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定初心 平凡出彩
“对敢在群众‘救命钱’上动心眼、下黑手的绝不放过。”年近55岁的宁陕县纪委副书记肖仕莹,是这样说的,二十年的纪检工作中,也是这样做的。
筒车湾镇龙王坪村泗水沟组的蒲朝兴老两口及膝下一个智障儿子相依为命,家里生活条件十分艰难,他们被列入低保户,生活有了保障,但这样艰难的家庭,在享受国家惠民资金时竟然还被截留挪用、雁过拔毛。肖仕莹在走访调查中与同事们一起翻山越岭,调查取证,最终将1820元低保金如数追回,在2017年农历腊月二十四这天,送还到了蒲朝兴老人手中。
对于肖仕莹来说,群众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山大沟深、冰天雪地不算什么,不能为群众主持公道才是最痛心的事。她不仅执纪监督中敢于“亮剑”,对于脱贫攻坚包联帮扶工作也是竭尽所能,她包联的贫困户高玉斌的女儿每次见到她更是亲切地叫着“肖妈妈!”把贫困户的难事当做自己的事来办,帮助何明英大姐家办起了手工豆腐坊;鼓励何明成的爱人树立信心、战胜病魔......在山城宁陕,无论是同事还是群众,提起她,总是止不住赞扬的话语。
岁月斑驳了白发,风霜刻深了皱纹,历经沧桑,初心未改。自工作以来,始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那份对党的事业和组织嘱托的坚守和坚持、对正风肃纪和惩治腐败的坚决和坚定,感动着、激励着一批批宁陕纪检人......虽然再过100来天就要退休了,但她35年不负芳华,忠于工作,勤于事业的平凡事迹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扎根山村 木棉花开馥芬芳
肖仕莹出生于紫阳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目睹了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渴望吃上“皇粮”是她儿时梦寐以求的夙愿。1982年,肖仕莹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安康师范学校,虽是个中专,但在当时也不是件容易的事。1985年毕业时响应党的支边号召,她离开家乡,来到秦岭深处的宁陕县汤坪镇九年制学校做起了一名教师。扎根深山潜心育人的肖仕莹在工作五年后,凭着她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精神被组织选调到县委办机要室工作。
在县委机要室工作的9年里,曾8年荣获单位先进工作者。机要室办公用房紧张,档案资料建档管理迫在眉睫,肖仕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利用值夜班的时间,一个人把多年的资料挨着翻挨着装档,100多个夜晚,硬是把简陋的档案室创建成为省三级档案室,执着敬业的姑娘第一次赢得县委主要领导的赞赏,称赞她是一株木棉,在县委大院静静绽放!
铁腕执纪 激浊扬清守正气
对组织安排的工作,肖仕莹从来不讲条件,总是脚踏实地、任劳任怨,干就干好。1999年,她从保密局副局长调整到县纪委监督检查室主任岗位上,初到纪委就有人说,宁陕县公职人员不到3000人,朋友圈里反腐,一不注意就得罪人,劝她悠着点干。但她没有半点退缩:“组织给我安排这份工作,就是对我的信任,我不仅要干,还要干好。”
时隔20年,肖仕莹还清晰记着办第一个案子是核查一起教育乱收费的信访举报。在学校待过的她知道学校是个清水衙门,但她怎么也想不到一个50多人的村级小学搭车收费好几千元,每名学生头上平均摊派的资金超过100元。随着走访的深入,她了解到就是因为这区区的100元,有的贫困家庭的孩子接二连三的辍学。肖仕莹坐不住了,她抗住搭车收费背后的暗流,铁了心把搭车收费的案办成铁案,把从学生头上收取的额外费用追回退到家长手中。
肖仕莹经常说到:“我们是纪检干部,如果事情到我们这里还查不清,到哪儿能查的清。如果我们不能还原事情真相,怎么能让群众信服!”20年间,肖仕莹从县纪委监督检查室主任到监察局副局长再到县纪委副书记、县监委副主任,一直坚守在反腐第一线,对经手的每一起案件,她严格按党的政策办事、按党纪法规办事、按组织程序办事,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依规依纪依法处置,她参与查办的案子超过百案,处理的科级领导干部60余人,移送司法机关的10余人,所办的案件无一例申诉案件。临近退休,她仍然服从组织安排挑着重担,分管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和执纪审查及监察调查工作,全县纪检监察系统的所有案件都需要这个岗位进行把关审核,这是对自我的一项挑战,但她丝毫不畏惧,始终带领着纪检监察干部奋战在监督执纪的最前沿。
廉洁修身 干净干事葆本色
“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是幸福的事,你应该认真对待!”这是养母在她刚参加工作时对肖仕莹留下的朴素的言语,多年一直深印她的脑海。幼年母亲早逝,姊妹众多,养母把她一手抚养大,把她供养到安师毕业,养母教育她做人要有情有义,做事要有原则,干干净净干事,她一生都在坚守。她从小因为养母的勤劳善良得以坚定自强自立的决心和信心,工作后更以“常怀感恩之心,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做事”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她工作35年,领导岗位待了21年,始终坚守着“三不争”——不与部下争荣誉,不与同级争职位,不与同事争享受。“三不争”中包含着她对荣誉、职位、物质的态度。到了纪委她对养母的话有了更深的认识,党规党纪就是天道大义,就是原则底线,任何的情谊和私利都不能跨越它。
2003年8月29日,宁陕县城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水,洪水退后,县城水、电、路、通讯全都不通,肖仕莹和身为乡镇干部的丈夫都投入到抢险救灾一线,年仅14岁的儿子整整一个周带着他10岁的表弟在家,她心里挂念着儿子,真想花一个小时回去看一看,但她不能,她深知纪检监察干部若退抢险战场一尺其他干部就能退一米,都有老小,都需要照顾,她不能带头去破坏县委、县政府在非常时期的决定。
肖仕莹和她老公都是白手起家,日子也不太宽裕,母亲、公公婆婆在世时,住院是常事,刚开始的时候,同事和一些朋友去看望老人,带着一些营养品来,她和丈夫就立下不收礼的规矩,她一一婉拒众人。一位熟悉她的人说,肖仕莹从事纪检工作,她的坚持与坚定,成就了一位优秀的纪检监察干部!家里三个老人去世,独生子结婚,她从不声张,更不操办,至今,单位同事们没参加过她家的任何大事小情。
肖仕莹工作35年,在纪委执纪监督一线20年,查办的惊天动地的大案要案不多,但宁陕好多乡镇的老百姓都知道她的名字,遇到不平的事找肖仕莹,好多困难户知道她的名字,跨不过的坎找肖仕莹,好多心怀杂念的人知道她的名字,因为她是“蝇贪”的克星。
一片赤诚,一生奉献。临近退休的她谈起20年的纪检监察事业,从不后悔自己的付出。她深爱着纪检监察事业,在她的《40年的印记》中这样写道:“既然选择了纪检监察事业,也就选择了无怨无悔的奉献,我会像木棉一样充满生机,在每一个春天迎接绿色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