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县脱贫攻坚"百日会战"行动(五十)

作者:宁陕扶贫来源:宁陕扶贫发布时间:宁陕扶贫

宁陕县脱贫攻坚“百日会战”经验交流  

镇脱贫攻坚团——四亩地镇

尽锐出战   全力攻坚

2019年,四亩地镇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紧紧围绕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补“短板”、强“弱项”、还“欠账”,推动脱贫攻坚向纵深发展、向深度进军。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的18.1%下降到2018年的7.17%,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贫困落后的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

抓搬迁促入住。自2016年以来,全镇“十三五”扶贫搬迁168户585人,为促进搬迁入住,2019年从5月份开始组织驻村工作队全面开展搬迁入住“回头看”工作,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详细摸清所有搬迁户实际入住情况,建立问题台账,针对每户的具体情况落实相应入住帮扶措施,党政主要领导多次走访搬迁户,查看入住进度,解决实际困难,落实驻村工作队、帮扶干部双重责任,驻村工作队每周上门协调装修入住存在的问题,镇政府将贫困户搬迁入住工作成效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定期通报入住情况,形成了党政主要领导亲自督促、全体干部共同动员的工作推进机制,截止7月31日,已实际入住155户543人。对未入住的13户贫困户,实行帮扶干部包户、每周入户督促、每周通报装修进度、帮助协调解决问题等方式推进搬迁入住工作,确保所有搬迁户8月底前全部入住。

抓“两业”促增收。今年以来,四亩地镇牢固树立抓产业就是抓精准扶贫的理念,按照“村有支柱产业,户有致富项目,人有致富技能”的发展目标,将群众稳定持续增收为重点,通过公益性岗位、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等有效措施促进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家庭实现稳定就业,全镇开发公益性岗位、护林员、护河员、交通协管员、保洁员、就业扶贫等各类岗位安置贫困户86人,实现转移就业450余人。通过产业园区带动、特色产业扶持等办法引导全镇贫困户通过产业发展促进家庭增收,辖区6个园区市场主体共带动贫困户80余户,贫困户中发展魔芋88.41亩、水稻蔬菜425.3亩、家禽1706羽、养猪354头、枣皮175亩、猪苓18339窝、天麻500平方米、养羊200头、养牛16头、核桃456.4亩、板栗2511亩、养蜂1320箱。同时,四亩地镇各驻村工作队重点对“十三五”搬迁户脱贫增收方面逐户落实后续帮扶措施,确保每一户搬迁户都有一项长效产业、每一户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


抓项目补短板。对照贫困村退出标准,围绕通村路、卫生室、自来水建设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三年来,新建了四亩地集镇至太山坝通村水泥路13公里,严家坪、柴家关、太山坝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新建了集镇自来水厂、柴家关自来水厂等人饮工程。同时,为了改善集镇环境,新建了集镇文化戏楼和200平方米篮球场一处;集镇湿地公园、四亩地集镇河堤人行步道、安装了四亩地村太阳能路灯45盏,渔洞子道路硬化、养马沟通组公路,集镇自来水厂、里长沟生产生活道路3.5公里,严家坪大桥、四亩地至陈家坝友谊桥维修加固工程开工建设。实施了严家坪村、太山坝村环境整治项目,新修60处花坛900米,绿化500㎡;集镇四期安置点全面完工,2019年,继续加快推进涉农整合资金项目的实施,4个涉农整合资金项目进展顺利。

抓乡风提精神。按照新民风建设工作要求认真落实“三帮三干”工作机制,以“一教二奖三评四罚”工作方法,通过表彰自立自强标兵,树立自主脱贫的思想意识,每季度召开道德评议会树立先进典型,不断改进民风,四个村召开道德评议会8次,共评议出正面典型8人次,反面典型6人次,对于道德评议会中评出的后进典型敢于晾晒,落实帮扶干部帮助改进,利用群众监督改进,使后进不断转变“等、靠、要”的思想。通过五星村竞赛提高村级规范化治理,全镇4个村共摘得“脱贫攻坚”“基层党建”“乡风文明”“产业发展”“美丽乡村”9颗星。“党群会常态会”扎实开展,每季度确定召开一次群众会议,广泛宣传脱贫攻坚方针政策,听取群众对于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建议,及时解答群众对于政策的疑惑,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


抓产业建园区。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6个“十百千”园区建设工作,争取涉农整合资金867万元,列入县级重点园区2个,镇级重点园区2个。各个园区结合村情实际,确定的14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部开工建设,9月底可全面完工,同步推进产业发展建设内容,注重园区建设带贫益贫效果,确保年内取得实效。截至目前,罗家沟板栗园已完成扩建丹参120亩,新建便道500米,科管板栗1350亩全面进行防虫、刷白、修剪等工作;佛爷沟猪苓园区调运猪苓菌材30万斤,完成猪苓栽种10000㎡,换置新蜂箱200套;四亩地村欣荣中药材种植园区,已完成1公里园区生产道路,种植100亩瓜蒌,60亩苍术,30亩黄精;太山坝产业园区完成核桃建园460亩;四亩地红岩山种植养殖园区已经完成花椒种植316亩,黄花66亩,李子20亩,天麻2000平方米,猪苓3330平方米,蛋鸡1000只,肉鸡2000只,修建300平方米标准化猪圈一处;四亩地村荣庚林麝现代农业园区修建园区产业道路0.72千米,种植林麝饲草120余亩,养殖林麝230只,新增仔麝40只;四亩地桃园农林综合产业园区种植五味子、林麝饲草300亩,科管核桃400亩,完成1.3万平方米林麝养殖场地土地平整,完成500米排洪沟建设,新建林麝养殖圈舍120间2400平方米,订购林麝种源40只。



抓整改提质量。对照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整改、2018年中央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整改、市县联动脱贫攻坚专项巡察反馈问题整改等三项重点整改任务,认真开展自查,举一反三,按照分工落实了具体牵头领导并细化整改措施,坚持从严从实标准,统筹抓好整改工作以及当前的各项重点工作落实,达到“两手抓、两不误”的效果,确保整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行业扶贫——生态扶贫

守护绿水青山,打造群众“金饭碗”

宁陕县位于秦岭南坡腹地,集贫困地区、重点林区、主体生态功能区、引汉济渭库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于一身,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宁陕立足森林覆盖率90.2%的资源优势,依托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积极践行“两山”理论,努力推动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通过激活释放生态红利,把“绿水青山”变成贫困户的“金山银山”,积极探索“生态+”扶贫的实践样板, 打造群众脱贫致富“金饭碗”,“生态+”扶贫新模式已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2019年,县林业局从实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实施生态护林员政策、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提高生态效益补偿、发展特色林业产业和加大林业技术培训力度六项举措入手,充分落实生态扶贫政策,全县生态脱贫各类政策覆盖贫困户5800余户,占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的80.9%。2019年计划脱贫户中享受生态扶贫补助政策的达46.79%,全县将在2019年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宁陕县生态风光美如画

一、推行“三四五”机制,实现生态扶贫政策全覆盖

为破解贫困群众增收难题,让所有贫困群众都能按期脱贫,县林业局结合县域发展和贫困群众实际,经过充分调研论证,探索推行“三、四、五”(三带动、四个一生态护林员管理机制、五大林业产业基地)生态脱贫工作法,使全县林业收入(含生态旅游)占全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10年前的48%提高到75%以上,实现了“因林而美”、“因林而富”的目标。

(一)落实“三带动”措施,促进贫困群众全面增收。一是政策推动。通过实施退耕还林、森林抚育工程、生态公益林补偿和生态护林员政策,使每个贫困户至少享受了一项生态补助政策,实现了生态补助政策全覆盖。二是改革驱动。我县通过林改将306.2万亩集体林地落实到户,随后陆续开展了林地流转、林权抵押贷款、林地经营权流转等集体林业综合改革,群众依靠林业资产入股分红、融资收益。三是园区带动。通过积极培育林业产业园区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林业园区新建和提质增效步伐,促进林地、特色林果园向大户集中、生产资料向能人集中,实行集中经营管理。

生态效益补偿政策落实后,公益林保护成效显著。

(二)建立“四个一”机制,实现生态护林员稳定脱贫。建立了生态护林员管理“四个一”机制,即:制定一套完备的选聘考核管理办法、搭建一个护林员巡护管理平台、帮扶护林员发展一项林业主导产业、指导护林员掌握一门林业致富技能。将生态护林员工资与护林绩效、产业发展、技能培训挂钩,推行“生态护林员+林下经济”的生态保护脱贫模式,要求生态护林员必须用一定比例的工资用于发展林业产业,确保他们巡山护林和发展产业两不误,顺利实现脱贫目标。

生态护林员履职培训

生态护林员履职入户核查

(三)打造五大林业产业基地,筑牢林区群众致富基础。

根据县域林业产业发展实际,积极打造干果、森林旅游、林下药材、特种植养殖、花卉苗木五大林业产业基地。同时按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引进建成了核桃油加工生产线、板栗初加工生产线、栗蘑生产线,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夯实群众产业增收基础。

贫困村板栗园综合科管技术培训

筒车湾镇七里沟山林观光采摘园

二、做实“生态+就业”,让农民在呵护绿水青山中脱贫。我县2016率先在全省探索贫困户就地转化生态护林员的扶贫路子,创新构建了林业、国土、水利和环保“四位一体”生态环境网格化监管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按照县管、镇聘、村用的原则,从40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择优吸纳有劳动能力的812名贫困群众担生态护林员,县级自筹资金持续加大生态护林员聘用力度,全县生态护林员聘用人数逐年上升,从812名增加至844名,涉及贫困家庭人口3000余人。生态护林员通过培训全部上岗,人均管护面积500亩以上,每人每年工资为7000元,实行动态考核管理,一年一聘。对聘用的生态护林员严格按照 “一监督、两公示、三考核、四个一”管理机制,“两公示”指一是在各村制作生态护林员履职情况公示牌,公布每个生态护林员的职责和县、镇、村三级监督举报电话,鼓励广大群众对生态护林员履职情况进行监督和举报,举报属实的每次给予举报人200元奖励,二是在生态护林员房屋门头对其管辖范围和职责进行公示,随时提醒其履职尽责;“三考核”指对生态护林员日常履职实行每日签到报告、每周考勤通报、每月汇总考核制度,对不能正常履职或者出勤天数未达到规定标准的立即辞退;“一监督”指宁陕县成立专业督查组,每个月随机抽取不低于2个镇、每个镇随机抽取不少于2个村进行生态护林员履职、在岗情况暗访督查。全县自落实生态护林员政策以来,已累计发放工资1569余万元,仅2019年已发放工资295.4万元。通过聘任生态护林员,使每个家庭户均增收7000元、人均增收2000余元,取得了“一人护山水、全家能脱贫”的良好成效。

指导护林员安装使用宁陕县护林员巡护APP

生态护林员巡山护林

三、做精“生态+工程”,让农户在生态宜居中小康。

通过生态工程建设增加农户转移性收入。我县每年在各项林业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建设中,优先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覆盖、优先聘用贫困劳动力。一是全面落实生态效益补偿,率先完成兑现。我县每年制定印发《年度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方案》,明确了当年生态效益补偿工作重点,积极争取中央、省级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对在补偿范围内的贫困户全部纳入。严格按照《宁陕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使用管理办法》,及时、准确的将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兑现到户。2019年度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兑付涉及贫困户3463户10685人,涉及公益林补偿面积33.7417万亩,补偿金额325.211万元。二是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及时兑付资金。我县在完善上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第二个8年兑付工作的基础上,抓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优先安排贫困村、覆盖全体贫困户,为每个符合退耕还林条件的贫困户规划落实退耕还林人均1.5亩以上。2019年重点抓好了全县1.95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的后期管护工作,切实做好了年度检查验收和政策兑现工作。上半年及时完成了新一轮退耕还林的补助兑现工作,兑付涉及7个镇、22个村、2个社区,涉及贫困户1516户4843人,贫困户实施退耕还林面积4834.37亩,截至目前已补助贫困人口资金195.7211万元。

生态护林员杨停学发展林业产业初具规模

四、做优“生态+产业”,让农户在“绿水青山”中致富

根据县域林业产业发展实际,2019年我县打造了林下药材、干果、苗木花卉、林麝养殖、森林旅游5大林业产业示范基地,培育壮大了林业专业合作社、现代林业园区、家庭林场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全县累计建设高标准核桃园12.21万亩,板栗园21万亩,林麝、梅花鹿养殖存栏量1800头,发展天麻、猪苓等林下药材14.66万亩。培育山林经济扶贫示范点44处,完成经济林特园丰产管理7.2万亩,发展林下魔芋1.48万亩、利用抚育废弃物发展袋料食用菌520万袋,发展林下畜禽养殖54.2万头(只、羽)、林下养蜂1.5万箱,林麝、梅花鹿特种植养殖新发展200头。建成金丝皇菊、油葵、漆树、猕猴桃、花椒采摘基地、茶园累计达5500亩。按照“企业+园区+合作社+农户”等方式,精心培育了6个市级龙头企业、28个代农业园区、219 个合作社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三家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1个企业被认定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同时,县林业局充分依托林业技术队伍,深入村组和田间地头,精准培训林业产业实用技术,提高林业产业发展科技含量和林业生产效率,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当年开展板栗、核桃综合科管等林业技术培训达30余场次,参与群众2500余人次。2019年生态产业覆盖全县11个镇90%的农户,林业产业、技术培训实现40个贫困村全覆盖,贫困村当年新建特色经济林0.48万亩,贫困户发展特色经济林面积0.761万亩,带动贫困户2423户,涉及贫困人口4717人,贫困人口发展林业产业总收入247万元。

发展林麝特色养殖

梅花鹿规模化养殖

林下经济发展喜人

宁陕县通过激活释放生态红利,积极探索生态扶贫的实践样板,探索出了可复制、能推广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脱贫“宁陕模式”。 宁陕县生态脱贫工作受到中、省的高度重视和持续关注,宁陕生态脱贫工作做法和经验先后在全国、全省范围内得到总结推广,副省长魏增军对宁陕生态脱贫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对宁陕生态脱贫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宁陕生态脱贫做法在全国林业生态建设与精准扶贫专题研究班上做经验交流,国务院官网、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权威主流媒体多次刊发宁陕生态脱贫典型经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