2008)。
[8]《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
[9]《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T4-1999)。
[10]《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12)。
[11]《土地整治项目制图规范》(TD/T1040-2013)。
[12]《宁陕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13]《宁陕县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
[14]《陕西省宁陕县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报告集》。
[15]《安康地区实用水文手册》。
[16]《宁陕县2015年经济运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