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电影火爆银屏,刷爆朋友圈,各大媒体都在报道,就连央视新闻都点名赞扬,没错它就是《战狼2》。电影热映时我刚好在西安,今年恰逢又是我国建军90周年,借此机会有幸去看了。深深地被电影中浓烈的爱国情怀所感动,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为军人的坚韧刚强所折服。从西安回来,我便悄悄去了趟三烈士英雄烈士纪念碑。
三烈士(张文津、吴祖贻、毛楚雄(毛泽东侄子))纪念碑便坐落在宁陕县江口回族镇永安桥往北几十米处的一座山上。那也是我的家乡。秦岭山脚下的一个小镇,群山巍峨,旬河从此处流过,距省城西安只有百十公里。听长辈们说,三位烈士的英魂最早不是安葬在此处的,三烈士的遇难经过直到1984年才被调查清楚,后几经周折省县拨专款才在江口回族镇政府对面周家坪吊楼堡建立烈士陵园。
陵园入口就在国道旁,下车就可以看见,苍松翠柏间一条笔直的阶梯,直达山顶,十分壮观,侧面还有一车路蜿蜒而上。早在学生时代,每年清明都会来此,那时他们在我的脑海里就被告知为人民英雄,十分崇拜。现在想想,则觉得如此肤浅,可笑当时知英雄是何物。如今自己也到了而立之年,对待人生亦渐渐沉稳。再也不像以前孩童时候抱怨难走的阶梯了,多的更是崇拜,敬意。也大概知道为何英雄要在高处,就像恶人要在地狱,或许是一个道理。是呀,英雄是要仰望的。
山岗上是一个宽阔的平台,四周是用石头砌筑的围栏,平台中央矗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碑上刻着:“张文津、吴祖贻、毛楚雄三烈士纪念碑”巨型大字,碑下有“张文津,吴祖贻、毛楚雄烈士永垂不朽”为题的烈士英绩简介,用有机玻璃金字嵌镶。碑下设有见方高台,水泥栏杆相衬,立于吊楼堡之前端,俯瞰四方。碑高18米,矗立云天,烈士英绩与碑雄姿巍峨,观览者无不肃然起敬。碑的后方是前些年新添的一些英烈的墓,有些连名字都没有。穿越整个碑廊,到处都是翠郁的松柏,象征着英雄万古长存,置身其中,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回想南昌城头上的第一声枪响,从最早的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再到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时至今日已90周年了,而他们也在此长眠了几十年。三烈士就义时最大的42岁,最小的也才19岁,正是青春年华,人生的大好时光。可他们为了新中国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而且还永远的躺在了他乡。毛主席初出湖南时,就曾说过,“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或许革命人从一踏上这条路,就没有想过太多,想到此处,我默默地抬起了头。
仰望着英雄的丰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思绪也来回跳转。风从耳边呼呼的刮过,满山遍野的花草,此起彼伏,像一片绿色的海洋。似千军万马咆哮,奋勇杀敌的场面。此时,只觉浑身充满着力量。烤人的烈日在此时似乎少了温度,蚊虫叮咬也不觉痛了。是呀,比起当年你们,爬雪山,过草地,吃野菜,简直就不算什么。虽然我们没经历过硝烟弥漫的战争,不知道什么是皮肉之疼,不知道什么是饥饿难捱,也不知道什么严刑拷打,更不知道把死亡当做回家的豪情壮志。但是我们知道,是你们的浴血奋战才有了革命的胜利;是你们的前仆后继,才有了新中国的诞生;是你们的无私奉献,才有了你们才有了人民的幸福和安宁;正如现在一样,是你们强大的威武之师保卫着家园,才有了祖国的昌盛和繁荣。是你们誓死守卫边疆,才有了社会的和谐和康宁。是你们用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才得以让它在祖国的大地上迎风飘扬。战争年代为民族大业而死,和平年代为社会进步保驾护航,你们有个响亮的名字---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支威武之师,一支英雄之师。
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向来是不缺英雄的。从戚继光抵抗倭寇,到郑成功收复台湾,从林则徐虎门销烟,到为了新中国捐躯的董存瑞,黄继光,方志敏,刘胡兰,等近代革命先烈,哪一个在我们的心中不是一座丰碑,一团光焰。时刻警醒我们作为一个华夏之孙的历史使命感和人性的尊严。英雄之所以让人敬仰,是因为英雄的身上有一种为众生谋福利、舍弃小我成就大我的不朽品格和精神。而这种品格和精神就是让人们仰望的丰碑,一座永恒的英雄丰碑,这丰碑会永远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