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农水科函〔2018〕158号 签发人:廖文刚
对政协宁陕县九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第8号建议的复函
政协提案委:
你单位提出的《关于加快提升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议》已收悉,现将答复如下: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适应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一项组织和制度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对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县农业、农村底子薄,基础差,居住和耕地都比较分散,农村生产方式较为落后。如何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就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建议做简要汇报,并感谢提案委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一、 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兴起,在连接生产和市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效益农业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止去年年底全县登记注册217个合作社。在农业产权服务中心备案的 个。遍布全县11个镇68个村3个农村社区,从行业分布来看,从事种植业的115个,从事养殖业的80个,从事服务业的9个,特种植养殖3个,其它10个。我县从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合作关系、服务功能、经营规模、增收效果等六大方面,大力开展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涌现出一批服务能力强、营运效益好的典型。通过规范引导,已创建县级示范社26家,市级示范社6家、省级示范社4家、国家级范社1家。我县农业合作社发展呈现出几个特点:一是发展步伐快。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前的几家,发展到现在的217个(农业部门备案数)。二是经营业务以种养两大产业为主。种植业占55.3%,养殖业占38%,两项合计达93.3%。三是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由办社初期的单纯提供技术、信息和购销服务,到目前能为农民提供储运、加工、销售等诸多环节的服务。成员户达2800余户,2017年带动贫困户1093余户、3470人。发展态势良好,既有种养也大户、经营能手牵头,又有龙头企业带动,运作也不断规范化。如秦南菌业、绿宝生态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省级示范社,在全县都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二、存在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基层干部对发展合作社的性质、作用认识不够,尤其是对国家颁布合作社法的重大意义缺乏深刻认识,没有把合作社发展列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有的片面强调专业大户、业主的作用,忽视了组织农民、大户联合经营才是当前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力军。
(二)技术人才比较匮乏,合作社自身技术能力薄弱。一是带头人难寻。难以寻找到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乐于献身农村事业的合作社带头人。合作社要发展壮大,无疑需要有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但从我县实际情况来看,合作社人才队伍数量不足、素质偏低、年龄偏大等问题相当普遍。以合作社牵头人为例,全县合作社理事长大专以上学历的不足占5%,高中(中专)学历的占50%,初中以下学历的达47%。因知识面比较窄,视野不够开阔等因素制约,很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仅在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其中的一个方面有专长,同时具有组织协调、技术指导,经管管理、市场营销等复合型才能的并不多。
(三)合作层次"低"。一是服务范围窄。绝大多数合作社服务的范围仅限于本镇,相当一部分局限于本村、本组的几个户、几十个户,跨镇发展的合作社还非常少。二是合作环节少。多数合作社合作项目少、合作内容单一,基本停留在农资供应、生产管理、产品销售等环节上,在产品加工、仓储、运输、品牌创建、营销网点等环节上还比较欠缺,不能为社员及周边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三是产业链条短。尽管我县农业优势主导产业有几项,但就合作社而言,其主要经营模式还是生产、销售初级农产品,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从事系列产品和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经营没有。
(四)内部管理"缺"。一是财务核算急需规范。合作社作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所有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按照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财务核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我县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要求规范建账的合作社比较少,有的没有专门的财会人员,有的没有建立内控系统,还有少数合作社根本没有开展财务核算工作。已建账核算的合作社,在票据使用、资金监管、产品销售、项目建设、成员账户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三是民主管理有待加强。虽然我县合作社普遍建立了以"三会"(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和架构,但实际运行情况并不理想。有的合作社"一股独大",少数人说了算,有的合作社在财务收支、社务公开、经营决策等方面遮遮掩掩,从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广大社员参与管理、加强合作的积极性。四是档案管理比较弱化。档案管理作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绝大多数合作社在档案管理上没有抓落实。
三、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加快合作社发展和规范化建设,及时研究解决合作社在发展、运行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强化职责分工,明确两大责任主体。县直涉农部门要立足本部门工作职责,制定并实施扶持、指导、服务合作社发展的具体办法和措施;镇、村要根据各自农业产业布局和发展现状,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编制本区域内合作社发展规划,着力解决合作社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二)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建议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广电、司法、经管等部门参加,组织实施送法进村入户工程,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向县、镇、村干部、农民群众大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使法律法规的普及率、知晓率达90%以上。对合作社牵头人重点从组织协调、创业经营、市场谈判、风险控制、合作文化等方面组织培训,提高经营决策能力和政策法规水平,适时组织相关人员赴江浙等合作社发展较好的省份学习考察,借鉴其先进经验;对合作社技术、营销、财务等其他管理人员进行重点业务的培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对合作社社员要注重合作社基本知识、先进实用技术、标准化种植规程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民主意识以及种养加工水平。
(三)提标扩面,规范发展。实行规范管理,民主决策;在经营管理上,要大力倡导"三化",即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品牌化,指导、协助合作社制定科学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开发、创建一批名头叫得响、市场潜力大的农产品品牌,鼓励和引导合作社大力开展"农超对接"和产品展示展销活动,进一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二是"扩面",扩大合作社的覆盖面和带动面。通过强化合作社服务功能,增强对农户的吸引力,吸收贫困户加入合作社,不断壮大合作社规模,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三是"搞活",鼓励多主体积极参与兴办合作社。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拓展新市场,对于具有一定基础的专业合作社,要注重拉长精深加工、品牌创建、市场销售等产业链条,从初级农产品生产销售向深加工农产品发展,在延伸合作领域的基础上拓展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使合作社更具生命力。
联系人:柯 斧 联系电话:13891559157
宁陕县农水科技局
2018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