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脱贫工作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正在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上下同心,攻坚克难。脱贫工作就是要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疾苦是我们根本工作路线和方法,更是我们党保持生机与活力的不竭源泉。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践行好脱贫工作,深入群众是一种政治素质,一种品德修养,一种职业本分。在脱贫工作和学习中,应该做到善学、慎思、笃行、担当。
善学,增强践行脱贫工作的本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学习首先要端正态度。有了“本领恐慌”的危机感,才会有学习的紧迫感,才会学得主动,学得认真,学得深入。其次要把握学习重点。要深入学习履职所必需的各种知识,增加知识储备,拓展知识结构,提高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再次要讲求学习方式。要坚持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拓展学习渠道,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最后要注重学习实效。做好结合转化文章,注重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知行合一。
慎思,领会践行脱贫工作的内涵。作风建设主要在于防微杜渐,必须在为人、用权、交际等方面注重细节,严守底线,为人要正派。“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党员干部要注重自己的形象,注重社会影响。心中始终绷紧为人民服务这根弦,将务实与清廉的作风融入到为民服务的实际工作中。用权要慎重。权力是天下公器,要严守制度,用好权力,切不可把权力商品化、庸俗化。交际要谨慎。要把有限的精力放在与良师益友为邻,与人民群众交心上,学会拒绝不良与功利性的交往。
笃行,创新践行脱贫工作方法。坚持深入群众,做好脱贫工作,行是根本。首先要对党的方针政策与创新理论真懂真信,要有一种持之以恒的坚定与执着,坚持群众路线的意念毫不动摇,顺境时不忘乎所以,脱离群众;困境时不望而却步,背离群众。其次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严三实”的要求和好干部标准,使广大党员干部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切实把党性原则贯穿于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每个环节。再次,要有大胆创新的勇气,因为创新驱动发展,只要时机成熟,条件具备,就要勇于将自己的思路和想法付诸行动,付诸实践中,在实践中丰富、发展、完善、提高,不能害怕失败,更不能瘸子打围——坐着喊,任何不经实践检验的绝妙想法都不可能成为服务人民的现实方案,也不可能被人民群众接受。
担当,提高践行脱贫工作的自觉。勇于担当是一种责任,一种精神,也是衡量好干部的重要标尺。习近平总书记常说,领导干部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不要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而在中央八项规定以来,现实中一些“太平官”、“老好人”不违规不违纪,不请客不收礼,却也不干事不担责,这种思想和做法,本身就是不良作风的表现。为官避事平生耻,党员干部无论身处什么岗位,担任何职,都有各自的职责,都必须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我们要把延安精神、长征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作为激励我们不畏困难,敢于担当的精神支柱,把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责任担当作为毕生的价值追求,党员干部要有“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进取心,“朝受命、夕饮冰”的事业心,“昼无为、夜难寐”的责任感,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在本职岗位上全心全力、兢兢业业,心系民生,情系百姓。善于在困境中找出路,在群众脱贫逆境中谋发展,把敢于担当培养成一种自觉、自发的理性行为,从而肩负起国家和社会赋予的责任,成就一番事业,才能践行好脱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