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致远、志向远大。说的是只有心境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能厚积薄发、 有所作为。家住江口回族镇冷水沟村的贫困户老杨就有这样一个名字--杨远志。内心沉稳、少言寡语的他也正是凭着这样一股踏实苦干、辛勤劳作的狠劲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从而走向致富的道路,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脱贫自强标兵。
现年63岁的杨远志,为人憨厚正直,生活积极乐观,村里人都喜欢亲切的叫他老杨。别看现在老杨现在村里小有名气,放至前几年,这个憨厚的汉子却一点也乐不起来,由于家里条件差、负担大,儿媳妇在生完娃后抛给他和老伴就离家出走了,儿子因此一蹶不振,再加上一个五保户哥哥,既要照顾大的,又要照顾小的,生活的压力还是给了这个憨厚的汉子当头一棒。好在精准扶贫的号角吹响,2015年因家里缺资金被评为贫困户,在帮扶部门和驻村工作队员的帮扶引导下,杨远志深刻认识到国家脱贫攻坚政策不是让贫困群众坐等小康,而是要群众要自力更生、不等不靠,大力发展产业才能真正脱贫致富奔小康。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选择了自己熟悉的中蜂养殖产业。冷水沟村沟深林密、花草繁多,有着天然的地理资源优势,养蜂的蜜源相对充沛稳定,中蜂养殖项目非常符合实际。老杨选择的这个项目,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通过镇村干部的帮助,老杨先是贷了5万元的脱贫贷款,购买蜂箱、引进蜂种,主动向大户请教和学习养蜂知识,镇村也多次邀请养蜂专家进行培训,加上自己原来有一定的养蜂基础,慢慢地熟悉掌握了中蜂的特性和养殖技术。养蜂当年就见了效益,看着马上挣到手的第一桶金,老杨并没有把收获的蜂蜜全卖出去,而是留了一部分,镇村干部在和他交谈中得知老杨留着几箱准备分箱扩大规模,大家都觉得他很有想法,都很支持他,村里一但有技能培训都会通知他,在他的虚心学习专心钻研下,慢慢地从15年的几箱到16年的30余箱,再到现在的60多箱,老杨做到了逐年扩大规模,技术也在不断提高,产量也在提高,收入也在相应的增加。房前屋后到处都放的是蜂箱,如果收成好年均收入都在2万余元以上。然而这一切并不能满足老杨发家致富的决心,在养蜂的同时,老杨还发展了其他产业,种植猪苓、仓术等中药材2亩、花椒2亩、辣椒2亩。产业发展的好,收入解决了,当然住房也要跟上,在自己的努力下和镇村的帮扶下,杨远志成功搬迁至新庄安置社区,由于表现出色2017年被该镇授予脱贫攻坚“自强标兵”荣誉称号,次年11月又按照脱贫退出标准,严格脱贫退出程序,成功地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一个事业有点成绩的人,必将有一个温馨的家和一颗善良的心。现在除了发展产业,老杨把时间用到最多的地方就是家里,兄弟情深,他精心照顾哥哥30年。哥哥杨远义从小智力低下,患有残疾终身未娶,在父母离世后,就一直跟着老杨同吃同住生活在一起,几十年来妻子薛努芳作为贤内助,从不抱怨、吃苦耐劳悉心和丈夫共同打理着家里的一切。几十年如一日,在前不久由于哥哥年岁大了,行动又不便,在镇村干部的劝说下,这才送到敬老院。孙女在老杨的悉心教育下,也非常优秀,曾先后被学校授予“县级作文竞赛一等奖”、“三好学生”、“运动会跳绳第一名”“最美好的少年”等荣誉。儿子在也早走出阴霾,在镇内全县最大的新庄安置社区里装修房子,月收入4000元,一家人其乐融融,生活的很幸福。
在谈及现在家里的变化时,老杨总是谦虚的把这一切归功于党和国家的政策好,镇村干部的帮扶好,自己只是做了自己的该做的事。 “一人脱贫不算富,大家共同富裕了才叫小康”,这也是老杨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日常生活中,他乐于助人,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积累的养蜂技术传授给其他村民,在他的影响下,周围的群众也发展起了养蜂产业,得到村民和驻村工作队的认可,起到较好的带动示范作用,全村发展养蜂1000余箱,大户12户,不少人因养蜂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如今脱贫快一年多了,老杨在仍然在积极发展产业,年初村集体经济组织准备把村里沿路两边的土地集中流转起来,打造一个几百亩的猕猴桃生态产业园,老杨听说后,积极主动流转土地8亩种植野生猕猴桃。停不下脚步的他,也正应了他常说的那句“政策再好,还得自己奔,天上不会掉馅饼,好日子都是干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