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子午道之《古道贞妇》

作者:王晓群 来源:王晓群 发布时间:2019-07-05 14:57

行驶在宁陕县太山庙镇街道中间,一掠而过的“特别”让我不由得急忙踩下刹车。紧随后面的车辆差点把我们碰上,双方都吓出一身冷汗。我没有在意埋怨无礼和不干净言语,更在意街道坎上那座古老的大门。

走近一看,果真是一道城门,高高大大,雄壮挺拔。虽然没有了上半截的门斗,但剩下的门洞着实让人肃然:两层房高,宽足三丈,大青砖和条石的墙壁足有六尺,颇有威严。虽然残缺但仍不失当年恢宏。上圆下方的门洞里是一条曲径通幽小街,土墙石板瓦的民居散发着幽幽的炊烟,古色古香。


不少次来到太山庙镇,还是第一次看到这座“别有洞天”。不假思索的拿起相机,把激动与兴奋融入镜头里。我在街头拍摄稀奇,街头的人也出来看我这个少见多怪的人拍照片。

“这个破旧的牌坊有啥照的咯,烂都烂了。”七十多岁高登友老人的言语让我们感到有些意外:明明是个城门,走入街道最南处的必经之门,咋说是个牌坊?顺着他的手指,细看,门洞上方镶嵌着一块两米多长的石碑,上面刻着“旌表处世刘廷仁之妻田氏节孝坊”,我恍然大悟,的确是个牌坊,是道光九年孝子刘世甫为其母亲田氏立建的贞洁牌坊。

再一打听才知道贞洁牌坊的来历:清朝移民填陕西期间,湖北的刘廷仁兄弟两人来到太山庙落了脚,其兄长由子午道去了长安,刘廷仁在这深山老林里留了下来。他发挥自己经营才干,把带来的钱投资贸易生意,把陕南山里的蚕茧、中药、漆麻耳倍茶等特产由子午古道返到不远的关中平原。经营有方,生意顺利,不几年时间就购置了一些田地。后来娶民女田氏为妻。夫妻恩爱,小日子也算不错。哪知天有不测风云,结婚不久的刘廷仁因病而故,丢下了十八岁年轻貌美的妻子田氏和刚出生的儿子刘世甫,撒手而去。家里一切的一切都留给了田氏一人。孤儿寡母,无亲无靠。说亲的、要债的、途谋不轨的都找上门来,田氏几乎是在悲伤中绝望。极其痛苦中她没有选择众多媒婆提说的改嫁,没有被要债的搅乱账务骗走家产,也没有被那些不怀好意的欺凌而得手。含辛茹苦带着儿子,艰苦地继承亡夫留下的田地和生意。苦心经营中忍受孤独和寂寞。漫漫岁月里田氏与儿子相依为命,她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管护儿子的健康成长、培养儿子的品质、让儿子接受文化教育。苦尽甘来,二十多年的努力田氏终于有了满意的笑容。长大成人的儿子刘世甫没有辜负母亲田氏的期望,不仅具有良好的品质,还有超强的经营意识。与母亲一起把生意打理的有条不紊。太山庙虽处深山老林,但却是子午古道的中点驿站,北到长安,南下兴安(今安康)都只有三四天路程。来往客人多,信息来源广。田氏母子就凭着地理优势发挥自己最大的经营优势,把山里的蚕茧贩运出去,再把山外的食盐贩运进来。生意越来越强,家业越做越大,仅田产就达数以千亩。逐步成为方圆百里的大户,富甲一方。但他们母子并没有为富不仁,而是济贫济困,经常资助他人,还修桥修路。田氏成为远近闻名的慈善女强人。田氏死后,其子刘世甫为纪念母亲的贞洁情操和勤劳善良,就在太山庙中街南头建立了这座贞洁牌坊。以示功德,启迪后人。

我走了不少安康的山山水水,拍摄了许多安康风土人情和民间建筑,但这贞洁牌坊还是第一次遇见,而且是在这秦岭大山深处、子午古道上。是偶然的巧得?我在思考中不由得想起今年春天在太山庙下游的龙王镇沙坪村拍摄的一座叫田母的古桥。还在《田母古桥》一文中详细记录了考察过程和拍摄经过。沙坪村人讲古桥是清朝寡妇甜母捐资修建的。是哪一位田母?就再也没有人知道了。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人物永久成为沙坪村人世代心目中的偶像、感激的恩人。他们把这位田母尊称恩人,是恩重如山的仙姑。此田母是不是刘世甫的母亲?志载的缺失,我们只能在充分的想象中做大胆推测。虽然当时分别处在宁陕、汉阴两个县域(现在都是宁陕县属),相距百里。但同在池河边、同在子午道上、同时大清王朝、同是田氏寡妇。

剖析千丝万缕的联系,神秘面纱后面就因该是刘世甫的母亲——田氏。只有她才能够有经济上的实力和精神上的义举。

那么为,什么田氏要将桥梁建立在百里之外的地方呢?

抚摸贞洁牌坊的青砖、条石,收住散发的思绪:贞洁牌坊、田氏、富甲一方、慈善人士、济贫济困、田母古桥。我仿佛看见一位伟大而无私的母性。就站在子午道上、兀立在太山庙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