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县2012年上半年农业经济运行分析
索引号: | XZF-xzfxzf-tjxx--2012-0103 | 公开责任部门: | 宁陕县统计局 |
公开日期: | 2012-08-19 15:20 | 成文日期: | 2012-08-19 15:20 |
发布文号: | 公开目录: | 统计信息 | |
公开形式: | 主动公开 | 有效性: | 有效 |
2012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基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产业质量和效益,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全县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着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
一、上半年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全县农业生产呈现稳定发展态势。夏收作物产量再获丰收,春播面积稳定增长。上半年,全县完成现价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9099万元,同比增长6.1%。其中:农业产值7598万元,同比增长5.0%;林业产值3225万元,同比增长3.5%;畜牧业产值6329万元,同比增长5.5%;渔业产值757万元,同比增长72.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190万元,同比增长0.9%。实现现价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9950万元,同比增长5.8%。
1、夏收作物产量再获丰收。全县夏收作物播种面积49774亩,同比增长4.13%。夏收粮食面积31219亩,同比增长5.36%;夏收粮食总产6194吨,同比增长6.19%,其中:小麦面积1589亩,同比下降0.94%,近几年小麦面积连续下降;豆类面积2606亩,同比增长1.28%,豆类产量321吨,同比增长2.23%。马铃薯面积27024亩,同比增长6.17%,产量5622吨,同比增长6.88%。完成现价粮食产值1532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8.02%。
2、蔬菜播种面积、产量增加 。上半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13652亩,同比增长1.87%;总产量12244吨,其中含(食用菌1474吨)同比增长6.04%。完成按现价产值2712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4.20%。食用菌1474吨同比增长16.98%。完成按现价产值2818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4.75%。
3、畜牧业保持稳定发展。上半年全县完成畜牧业现价产值6329万元,同比增长7.53%,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3.14%。
生猪出栏24711头,完成现价产值3435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7.99%。猪肉产量1690吨,同比增长6.8%;生猪存栏39970头,比上年增加3686头,同比增长10.2%,
家禽出栏14.25万只,同比增长9.0%。家禽存栏20.85万只,同比增长1.5%;禽肉产量202吨,同比增长3.1%;禽蛋产量268吨,同比增长1.9%。完成禽类现价产值1397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7.31%。
牛出栏988头,同比增长4.0%;存栏3937头,同比增长0.9%.完成现价产值591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09%。
羊出栏6565只,同比增长12.9%;存栏31730只,同比持平;完成现价产值906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74%。
5、渔业发展迅速。水产品产量127吨,同比增长36.56%,完成现价产值757万元,同比增长141.6%,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96%。
6、林业完成现价产值3225万元,同比增长3.53%,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6.89%。
二、存在的困难
今年以来,宁陕县农业经济继续朝着协调、健康的方向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1、受耕地资源的制约。在有限的耕地资源条件下,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制约,种植业规模偏小,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产品加工环节薄弱,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农业基础条件不优。
2、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我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部分是上个世纪60、70年代修建,由于年久失修,抵卸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现在宁陕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也存在机构不健全、章程规章制度不规范,工作程序、服务范围和合作程序不完善,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直接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3、畜牧业生产效益逐步提高。生猪、牛、羊、家禽存栏保持了稳定增长水平,为全县畜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下半年农业工作的几点建议
为加快宁陕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确保全年农业生产目标任务实现,下半年我们应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围绕农业转型发展,加大力度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村发展现代化水平。
(二)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结合本地资源优势,突出抓好主导产业,积极推进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发展品牌农业、生态农业,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围绕林果、无公害蔬菜、特种植养殖和林下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兴建、扩大核桃等干果面积,着力抓好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龙头带动,延伸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为农民长远增收打基础。
(三)抓好农村劳动力使用与管理,加大培训,提高素质,科学、合理有序引导组织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保证农业用工需求,做到不务农时,确保农业生产用工需要。
(四)高度关注畜牧业生产,加强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畜牧业发展扶持政策,增加投入,采取更为有效措施增加补栏,扭转生猪存栏下降局面。
(五)加强市场物价监管,抓好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管控好市场物价,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维护好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张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