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要闻

丙申猴年的林业故事

作者:马兰 来源:林业局 发布时间:2017-01-20 09:21 【打印本页】

    不经意间,时光已远逝,“闻鸡起舞”的脚步逐渐临近,猴年即将走完最后的行程、只留下抹不去的背影。回首遥望丙申年的365里路,林业人奋力拼搏的8760个小时、525600分钟,汗水洒遍在青山绿水间,快乐回荡在一山又一山。林业人用充沛的情感换来了“猴年马月”的细水长流,用积极的行动换来了2016的丰硕充实。站在2016和2017的划分线上,总结昨天的故事,展望全新的明天,一起来听听《丙申猴年的林业故事》。


2个命名,将成绩作为鞭策

    2016年8月,宁陕旬河源湿地公园被国家林业局授牌命名为国家级湿地公园,成为安康市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也是宁陕县生态建设取得的新收获。
    2016年9月,宁陕县被省政府列为全省首个生态脱贫示范县,宁陕生态资源优势明显,生态功能地位特殊,省林业厅将宁陕模式的“生态脱贫”经验当做典型在全省复制推广,让宁陕模式成为示范样板。

 

 

    3个第一,将森林唤醒,促村民增收


    2016年10月,宁陕首批生态护林员正式上岗,成为全省第一批上岗的生态护林员。此举也标志着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贫困人口转为生态护林员工作。

    2016年11月,陕西省第一批公益林预收益抵押贷款在宁陕发出,现场发放出3笔公益林预收益抵押贷款180万元,标志着宁陕县集体林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6年12月,陕西省第一批林地经营权证在宁陕发出,首批流转林地200余亩,标志着宁陕县开展林地“三权分置”试点工作创新成功。  

 

 

 

    4个故事,将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记录

    1. 将绿色银行的钱帮群众兑换出来——生态脱贫“宁陕模式”的故事


    林业人因地制宜发挥林业独特优势和关键作用,着力实施林业生态脱贫建设,不断提高林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效,努力探索走出了一条生态脱贫的新路子,实现了“因林而美”、“因林而富”的目标。
    实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促进贫困人口增收。以镇村为单位,组建以贫困户为主体的种苗繁育、造林绿化、公益林管护、经济林经营的林业合作社。县政府每年筹措1000万元资金用于实施天保工程、长江防护林工程、森林抚育、低产低效林改造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和重点区域造林绿化项目,在实施项目时政府优先采购合作社的产品服务、优先聘用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项目建设,增加贫困群众劳务收入。同时以国家大熊猫公园、中国秦岭旬阳坝森林体验区、陕西省林麝良种繁育基地、旬河国家级湿地公园和皇冠山自然保护区建设为重点,实施大熊猫、林麝、朱鹮、金丝猴、兰科植物、古树名木等保护项目,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提供公益服务性就业岗位。
    目前,已组建林业合作社40家,2016年已落实到位中幼林抚育项目资金440万元、林下经济项目资金100万元、核桃产业提质增效奖补资金515万元。这三项工程的有序推进就可带动300户贫困户2016年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作为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重点县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的重要水源地,宁陕县必须满足社会对森林生态效益的需求,实行全面禁伐,不断扩大公益林地面积,如何处理好生态保护和林农利益间的矛盾,也成为着力破解的关键问题。为此,宁陕县建立了保护者受益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从政府层面加大投入力度,加强财政扶持制度建设。从2014年起,宁陕县财政每年就整合统筹林业、农业、水利、旅游等产业项目资金不少于2000万元,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农民农林专业合作社、家庭农林场、森林旅游人家,大力发展有市场优势、符合当地实际,生态和经济效益兼备的生态产业,形成县级财政扶持生态保护及林下经济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为提高群众保护森林的积极性,2016年,宁陕县政府在全国贫困县中第一个用县本级财政投入生态补偿,当年安排资金650万元将65万亩地方公益林补偿标准由5元每亩提高到15元每亩,生态补偿提标惠及全县 32397户群众,仅此一项贫困户年人均新增收入 180元。全县40个贫困村的73.6万亩国家级生态公益林、41万亩地方公益林的生态补偿,全县每年的国、省两级生态补偿涉及贫困户5113户、贫困人口13458人,每年户均补偿资金达到320元 。


    聘请生态护林员,实现部分贫困人口当年脱贫。为强化全县306万亩森林特别是245.83万亩生态公益林的日常监管,宁陕率先在全省探索贫困户转化生态护林员的扶贫路子。从2016年起,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按照县管、镇聘、村用的原则,从40个贫困村51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择优吸纳有劳动能力的812名贫困群众担任森林管护员,坚持常年巡山护林,每人每年工资为7000元,实现“一人护林、全家脱贫”的目标。
    抓好退耕还林工程,提升贫困人口阶段性收入。宁陕县在完善上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第二个8年兑付工作的基础上,抓好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重点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2016年已规划落实1.15 万亩退耕还林面积,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过程中,优先安排贫困村、覆盖全体贫困户,为每个符合退耕还林条件的贫困户规划落实退耕还林人均1.5亩以上,实现退耕还林项目年人均增收600元。


    发展特色林业产业,增强贫困人口增收能力。在封山育林、养山育树的同时,宁陕县依托森林资源禀赋优势,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大户+基地+农户”组织模式,重点发展干果、药菌、林下种养业、林产品深加工等特色林业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林下经济。
    启动了全县生态脱贫林业产业到户规划工作,成立了130个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新建成了10个县级林业产业园区、3个市级林业产业园区,培育了400个林业产业大户,每个贫困村都有2处以上的特色干果、林下种养示范点和5个以上的示范户。2016年全县新发展核桃1.6万亩、油用牡丹2500亩、林麝养殖场3家、林下养鸡(猪牛羊)大户40户、林下魔芋5000亩、林下天麻猪苓380万窝、袋料食用菌 1500万袋 ,林下经济总产值达4.6亿元,贫困户当年通过林下经济户均实现收入2000多元。
引导生态旅游融合,促进贫困户三产服务业增收
    将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与脱贫攻坚工作相结合,大力发展“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引导和鼓励贫困户发展家庭农庄、森林农家乐,从事三产服务业脱贫,全县发展家庭农庄56个、森林农家乐80个,每个景区解决贫困人口就业达到15%以上,贫困人口稳定增收3000元以上。

 

    2. 绿了秦岭山 富了宁陕人——深化林改“宁陕路子”的故事

 

    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将深化林业改革和脱贫攻坚工作有机结合,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强化生态保护、推进生态旅游、深化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激活了山林“活力”,既保护了生态,又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县林业局率先将306.2万亩集体林地落实到户、颁发了1.73万本林权证,林权发证率达到99%。与此同时,开展了林权抵押贷款业务,截止2016年底林权抵押面积达3.17万亩,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6337万元;林地流转累计74万亩,总交易额达7亿余元。


    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放活林地经营权,将林权用好、用活、用出效益,增加农民林业收入。宁陕县在陕西省率先开展了林权“三权分置”和公益林预收益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在保障农户承包权稳定、长久不变的基础上,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在筒车湾漂流公司、皇冠海荣集团、城关镇寨沟朱鹮基地开展试点工作,引导林地经营权有序流转,规范集体林权流转市场运行,经营权可以租赁、互换、流转、融资和抵押贷款,实现林地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
    发放全省首批公益林预收益抵押贷款、发放首批林权经营权证、探索“三权分离”试点工作是就宁陕县林权融资的又一举措。启动了林地“三权分离”改革,颁发林地经营权证,林地经营权可融资、可流转、可入股,有效解决了旅游开发企业的林地需求和农民收益的矛盾,既深化了林权流转,又促进了森林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11月24日,在陕西省首批生态公益林预收益质押贷款发放仪式上,宁陕县农商银行发放出我省首批生态公益林预收益质押贷款180万元。其中,皇冠镇兴隆村的吴世友与宁陕县农商银行签订了公益林预收益质押贷款协议,现场从农商银行贷到100万元。“我要带动全村村民积极投身建设光伏电站,有了这100万元贷款,我们实现脱贫奔小康更有信心了。”

 

    3.保卫森林,让家园更美丽,让生物更安全——森林卫士的故事

   

    加大森林执法保护力度,成效显著。坚持生态资源保护与发展同步推进,树立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严惩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按照“行业主管、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的原则,以全县生态护林员队伍、生态护林员管理平台为基础,构建了林业、国土、水利、环保、住建“五位一体” 生态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体系。通过推行“条块结合、网格划分、责任到人”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做到“寸寸土地有人管、个个案件有人查”,在空间上实现“无空隙、全覆盖”,在时间上实现“全时段、全天候”监测,从源头上消除我县生态环境保护隐患,极大地提升了我县生态环境保护监测管理水平。


    加大法律法规和森林防火宣传力度,在森林防火期间和重要节点,利用宣传车、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在各镇、街道集市及繁华地点进行森林防火宣传,大力宣传《森林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印制了近3万份森林防火日历在各镇村发放,宣传火灾预防措施以及科学安全扑火自救等基本常识,积极倡导节日期间文明、生态祭祖的方式,杜绝上坟烧纸等野外用火行为,提升全民防火意识。截至目前,全县无重大火灾事故发生。
    开通了野生动物违法举报电话,充分发动群众力量,共同打击乱捕滥猎和非法经营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活动。
    县森林公安分局开展多次专项执法行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配合,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形成执法合力,注重日常监管,提前周密部署,严打清理整治,将隐患和不良苗头及时消除,对于已发生违法行为严惩不贷。全年共破获林业违法案件33起,其中行政案件29起,刑事案件4起,打击处理违法犯罪人员38人次,罚款14万元,案件办结率100%。

 

      

    4、提升能力素质,将激情投身到事业中去——林业队伍的故事
 

     2016年,林业人以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林业队伍为目标,以学习提素质,以管理促发展,以“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年”为契机,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运用好“三项机制”和追责办法,把学习教育与林业工作紧密结合,促进生态发展,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体现学习教育成效,党员干部切实做到敢于作为、主动作为、依法作为、能够作为、清廉作为。日常组织系统内干部职工集中学习相关文件和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每周例会开展职工交流学习、党委中心学习组开展理论教育学习和党委委员讲党课和干部上讲堂活动形成主动化、常态化,党员干部政治觉悟不断提高,林业系统党内政治生活进一步规范。


    以机制建设为突破口提升队伍建设水平。结合中省市要求和林业工作需要,对本局现有的学习、工作、财务、考勤、督查等30多项规章制度进行了系统的修订完善,初步形成了以制度管人、管事的局面。
    结合林业岗位实际,在全系统内开展了“青山绿水间,党员做示范”学习实践活动,评选出系统内优秀、先进共产党员,大力宣传优秀党员的感人先进事迹,在全系统内起到模范标杆的作用,带动党员干部积极、热情、勇于投身到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事业中去。

 


    2016的故事, 聚集的是力量,进入2017的新篇章,林业人将继续铆足干劲,“闻鸡起舞”,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