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记忆中的年味

作者:李鹏 来源:江口镇 发布时间:2020-01-03 15:45 【打印本页】

转眼,已是农历腊月初八。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可在这当下的生活氛围里,除了刺骨的寒风和听到“腊八节”这三个字能使你偶尔在脑子里,想想快过年了之外,似乎别的一切都还和它扯不上关系。如今再想在整个腊月里体验那一份浓厚的年味和乡情,恐怕只有在记忆中了。

生于80年代中期的我,对于那个时代的年味,可以说是记忆犹新。儿时的我,那可是天天数着指头盼望的日子。因为在年前一个月,爸妈就会给我们筹备过年穿的新衣服了,在大人们置办年货的时候,还能提前蹭几块糖吃,可能是太缺乏吃的了,那种大白兔奶糖的甜味到今天也没有忘记。

说到吃,街坊四邻轮流吃杀猪席那才叫一个过瘾。到了腊月,大家就会相互通气,选一个好日子开始杀猪宰羊,村里的精壮劳力都会来帮忙,老人、小孩也会来凑热闹,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一年的辛勤劳动,很快就变成美味的食物。当天,主家会摆上几桌,招待帮忙的人和左邻右舍,像猪头、猪脚、内脏等要经过腌制、烟熏会在除夕的年夜饭上见到之外,泡菜猪肝、萝卜炖排骨、各种配菜炒瘦肉、猪血汤、肉丸粉丝汤等都是杀猪席上常见的菜,大家欢聚一堂,老人坐上座、孩子抱怀里,火炉里在热上自己酿的包谷烧,在欢声笑语中、在美味佳肴中,品味丰收的味道。

说到年俗,吃元宵和贴春联是过年必不可少的环节,吃元宵象征着团圆、贴春联是来年希望的寄语和对美好生活的祝愿。现在看来,这两样东西上街随时都能买到,但在那个年代,一般在腊月初几就开始着手准备,准备这两样东西的时候,也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时候,那时候没有卖的糯米粉,大家都是拿着自家种的或买的糯米,到村里仅有的几个碓窝里进行人工打磨,碓窝棒子一般都是由硬质木头做的,碓窝大都是石头做的,非常重且不宜搬动,大家会选一个好天气的日子,一家老小全出动,拿的哪簸箕、拿的拿提前泡好的糯米、拿的拿筛子、再拿上小凳子,到村子里有碓窝的人家去打磨。打磨糯米面的场景也十分有趣,因为是个力气活,所以一般都是男人们来完成,女人会在旁帮衬着将适量的糯米分批次倒入碓窝中,精壮的小伙子高高举起碓窝棒用力打,打一下会在口边磕一下,打一下再磕一下,以防止棒上的面会带出来,就这样有节奏的打,打好一窝就打下一窝,第一遍全部打好后,用筛子再过一遍,将筛出来的粗面在分批次的倒入碓窝里打磨,直到非常细自己满意为止,最后再将面粉倒入簸箕里进行晾晒,待干后就可以食用。写春联亦是如此,十里八村会写毛笔字的人不多,要是家里有个会写的,那整个腊月家里就热闹了,乡亲们会三五成群的结对上门来,拿着买好的红纸,你一句、我一句讨论着写个什么好,你要关于发财的,他要关于平安的......不一会,院子里挂满了刚写好的春联,晒干后折好放入袋子,又结伴而行说笑着回家去。

临近年关,理发洗澡也是一种奇观。到了腊月小镇上理发馆和洗澡堂门前都会排着很长很长的队,那真是别有一番景象,放至现在,不可思议,但在那时,它确实存在。一间小小的店面里挤着满满的人,小朋友们理一个可爱的发型,小伙子理一个帅气精神的发型,姑娘们可费劲了,学着杂志上流行的发型,烫个大卷,再染个时髦的颜色,一弄就是半天。头发弄好了,接着就是洗澡,一般都是公用大澡堂,两间屋,靠外边一间是放衣服的,里面一间是淋浴房。进去前,先在前台领取一把锁,然后带好自己从家带的换洗衣服和洗漱用品,进去到第一间屋子里,把自己的物品锁在柜子里,把钥匙套在手上,然后再进去洗澡,由于是大澡堂,里面云雾缭绕、热气腾腾,一点也感觉不到冷,舒舒服服洗上一阵,又换另一批进去。

说起年味,走街串巷,又何尝不是呢!穿上自己缝制的大棉鞋,再加上一身略显臃肿的棉衣,踩在铺满青石板的老街,看着花花绿绿的年货,听着铿锵有力的叫卖声,整个街道被围得水泄不通。又或者走在村子里那充满厚实感的黄土路上,上面还残存着未化去的白雪,踩着咯吱作响,后边跟着一只摇头摆尾的老黄狗,篱笆上晒着红火的辣椒,金黄色的玉米在屋檐下格外显眼,那种场景你又何曾忘记。

时光悠然,一年又一年。我们在感叹科技快速发展、物质越来越丰富、生活越来越美好的同时,其实每个人内心深处都还有一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儿时那份纯真与美好的淡淡怀念。这种浓郁的乡愁情怀和怀念,又何尝不是一种年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