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槽沟山峡似槽,以东南-西北走向。与宁陕县政府仅一小梁之隔。风槽沟沟口交与长安河,西北风易顺沟而上,清光绪年间,取名风槽沟。
风槽沟地势奇特,沟口顺长安河凹进800于米,而对面山梁又顺长安河凸进800余米。像一个猪头长嘴伸向风槽沟口,清咸丰年间以山嘴地形取名猪家嘴,而后改名朱家嘴,其实此地并无朱姓在这居住。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时,以风槽沟,朱家嘴两个高级社合并成联合大队。1993年改名朱家嘴村时。风槽沟有29户116人,朱家嘴村有90户269人。
风槽沟解放前属大地主康元刚的土地。10来户老百姓均属佣户。沟老上有靳姓,曾姓来得早,据说插占为业的土著人。解放后风槽沟佣户分得了土地。但陆续迁入外县人口。风槽沟风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一亩平,全是瘦壳壳。生活水平相当低下。
50年代相继成立互助组,低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由个体变成大集体。在大集体年代,生产收入低,劳动一天只值3毛钱,生活仍然贫困。60年代传说风槽沟是被遗忘的角落。
70年代从外队调来生产队长鲁少东,组织开荒种地。从沟口到沟老上,大树用斧头、小树用弯刀、毛草用火烧,春天挖火地,撒上种子,䒵上一道草,任其生长。有人形容“刀砍火烧火地开,树草成灰肥自来,原来风景被破坏,只有饥饿腹中哀”。新挖火地收成好,包谷棒子大,三年抛荒开新地,很快转变了困难,有了产量,吃饱了肚子,那几年上交公粮、购粮超卖粮8万多斤。鲁队长成了出席县群英会的先进人物,风槽沟也出了名,由风槽沟变成了风草沟。
风槽沟大面积开荒,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导致产量下降,72年后风草沟成了用钱靠救济,吃粮靠返销的局面。县民政局干部钟嘉鑫多次深入访贫问苦,1992年写了一份贫穷落后的风草沟的调查报告,将调查报告登在宁陕民政简报上,安康地区民政局社会救济科科长肖锋同志看到这份调查报告后,立马带上录像机将风槽沟沟口到沟老家家户户进行拍照录像,接着将实况在安康电视台进行播放。播放后引起安康地区的高度重视,要求地区民政局给予重点扶持。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秦川机械厂的领导见到了安康电视台播放的贫穷落后的风草沟后,组织秦川机械厂全体职工捐献衣物。由领导带车送衣物上门,安康市区民政局拨来救灾建房款15万元。县政府加大了对风槽沟的扶持。
解放前风槽沟居住条件极差。11户住土墙草房;3户住木料作架,竹笆包谷杆做墙,盖上茅草,称毛庵草舍;1户住岩窝;8户住窝帐篷,又称千脚落地棚,其结构极为简单,前面用两根木棒捆成叉形,再用一根长一点大一点大棒搭在叉上,形成三角形。两边用木棍或竹棍分别靠在大棒上,中部和下部用竹条联绑起来,再用茅草盖两边直抵地面;3户住垛木房,用直径20公分-30公分圆木四方横垛起来,屋顶盖上树皮,用麦草节和上稀泥糊在四周。以避风寒,竹笆做门。
解放后有文家、王家、靳家、苏家盖起了土木结构的瓦房,无论草房、窝棚、垛木房,最怕连阴雨,外边大下,屋里小下,外边不下,屋里还在下。人们形容为:“风槽沟里怕三秋,连阴茅屋雨不休,盆盆桶桶都接满,家家户户装酱油”。
2003年8月29日风槽沟又遭特大泥石流灾害,三户村民房屋被毁,荡然无存,三名村民丧生沟口。唯一的几亩水田成了河滩。
2004年县水利局投资135万元,修建1000米长的河堤。县政府实施5+1的政策,投资14万元在1000米河堤内修建新村,对风槽沟村民实行整体搬迁。现已有19户85人搬进新居。现有住宅663间;19950平方米,有厨房、卫生间、猪圈97间,684平方米,实现三通电通水通路通,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往日出门就爬坡,现在出门就坐车,家家都有摩托车,5家有小车,成人有手机。
解放前风槽沟人,男的头上包白布或蓝布帕子,女人包黑丝帕子;衣裤是自己缝制粗布褂子,大裆裤,几年后仍穿破洞和补丁衣裤;脚上穿的是自己用稻草、旧布、葛麻、棕丝打的边耳子,满耳子草鞋;脚上包的棕袜子,有的包上包谷壳,条件好的包布片和毛裹脚;风槽沟人为防止挖地除草时陡坡地滚石头打脚和刺挂脚,用布条打绑腿。
解放后穿戴发生变化:
一是头上不包帕子,戴帽子。
二是不穿褂子、大裆裤穿制服
三是不穿草鞋,穿解放鞋、布鞋、胶鞋
四是不打绑腿、不裹脚、穿袜子
50-70年代兴穿中山服、红卫服、绿军服,女人穿大翻领。80-90年代兴穿西装、牛仔裤、衬衣。女人开始穿裙子。
2000年后兴穿休闲服、皮衣皮革;年轻人喜露肌肤;头饰兴戴旅游帽、礼帽、遮阳帽;鞋子时兴穿运动鞋、旅游鞋、皮鞋;年轻女士时兴穿高跟鞋、靴子;男士戴手表,女士戴金项链、珍珠链、金戒指、金耳环、玉镯。女士美容美体成为时尚。
饮食习俗巨大变化
解放前风槽沟人日食两餐。主食包谷米干饭、包谷糊肚、浆巴汤、干洋芋、四季豆汤洋芋、甜浆子、合渣。菜是白菜萝卜,野菜 。
解放后,分的几亩水田后,才吃上白米饭。2000年后生活方式有了改变。年轻人一日三餐,粗粮高于细粮,实行粗细搭配。逢年过节,饮食更有改善,大年三十吃团年饭、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若遇节庆,红白喜事,朋友同学聚会,由家庭聚餐八大件逐步兴起到农家乐或宾馆包席。现在的年轻人,出的门多,见识广,在外面学会了做各种面食、各种炒菜,丰富了自己饮食。有了冰箱,冰柜。吃腊肉变成了吃新鲜肉,鸡鱼面蛋样样俱全。
风槽沟自古以来以农为生,广种薄收,养猪为过年,养鸡为买盐,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特别是推行天宝工程后,风槽沟退耕还林,精壮男女劳动力,组织外出打工,据统计14人外出打工一年收入竟高达36万元,3人学会钢筋工,年收入6万余元。1户开办废品收购站,占地3亩,还聘请3名临时工,年收入8万余元;还有一名跑出租车年收入3万余元。在家拖娃带仔的妇女,老人25人。除了在门团转种粮种菜,养猪养鸡养羊,随着节气上山采集竹笋、山野菜、猕猴桃、板栗、野核桃,挖魔芋、洋姜、拿到农贸市场出卖,年收入3万余元。累计各项收入竟高达50万余元,是单纯种地的几十倍,是大集体劳日值3毛钱的147倍 。
风槽沟解放前原有19姓,27户115人,随着年龄老化,自然减员就有11姓18户35人绝户。截至目前尚有8姓19户85人,其中解放后迁入5姓5户23人。可以说纯属土著人的仅有7姓7户27人。究其缘由一是风槽沟条件太差贫困娶不起媳妇,出现单身,从而造成旧时代男女比例失调。二是旧社会医疗条件差,缺医少药,无科学技术,解决不了不孕症而产生的死亡率高于出生率。解放后,县政府注重抓经济建设、改善医疗、卫生环境。注重普及教育,扫除文盲,提高科学技术。风槽沟的人口质量发生巨大变化,彻底根除了一代兴旺,二代衰,三代四代连根挖的现象。现在风槽沟年轻人,身强力壮,能文能武。有大学文化3人,高中文化8人,初中文化17人,小学文化37人。文化素质的提高为风槽沟经济腾飞打下基础。
风槽沟七十年的巨大变化,体现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风槽沟的变化。现在风槽沟的村民用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生产方式,新的行为方式,新的生活方式。意气风发奋斗新时代。现在家家户户住楼房,用上多种电器和手机,摩托车、5户买了小汽车、4户县城还买了楼房。他们高兴的说:实现城乡一体化,我们和城里人一样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