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您现在的位置:宁陕县人民政府 >> 政府信息公开 >> 工作报告 >> 正文详情
  • 主动公开

    15494条
  • 申请办理中

    0条
  • 依申请数量

    50条
  • 依申请办结数量

    49条
  • 宁陕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38454
  • 宁陕县财政局

    6471
  • 宁陕县自然资源局

    4068
  • 宁陕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民政局

    3900
  • 宁陕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853
  • 宁陕县交通运输局

    2754
  • 宁陕县教育体育局

    2064
  • 宁陕县农业林业和水利局

    2061
  • 市生态环境局宁陕分局

    1641
  • 宁陕县民政局

    1455

宁陕县人民政府关于报送宁陕县兜底脱贫特色亮点工作的报告

索引号: zfbmnsxzfxxb/2019-0067 公开责任部门: 宁陕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公开日期: 2019-02-18 16:29 成文日期: 2019-02-18 00:00
发布文号: 宁政字〔2019〕9号 公开目录: 工作报告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有效性: 有效

省扶贫办: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宁陕县立足实际、创新作为,把兜底脱贫作为全县脱贫攻坚的重要措施之一全力抓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宁陕县兜底脱贫特色亮点工作》随文报来,请审示。

宁陕县人民政府

2019年2月18日

宁陕县兜底脱贫特色亮点工作


宁陕县属全省四个“兜底脱贫试点县”之一,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县立足实际、创新作为、补齐短板、攻坚克难,探索建立了“1+2+N”兜底保障模式,即:围绕兜底对象一个不漏,把握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两个重点,实施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教育资助、残疾人两项补贴、失能半失能护理补贴、流浪乞讨救助、困境儿童关爱保护与扶贫扶志等N项配套措施,构建了各项制度无缝衔接、互为补充的民生兜底保障体系,编密织牢了困难群众生活保障网,为2019年全县脱贫“摘帽”打牢了保障根基。

一、精准识别,力求兜底对象“不漏一人”

对象和数据精准是精准帮扶、精准施策、精准管理、精准脱贫的基础,为准确摸清兜底对象底数,我县积极研判、因地制宜,主动与脱贫办做好数据衔接,指导各镇将五保对象和收入不稳定、劳动力不强、家庭主要成员年龄偏大且以其他扶贫措施无法达到脱贫效果的农村低保对象全部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先后四次对各镇兜底对象识别确认情况开展检查指导,发现问题、修正偏差,明晰思路、统一口径,经过多次核查比对,截止2018年底,全县共有落实兜底保障措施2334户3807人(其中建档立卡范围内农村低保1218户2614人,农村特困供养1127户1193人)。

二、规范提升,实现农村低保“阳光透明”

进一步夯实镇受理、县审批两个责任主体,严格“三环节、十步骤”受理审批程序,在全市率先做到了社会救助随报随查随审批不拖延,确保农村低保、特困供养对象应保尽保、应养尽养;督促各镇按照低保对象家庭状况进行季度、半年、一年复审,做到了动态管理、良性有序。今年以来,新增低保331户574人,新增五保56户58人。在此基础上,全面落实分类施保、渐退帮扶、“脱贫不脱保”、残疾人单独保和备案审批制度等低保配套政策,确保“村不漏户、户不漏人”。截止2018年底,全县有934户1346人享受了分类施保政策,201户451人享受了渐退帮扶政策,212户212人享受了残疾人“单独保”政策。

三、创新管理,破解特困供养“难中之难”

坚持以“三化”管理(集中供养精细化、分散监管常态化、失能关爱亲情化)为抓手,切实提高保障特困对象生活质量与水平。一是集中供养精细化。创新制定了《宁陕县敬老院工作人员“五制”管理制度》,实行敬老院院长法人制、人员聘任制、工资差别制、责任追究制和末位淘汰制“五制”管理,坚持日常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副院长、班组长实行一年一考核一聘用,年度考核优秀的工资由2300元/月分别调整为每月2600元与2400元,一般人员考核按优秀、良好、合格三个等次分别发放800元、500元与200元奖金,考核结果称职以上的每人每年补助4000元灵活就业养老保险补助金,增加薪酬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对连续三年综合考核末位的工作人员予以辞退。通过奖惩有序、赏罚分明的管理机制,既增强了工作人员的使命感、归属感和获得感,又强化了其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结合新民风与孝老文化建设,指导各院修订完善院民公约,教育引导院民增强主人翁意识,营造院民一家亲的孝亲敬老文化氛围,实行院民自治,激发老人融入集体、团结互助、乐观向上的生活热情,全县“一中心三区域”敬老院实现了“地面看不见烟头、院内听不见吵闹、房间闻不到异味”的和顺、和美、和睦大家庭景象。二是分散监管常态化。分散供养五保对象的生活质量问题是特困供养工作的老大难问题,我县在调研中发现部分散居五保老人监护人为了让老人为其劳动或者看中老人土地、山林等财产资源而背后蛊惑、操纵不让五保老人入住敬老院的现象,为破解这一难题,一方面,指导各镇将散居老人的土地、林地、房产按照村民自治“一事一议”处置变现,资金存入老人账户,解决老人害怕入住敬老院后财产被别人侵占的后顾之忧,同时组织部分散居老人到敬老院实地参观、感受环境、体验生活,增强其主动入住敬老院的意愿。另一方面,对于监护人与散居老人有亲情难舍依存关系的,按“三同四一”(即农村散居五保老人与监护人同吃同住同生活和一户一本一照一协议)落实监护人,签订监管协议,建立监管台账。通过县镇联动、跟踪问效、常态监督,既尊重了少数老人分散供养意愿,又保证其有安全舒适的“避风港湾”,有力有效确保了全县散居五保供养监管常态化。三是失能关爱亲情化。我县特困供养人员中失能半失能占37%,为切实解决好这部分最需要关爱群体的保障问题,我县创新建立失能托养中心,将全县所有失能五保老人统一集中供养,一期于2016年10月投用,二期于2018年10月投用,现共入住失能老人121名,托养中心内加装了电梯、无障碍通道等配套设施,中心服务人员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优先招聘,她们以崇尚的情操与强大的内心世界,打破了性别观、生死观、人生观与价值观,24小时亲情呵护,一日三餐营养搭配,看病就医便捷及时,心理疏导常态开展,院内活动丰富多彩,不仅让入住老人得到了精神慰藉,而且免去了其家人的后顾之忧,为其整个家庭全身心脱贫致富奔小康注入了新动能,达到了兜底保障与就业脱贫互促共赢的双重社会效果。同时,我县规划新建了3所600个床位的敬老院交钥匙工程,现主体工程已完工,建成投用后,将满足全县五保对象的集中供养需求,致力于打造集兜底、养老、帮扶与关爱“四位一体”的新亮点,确保到2019年整县脱贫时,全县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80%以上,借势提升关爱水平,凸显保障效果。

四、政策融合,构建兜底脱贫保障体系

民政政策的无缝衔接与全面落实,是保证兜底脱贫效果的重要前提与有效保障。2018年以来,我县在精准对象的基础上,整合民政资源、完善救助制度,建立健全了各项民政政策无缝衔接、合力保障的兜底保障体系。实行临时救助分级审批,将1000元以下审批权限下放到各镇,根据各镇人口多少设定30万、20万、10万基准数,按季补齐基数,充分发挥临时救助“救急难”成效,今年共实施临时救助1368户次,发放救助金362.78万元;实施民政医疗救助,将特困供养、城乡低保、边缘对象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按照保险在前、救助在后程序建立了贫困户健康医疗四重保障“一站式”结算体系,切实解决了贫困对象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今年共实施医疗救助13471人次,救助金额712.85万元;及时兑现残疾人两项补贴,今年累计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资金233.05万元;以扶贫扶志为突破口,结合新民风建设和“五星村”创建,指导全县建立爱心超市41个,实现了贫困村全覆盖,鼓励贫困群众通过邻里互帮、创业就业、评优树模换取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激发了贫困户乐善好施、互帮互助、争当表率、向善向好的内生动力。

五、营造氛围,扩大民政兜底对外影响

一是加大兜底政策宣传,印制并发放8000余张《兜底脱贫社会救助政策一览通》,450余本《兜底脱贫社会救助政策问答》,结合脱贫攻坚政策宣传,分层次、不间断的加强对兜底政策的宣传,营造“人人知晓,人人关心”的良好氛围。二是筹措资金为镇村统一制作了87个“社会救助公示栏”,对救助政策和救助人员实行常态化公示,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增强了兜底工作的透明度。三是积极凝练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陕西宁陕集中供养让贫困失能人员有了“避风港”》在中国政府网、新华社刊发;《创新管理模式、提升供养水平》五保供养典型案例分别在省民政厅兜底脱贫典型案例汇编、市民政局兜底脱贫典型案例汇编和《陕西民政》刊发,《宁陕县“三化”管理破解特困供养保障难题》被中国社会报、陕西日报采用,全方彰显了我县兜底脱贫新成效,传递了兜底脱贫正能量。



宁陕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9年2月18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