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学习浙江、江苏等先进地区创建“国际慢城”的发展理念、规划建设的宝贵经验,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5月31日至6月8日,宁陕县赴浙、苏学习“特色小镇”建设考察团一行,在政协主席吴大芒,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陈佳斌带领下,赴浙江文成玉壶国际慢城考察。学习考察期间,听取了当地的经验介绍,实地考察了解“国际慢城”的概念性规划,以及小镇建设的基本情况、发展规划、功能定位等方面的内容,并实地察看了各节点的建设、开发以及运营管理模式等情况,一路走来,考察团带着问题,边走边看、边思边议,收获良多。
一、玉壶国际慢城的基本情况
玉壶国际慢城,是一个被群山环抱的户籍人口不足5万的小镇, 从地理条件上看,玉壶有着“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地貌特色,森林覆盖率75%以上,绿水青山,隔离了外界对这里的影响,降低了来自外界的污染、喧嚣与浮躁,农民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与宁陕极为相似。
玉壶“慢城”的发展定位是依托山水田园的生态景观和侨领之乡的人文环境建设,以“国际慢城”为主题,通过特色农业产品和休闲度假产品开发,将玉壶打造成为以养生养老为特色,融合生态农业、休闲旅游、餐饮商贸等功能为一体的欧陆风情小镇和浙江省首个“国际慢城”。
玉壶在“全域景区化”战略的部署下,以6大板块作为“国际慢城”的建设主体,它们分别为主城区的侨乡悠镇、垟头村的水巷炊烟、五一村的城郊野趣、五四村的溪谷幽居、光明村的归隐山居和碧溪村的碧谷新乡。
2016年玉壶镇国际慢城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5753万元,目前已处于全面建设阶段。其中自行车绿道建设,总投资约300万元,位于五一至垟头的乡间绿道,4月份将进场施工。LED节能路灯改造工程,总投资59万元,项目已全部完工。三级管网建设,总投资1.13亿元,4月份将与自行车绿道一同开始施工。其他国际慢城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也已相继进入招投标阶段。
二、国际慢城的理念和内涵
1.“国际慢城”理念的概述
“国际慢城(Slow cities)”是1999年兴起于意大利的一种新的城市模式,随后在欧洲的许多国家和亚洲的部分国家中传播开来。它有四大前提、八条公约、五大行动准则,其徽标是蜗牛,有54项定性考核指标。目前,我国有江苏南京高淳区的桠溪镇、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的雁洋镇和山东曲阜市的石门山镇,浙江文成县玉壶成功创建了“国际慢城”。
“国际慢城”是指建立一种放慢生活节奏的城市形态。根据世界慢城联盟的规定,获评的城镇、村庄或社区必须人口在五万以下,追求绿色生活方式,反污染,反噪音,支持都市绿化,支持传统手工方法作业,不设快餐区和大型超市。
2.“国际慢城”理念的发展内涵
植根于当今时代背景的“国际慢城”理念,突出“以人为本”,倡导放慢生活节奏,享受地方文化,提升生活质量,内涵丰富。“国际慢城”的内涵深刻而丰富,包含着可持续性的经济、原真性的文化、和谐的环境三个方面。
(1)可持续性的经济
“国际慢城”模式倡导慢节奏生活的理念,旨在构建幸福城市。人们已经意识到,经济指标的上升并不意味着幸福指数的攀升。“国际慢城”理念体现的是一种慢节奏的生活,在“国际慢城”里,工作不是人们生活的全部,不是最大化地追逐经济利益,而是一种无压迫感、紧张感的快乐劳动。人们更多地注重劳逸结合,关注生活质量。“国际慢城”是立足于坚实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心灵家园,追求返璞归真。
“国际慢城”的慢并不是慢发展、不发展,实际上是一种更稳固、更持久的发展.其本质是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理性发展在国际慢城,经济发展仍是一项重要的命题,但是人们在对资源、环境、文化、人际、生活品味上有了更深的见地,使之能与经济任务协调发展。“国际慢城”不是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来换取“慢生活”,相反地,它创造了一种更健康、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此外,“国际慢城”优美的环境、高品质的生活方式和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能对其它都市的疲劳人群和老龄化人群产生强烈的旅游吸引力,因此也创造了更多的经济利益。
(2)原真性的文化
国际慢城联盟深谙地域文化、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对于一个城市的重要性所在, 明确提出了“支持植根于本土历史文化和传统的产品生产”等主张, 从而使得慢城的城市文脉变得鲜活、灵动。 “国际慢城”里,人们能感受到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人们可以享受具有本土风情的饮食、服饰、习俗、生产方式等,这些与绿色、健康相联系,充分尊重和保护原真性文化,保持城市的个性。
“国际慢城”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充实、发展传统文化,提升本土文化的原真性。“国际慢城”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它是开放、兼容的。与当代多数传统文化的演进过程一样,“国际慢城”的居民会潜移默化地将现代化的理念、风格渗透到传统文化中,使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慢生活”给予了人们更多的休闲时间和更高的审美品味,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中,人们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吸收精髓,用于丰富和提升传统文化的内涵。
(3)和谐的环境
“国际慢城”模式从外观至内涵为人们构建了一个清新整洁、安居乐业、平和闲适、宁静优雅的生活环境。
自然环境:“国际慢城”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自然环境是城市建设的载体,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难免对自然景观造成一定的破坏,现代化的大都市遍布人类建设的足迹,忽视了自然环境的人造环境毫无生机。“国际慢城”模式提倡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环境平衡。在这个区域中,人口密度适中,居民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以及以第一或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大大地降低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国际慢城”的规划与建设经过严谨的论证,尽量减少破坏自然景观的建筑,还原自然景观,再现优美、朴实的自然环境。
人文环境:外观上,延伸休闲空间,重视景观协调。“国际慢城”扩大了供人们休闲、娱乐、交流的公共空间和绿化面积,为人们的“慢生活”创造足够的空间;“国际慢城”提倡拆除繁多的广告牌、霓虹灯、电线,增加人们的视觉美感;限制车速,禁止鸣笛,保障市民的安全,减少噪音污染。内涵上,营造亲切的人文氛围,加强环保力度:发挥当地居民热情好客的风尚,鼓励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呼吁关注家人和子女教育,营造一种信任、友爱、关怀、亲密的社会风气;政府重视环境保护,鼓励环保科技,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起源于欧洲的“国际慢城”为渴望享受生活的人群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国际慢城”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生活品质。在未来,随着世界经济的飞跃和现代文明的高度繁荣,“国际慢城”这一理念将不断得到推广、实践和完善。
3.国际慢城发展的中国特点
在中国慢城是一个旅游国际化品牌;是一个提升全民素质、富民强县的平台;是新形势下非工业地区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是落后地区经济的突破点和增长点,也是小城镇跨越式发展的一种模式。
建设国际慢城,并不是一切要慢下来。首先,慢城建设要遵循以人为中心推动城乡建设,要结合本区域特色与自然优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中要保持独特个性;其二,以有“全域景区”概念,在城乡建设中体现其功能性,挖掘其景观性,既要服务于当地群众生活需要,更要支持旅游发展形成景观;其三,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开发,注重提升生活品质和提高经济收入。慢城接合中国特色发展出新农村建设+乡村游=生态、养生、养老、民宿、采摘园、农耕文化等等第三产业,推动以生活体验为核心的漫游体系建设,抵制乡村游“同质化”现象。
考察的主要收获
三、 1.发展理念新。文成之“慢”不是“慢发展”,而是“精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对生活的再创造,是对品位、格调的追求,与西方社会一样,文成的“慢”也是对后工业社会中对人性本真的回归。文成人的“慢生活”不和别人比快,而和别人比质量,以慢的方式富民、富城,这就是慢城的独特的发展理念。
2.干部有自信。在文成考察中从县到镇的干部言行中以打造“浙江第一国际慢城”充满自信和自豪,所到之处激情干事创业蔚然成风。县上为了激发干事热情、保护创业干部建立了“容错机制”为干事者撑腰打气,制定了严格的考核机制实行奖勤罚懒。
3.政企有分工。当地特色+国际慢城是文成之路,也是宁陕之路。启动必高标准规划,以规划设计主题和理念引领慢城建设全程。建设中政企分工,各负其责。政府做好规划,建好平台,抓好试点;企业依据规划搞好项目。
四、几点建议:
1.尽快成立国际慢城建设指挥部。抽调人员负责创建国际慢城前期工作。
2.高起点做规划。安排资金以县城为中心,“南到渔湾村,北到平和梁滑雪场、西到筒车湾镇、东到上坝河森林公园;聘请有资质、知名度高的设计规划公司前来我县,进行实地考察和规划设计或安排资金30万开展“国际慢城—宁陕”概念性设计规划大赛。
3.开展试点工作。安排资金开展城区河道水体景观实验段建设(环山公园公安局实验段);高速路引线绿化美化示范段建设(关一社区西沟大转盘美化项目);慢社区示范点建设自行车道建设(八母村慢社区示范点、西沟组慢社区示范点)。
4.加强工作对接。尽快与高淳桠溪慢城总部对接工作,提交创建报告。
总之,创建国际慢城不仅是打造一个国际品牌,更是一个城市提升品位和品质的过程,也是城市居住环境、幸福指数的全面提高的机遇。我们认为,创建国际慢城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符合我县县情,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各方携手共创的合力下,我县一定会创建成功为国际慢城,从而推动全域旅游,实现富民增收。
附件:宁陕县建设“山水养生国际慢城”的基本构想
宁陕县建设“山水养生国际慢城”的基本构想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国际慢城打造和城乡建设、旅游扶贫、精神文明、综治维稳等工作发展高度融合。用3-5年按照“PPP”模式,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法,以山、水、园林县城和田园风光为背景,以村庄(慢城社区)改造为基础,以慢生活为核心,以农家经济为基本形态,以整合县域旅游景区景点为重点,以交通为纽带,构建慢生态、慢生活、慢旅游、慢交通、慢运动五大系统,形成集民俗旅游、生态体验、慢活休闲、养生养老、户外运动、创意产业于一体的彰显山水园林、生态优美的特色国际慢城(山水养生国际慢城—宁陕)。
2.2016年工作目标。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的原则。完成慢城总体规划设计;完成慢城项目库建设;完成核心区域绿化美化、水系治理、村庄(慢社区)改造试点工作;完成景区景点提升和慢道、亮化工程、公共自行车系统等项目规前期规划设计工作;重点建立慢城建设政企运作平台。
3.建设范围。结合全域旅游将创建国际慢城分为2个阶段。一期核心区域建设,以县城为中心 “南到渔湾村,北到平和梁滑雪场、西到筒车湾镇、东到上坝河森林公园;二期辐射区域建设,辐射到全县旅游村镇。
二、建设主要内容
1.建设健康优美的慢生态系统。
提倡生态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建立生态水系统、山体保护系统和农业系统,构建健康的生态基地和优美的景观基地。
(1)打造生态水系统。利用河道现状水体,建设生态优美的水上景观。打造山水民居景观一体”生态水系统。
(2)打造生态山体系统。依据山体生态与景观价值,划定山体保护范围,采取山体分段保护措施。以保护为主,对山体进行分段保护美化亮化,对现有道路依据规划要求进行绿化、美化、亮化,建成特色森林公园。
(3)打造生态农业系统。按照国际慢城对农业生态方面的要求,推广有效农业环保措施,从源头到过程严格把控,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对农林景区及村庄景观进行梳理和局部改造,营造生产性景观,进一步优化农业布局。完成整体农业景观的重塑转型。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推广有机食品,建立2-3个不小于50亩有机食品种植基地,完善有机食品供销体系。
(4)打造绿色智能城区系统。按照创慢、创森、创园要求,大力开展墙体绿化、屋顶绿化、道路美化。公园、广场休闲功能化,人性化。提升文化品位,建设文化标识。完善城区智能化管理系统,提高城市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市容市貌、公园绿地、停车场(楼)等管理服务水平。
2.建设民风浓郁和谐的慢生活系统。
根据不同现状基础的村庄提出针对性的改造措施,在改善和优化物质空间的同时,丰富乡村的社会生活与文化生活,建设“慢城社区”示范社区2-3个。
(1)塑造村落风貌。坚持“乡村风貌完好、生活气息浓厚、村居环境优美、农村意向完整、人情味十足”的发展理念,结合传统民俗与景观环境塑造,营造慢生活氛围。
(2)塑造农村“正”生活。注重以儒者本身具备的素养来引导百姓的德行,促进农民向服务型转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儒家文化特色,大力发展“感恩教育(感党恩听党话)+百姓儒学+乡村游”模式,普及核心价值观和百姓儒学,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做到一村一名讲师,一村一座书屋,一村一台新剧,一家一箴儒学家训,铸就国际慢城的文化氛围和个性。
3.建设主题鲜明的慢旅游系统。
旅游系统是体验慢生活的载体,通过对“国际慢城”旅游项目、线路、节庆以及吃住游购娱等旅游要素的策划,打造漫游体验项目。
(1)打造旅游产品体系。以建设民俗体验区(东河陕南民俗村、老城老街)、农业观光休闲区(滨海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园)养生养老区(白云山景区)、农家慢活休闲区(县城周边“慢城社区”)、户外运动区(白云山、五郎关、筒车湾)、森林体验区(上坝河森林公园、平和梁大草甸)。
(2)完善六要素体系。结合陕南饮食文化和慢餐理念,融合时令餐饮和地方美食,打造具有陕南特色的有机食品---慢餐系统;以休闲养生、乡土体验和“慢”的理念打造特色农家客栈;策划体现传统工艺、乡土特色的旅游商品;整合资源,设计“漫游”线路产品;推出参与性、娱乐性强的旅游项目和节庆活动,延长旅游产业链条。
(3)建设慢城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慢城游客服务中心和各级服务网点(慢城驿站),完善售票、休憩、医疗、停车、换乘等服务功能,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旅游服务。建立以公司+农户为基础,统一的注册、物流、服务、物业、运营管理体系。
4.建设功能完善的慢交通系统。
慢行系统是慢城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支撑区内旅游与交通的重要作用。在区内提倡慢行,限制机动车。慢城环线允许机动车进入,其余为慢行游线。
(1)构建多类型慢行体系。慢行交通主要分为慢城环线、电瓶车道、自行车道和步行道。按照慢城规划,完成慢城环线、电瓶车道、自行车道、步行道、新增步行道的绿道改造建设。
2.构建多级换乘及服务体系。慢行环线与过境路相交处设立换乘中心,慢性系统与环路相连处设换乘点,慢性系统中设服务点。服务节点包括一级服务点和二级服务点。一级服务点主要功能为自行车租赁、休憩、售卖及资讯服务等。二级服务点在此基础上功能及规模相对缩减,主要满足自行车停放或简单的售卖点。
3.构建完善的导引解说体系。在主要交通线路和各节点上设置解说系统、导引系统以及警示关怀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