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和加快宁陕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索引号: | XZF-tjj-tjxx--2013-0036 | 公开责任部门: | 宁陕县统计局 |
公开日期: | 2013-12-12 11:22 | 成文日期: | 2013-12-12 11:22 |
发布文号: | 无 | 公开目录: | 统计信息 |
公开形式: | 主动公开 | 有效性: | 有效 |
从近年来宁陕县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特色以及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增收的增幅看,我县依然存在县域经济规模总量偏小、工业化程度低、地方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发展后劲不强、特色不鲜明、思想观念落后等现实问题。因此,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宁陕县解决近期和长远发展中一些实际问题的根本选择。当前,必须深入研究和分析县情,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循环发展,建设美丽宁陕”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宁陕区位、资源等诸多优势,进而有效解决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进宁陕绿色经济强县建设目标的实现。
一、加快发展县域经济要准确把握宁陕县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省、全市所处的位置
一是经济总量位置。在全省83个、全市9个考核县中,2012年主要经济指标排序,宁陕县地方生产总值居全省第76名,全市第8名;地方财政收入居全省第75名,居全市第8名;农民人均纯收入居全省第74名,全市第9名;人均GDP实现26850元,与全省县域人均GDP38557元水平低11707元,201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居全市第 8名;粮食总产量居全市第 9名;工业总产值居全市第8名。
二是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位置。2012年全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073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63元。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03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15元。宁陕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19482元,与全省平均水平低1252元,与全市平均水平低81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低81元;与全市平均水平低133元。
三是产业结构比位置。2012年,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全市是15.8:50.6:33.6,宁陕县为18.7:56.2:25.1;从比较中可以看出,宁陕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并且成为当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三次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建设宁陕县域经济强县的目标还不相适应,具体讲就是工业的发展速度不快,缺乏规模工业支撑;仅靠现有宾馆、餐饮、休闲、娱乐、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对旅游带动战略拉动很不明显。
四是财政收入位置。2012年全省县域人均财政总收入为4151元,全县人均财政总收入为1229元,占全省平均水平的29.6%,与全省最高的神木县48377元相比低47148元,与全市最高的旬阳县3039元相比低1810元。“人口小县、经济弱县、财政穷县”的特点十分明显,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地方财政对解决“三农”问题、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事业缺乏应有的财力支持。
二、加快发展县域经济要正确认识宁陕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宁陕县面临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有利因素
1、生态环境好,国土面积大。全县人均面积78亩,是全省人均面积的5至7倍,森林覆盖率达90.2%,环境无污染,且气候温和,适应各类动植物的生长,是开发生物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的最佳区域。
2、区位优势明显。随着2007年西汉高速公路及引线的建成通车,大大缩短了宁陕与西安大都市的距离,融入西安半日经济圈已成为现实。
3、农业产业集群优势凸显。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一菌三园”畜牧水产等特色农业和产业已基本形成规模,为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奠定了基础平台。
4、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重点项目投资和重点集镇建设扎实推进,交通、水利、电力、人畜饮水、通信、电视等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双高普九”、“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和教育强县工作”顺利通过验收,经济和社会事业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和谐稳定。
5、旅游资源独特。全县“两线六区十二点”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大蒿沟、朝阳沟、秦岭峡谷漂流、筒车湾漂流和水上乐园、秦岭会客厅和上坝河森林公园以及国际狩猎场、大秦岭艺术创作中心成为宁陕六大旅游品牌。
6、近年来,国家实施西部开发战略机遇,对贫困地区在体制、机制及资金、用地、转移支付、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将给予重点倾斜和支持。国家、省、市还将继续实施脱贫攻坚的政策机遇,省、市已将宁陕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这为宁陕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提供了政策优势。
(二)不利因素:
1、自然条件差。宁陕山多地少,山地面积约占90%,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2、经济基础薄弱,后续发展内动力不足,基础建设投入有限。
3、特色产业发展分布零散,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高,效益不够明显。
4、由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境内公路通畅水平依然不高,发展的硬环境亟待进一步改善。
5、经济总量低,人均占有量低。2012年,宁陕县生产总值只有18.9亿元,仅占全市GDP的3.68%,人均GDP为26850元。
三、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应从以下方面来思考和定位
(一)围绕农民增收重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坚持“一村一品”和农民增收规划,狠抓“一菌三园四大示范基地”建设,夯实农民增收基础。二要加强政策引导,围绕农业产业化进行,项目要向产业村集中,资金要向产业村倾斜。三要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四是以重点贫困村为扶贫主战场,实行整村推进。五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六是扎实推进农村改革。继续深化林权配套、土地流转、农机服务体系改革,规范发展农村经纪人、农业专业合作社,恢复供销网店,促进农产品流通。抓好万村千乡、家电下乡工程,加快集镇建设,合理引导消费,繁荣农村市场。
(二)围绕工业增效,培育新兴工业经济。一要实行领导包抓“一企一策”等措施,切实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为企业创造有利条件,确保工业增产达效。二要加快发展园区工业建设。完善工业园区配套设施,力争有一批支柱产业项目入住建设,积极谋划引进矿产资源整合和深度开发项目,打造具有活力的工业聚集区。三要培育骨干企业。 争取和落实省市企业技改项目和扶持政策,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不断培育新的规模企业,着力构建支撑发展全局的新型工业体系,推进矿产、水电、装备制造、纺织项目、绿色食品加工和涉水产业新型工业体系投产建设,促进县域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四要大力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三)围绕财政增收、增强财源后劲。一抓重点项目,形成支柱财源;二抓工业生产,形成骨干财源;大力争取上级转移支付以及财政体制倾斜照顾和政策优惠,深入研究财政体制,准确把握财政改革动向,及时争取政策支持;四是全面推进依法治税,切实做到应收尽收,足额入库。
(四)围绕优势项目招商,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立足宁陕丰富的矿产、生物、旅游等资源筛选一批优势项目,建立动态项目库,争取更多项目挤进国家计划盘子,扩大投资政府规模。同时,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瞄准大企业、盯住大项目,利用西洽会、龙舟节等机遇,大力推行以商招商,全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提高招商引资质量水平。
(五)围绕旅游带动战略,推进三产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发挥我县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实施精品旅游战略,把旅游观光与休闲度假、购物娱乐、商务活动结合起来,延伸旅游产业链。进一步强化旅游主导产业的地位,规划建设旅游服务集聚区,实现由旅游资源向旅游经济强县的转变。继续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扎实推进和积极谋划一批文化旅游景点和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突出抓好皇冠朝阳沟、广货街蒿沟旅游度假区和等秦岭文化创作中心、秦岭自然博物馆等一批文化旅游产业基地。广泛开展宣传推介,不断提高宁陕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稳妥地推动家庭医疗、教育和家政服务新兴服务业和居民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发展生态康复、疗养、保健和公益性健身场所、设施对外开放,提升健康服务产业快速发展。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以现有零售业设施的升级改造与资源整合为切入点,提升商业核心竞争力,带动商贸流通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等产业的联动发展。支持本地特色小吃与知名品牌餐饮业扩张。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住宿、餐饮龙头企业。
四、加快宁陕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一是强化工业主导意识。切实加强领导加快工业发展,出台支持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发展的决定》,明确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加快工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奖惩办法,鼓励各种形式的经济组织投身到加快工业发展中来,全县上下形成大抓工业的合力,二是强化服务意识。加强协调服务,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工业发展,主动为工业企业排忧解难,为企业协调解决用电、用地问题,企地矛盾,资金瓶颈等困扰企业生产经营等一系列实质问题,促进企业达产达效。三是强化竞争意识,着力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的规模企业,谋求发展壮大特色工业。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以农副产品加工、水电、矿产开发、中药材加工为主的工业产值达到30亿元。
(二)巩固提高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稳定增长,
要坚持城乡统筹,工农结合,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高效清洁农业,进一步推进种养业的规模化、基地化、工业化和市场化,打造特色基地,壮大规模,努力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同时,大力发展和提升劳务经济,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建立健全城乡劳动力就业培训制度,积极发展劳动技能教育,培育劳务品牌;加强劳务信息网络建设,积极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就业信息、职业介绍等服务。进一步巩固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强和完善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力争到2015年,全县农产品商品率达到70%以上,使多数农户与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7500元的目标。
(三)以生态旅游为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社会参与的原则,把旅游业作为重点产业加以扶持发展,坚持政府营造大环境,以企业投入建设和经营为主,抓好山水旅游和人文旅游两篇文章,加大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努力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走廊。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规划建设各类专业市场和特色市场,大力发展商贸、餐饮、交通运输和房地产等第三产业。
(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推进民营化进程
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摒弃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歧视性做法,确保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准入、投资领域、项目审批、土地使用、财政扶持、银行贷款、对外经贸等各个方面,享有与国有经济同等的政策待遇,鼓励支持非公有制和私营经济采取收购、兼并、租赁、承包或入股、控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改制,充分发挥其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坚持内外资并举,千方百计激活本地民间资本,鼓励当地能人投资兴办实业,大力发展内源型经济。切实消除各种观念性、体制性障碍,加大引导扶持力度,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加快城镇建设,统筹城乡发展
按照把宁陕建成融生态观光、度假休闲、功能齐全、辐射带动功能较强的旅游县城目标,坚持统筹规划、有序分步实施,以人为本、基础先行,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突出特色,依托产业支撑、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城镇体系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共同进步的城镇化发展原则,加快以县城为中心的城镇建设步伐,强化管理,营造城镇聚集人气、吸纳财气的优良环境,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城镇建设,加快培育以农副产品加工、水电、矿产开发、中药材加工、生态旅游、现代物流和服务业等城镇经济支撑产业,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加快实施农村经济向城镇经济转变。到2015年,努力使全县城镇居住人口达到3万人以上,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
(六)加强科教文卫事业,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
继续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在巩固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努力提高初中升学率。改善职业技术教育结构,积极开展厂校结合的劳务供需“定单”培训,为经济发展输送适用技术人才。坚持科教兴县战略,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不断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积极鼓励支持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研究开发,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把卫生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努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对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能力。(统计局 赵巧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