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阴天,微凉,我和驻村工作队的两名同事相约去看望一户居住偏远的贫困户,那是一对老夫妇。
村主任特意借了一辆小货车,便于走崎岖的山路,我们带上菜油、酸奶和洗护用品坐车颠簸到一个郁郁葱葱的岔沟边,车难以行进,我们便拎着慰问品走着缓缓上坡的羊肠小道,路上的茅草横扫着膝盖,两旁的杂木倒是很茂盛,因零星的粉色、黄色、紫色的野花点缀更显生气,时不时扑棱飞过几只野鸡,给我们气喘吁吁的行程增添了些许乐趣。大约半个小时的步行后,一大片竹林映入眼帘,我欣喜住家户到了。
一只肥肥的大黄狗摇头晃脑地跑在我们面前,先是害怕,走近并未觉敌意便和它一起走到路口,一对老人已笑容满面地招呼我们了。“婆婆年轻时一定是个大美女,感觉好娴淑”,这是我见到二老最深的印象,二老正在吃面条,听见言语便端碗迎接了。
院子“塞”的满满的,十几个传统木桶蜂箱边蜜蜂成群飞舞,栅栏里的菜地有豆角、卷心菜、黄瓜、茄子等时蔬,栅栏边还种有少见的蓖麻等油料,很古老的土坯房子,外墙上挂着竹篓子、蔑框框,晾晒的干豆角、玉米、还有些干菜,门前堆着很多干柴禾,不整齐但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进门就是一个古老的手推磨,玉米糁子磨了一半,同行的同事都兴致勃勃地去体验,并叙述着儿时的推磨经历,还嘲笑我没见过,我毫不服输地让石磨子转不停。家中很简陋,没有现代化的家具,也不宽敞明亮,但二老似乎过得很惬意,她们热情地招待我们坐,还给我们拿来鲜桃和月饼,我们虽未吃,但已尝到美味。
我们和老爷爷聊家常,他说:“年底搬迁房修好了,我们就去住新房,但我舍不得我的蜜蜂啊。”我们能感觉到他对旧宅的不舍,对乡土的依恋,可是这里终究不再适合二老居住了,太偏僻、交通不便。“我的三个女儿都很孝顺,时常回来看我们,还帮我们干农活。”老爷爷很骄傲地说。我们心中很欣慰,但更坚定了劝他们搬迁到新家的想法,我们希望二老能居住在女儿身边,多享些福,并承诺搬家时我们开个大车来帮忙。
不经意间,老婆婆已颤抖地端来四碗醪糟,我们吃过午饭的,但任凭婉言相拒,还是抵不过老婆婆的热情招待。浓浓的米酒味掺杂着甜甜的蜂蜜香,入口甜心,感到说不出的温暖。
环顾四周,朴实勤劳的农民之家,端详两位老人,岁月烙在脸上的纹路因乐观的笑容更耐看,二老是勤劳的、是自强自立的、对待生活的姿态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敬畏的。他们步履蹒跚,却时刻为生活奔忙,自给自足;他们腿脚不利,却看见蜂忙菜绿,斗满屯圆;他们满头华发,却依然相依相伴,相互扶持;他们衣衫简朴,却干净得体,仪态大方。我们没有匆匆离去,足足和他们一起待了2个小时。
临走时,二老送了我们好远,相互道别声在竹林上空萦饶着,好久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