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体会

推进传统产业转型 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宁陕发展鲜食玉米产业的有益探索

作者:陈永乐 来源:调研与决策 发布时间:2020-05-13 11:07 【打印本页】

宁陕地处秦岭中段南麓,境内山大沟深坡陡,基础条件落后,2001年被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1年纳入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们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培育山林经济,持续壮大扶贫产业,2019年实现整县摘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扩产业、促增收仍是重中之重,特别是解决那些就业缺技能、打工出不去、劳动能力弱的群众增收,成为十分紧迫的课题。调研发现,宁陕50%以上农民种植玉米,主要用作饲料,每亩净收益不足500元,如果将现有2万亩饲料玉米转换为鲜食玉米,实施规范化种植、商品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对快速增加群众收入、壮大县域经济具有显著作用。

一、厘清鲜食玉米种植的五大优势

一是技术门槛低。宁陕现有2万亩传统玉米种植基地,高峰期超过5万亩。过去家家都种、人人会种,只要善于引导,稍作培训,解决了销售问题,就能从传统玉米种植转变为鲜食玉米种植,通过更换玉米籽种、规范技术标准、加强大田管理,即可实现产业转型、效益增加。

二是带动能力强。全县9万亩耕地都适合种植鲜食玉米,如果714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种植1亩鲜食玉米,就接近收入越线,再加上就业和其他配套产业,稳定脱贫就有了可靠保障。特别是留守老人、妇女等没有技术和走不出去的弱劳动力均可参与,实现家门口增收脱贫。一旦2万亩传统玉米全部置换为鲜食玉米,可吸纳50%以上的农户融入产业链,带贫覆盖面达60%以上。

三是比较效益好。通过测算,传统玉米与鲜食玉米种植成本相当,但效益相差很大。传统玉米种植每亩综合成本1200元,其中农资成本400元,劳务成本650元,购买服务150元(整地);按亩产1000斤玉米、每斤市价1元计算,每亩毛收入1000元,除去所有成本每亩亏损200元,不除劳务成本每亩收入450元。根据成本效益核算,每支鲜食玉米售价达到0.40元以上就不亏本,售价在0.33元以上就较饲料玉米划算。县上2019年开展种植鲜食玉米试点、一季农资成本较传统玉米多100元,劳务成本减少50元。按亩均产3000支玉米棒,亩毛收入2400元,是传统玉米的2.4倍,除去所有成本,每亩经营性纯收益1150元,不除劳务成本每亩综合性纯收益1750元,是传统玉米综合收益的3.9倍;如果用营养钵提前育苗,实行压茬播种移栽,低海拔地区每年可种植两季,产值实现翻番。另外,鲜食玉米秸秆可作为青储饲料循环利用,一季鲜食玉米收获后还可种植一季油菜、萝卜、白菜等晚季作物,亩均再增收500元。龙头企业经加工包装后,批发每支2—2.5元,每亩可实现工业产值6000—7500元;每支市场零售价3.5—8元,每亩可实现销售收入1.5万元左右。产业转型后,可实现农、工、商全产业链升值,全县2万亩鲜食玉米综合收入可达3亿元。

四是市场需求旺。玉米是公认的长寿食品,鲜食保证了口感和营养。近年来随着人们科学饮食观念的建立,粗粮回归餐桌。鲜食玉米既补膳食纤维、也可降压降脂,所含叶黄素还能保护视力,是老少皆宜的健康食品,成为酒店、宾馆必备食材,也是居家、旅行首要选择,人人爱吃、天天可吃,消费群体大、市场潜力大。宁陕县生态环境好,鲜食玉米生长期比低海拔地区长20天左右,口感好、营养丰富,深受买家好评。2019年,通过北京、西安、金坛、胶州、安康五大区域帮扶资源平台,以及200多家销售网点试点销售,反响很好,在中办机关食堂直销也获得较高评价,成为市场“抢手货”。

五是吹糠能见米。鲜食玉米投入成本低、生产周期短、市场风险小、发展见效快,可按照“政府奖补、农户种植、企业统销、消费扶贫”的方式,全力打造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2019年,加工企业与种植户签订“订单”保底收购,积累了“公司+农户”成功经验,实现当年种植、半年见效、稳定增收。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出行不便、务工受限,推广鲜食玉米产业可就地转化生产方式,让群众迅速见到效益、弥补增收损失、坚定发展信心。

微信图片_20200508180517

宁陕县五郎关糯玉米基地

二、发展鲜食玉米面临的三大堵点

一是加工产能之堵。宁陕本县人口少,旅游产业还不兴旺,大量鲜食玉米需经加工包装销往大市场,但县内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较弱,都在起步阶段,既没有原始资本积累,也没有形成规模化加工产能。鲜食玉米只有一家龙头企业可少量加工,现有一条小生产线,日最大包装量2万个玉米棒,仅能满足300亩鲜食玉米的加工需求。

二是市场销售之堵。宁陕发展外向型农业经济,物流成本相对较高,常规发展利润空间相对较小,大面积种植带来经营风险增加,所以发展鲜食玉米必须依靠质量取胜,走精品化发展路子,不能与平原地区拼产量、拼低价。目前全县鲜食玉米还未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没有形成地标品牌,市场认知度低、竞争力不强,特别是营销环节还有差距,没有打入商超等中高端市场。

三是干群观念之堵。发展鲜食玉米产业,一些干部和群众的观念还有障碍,怕麻烦、图简单、不算账,习惯于传统种植、粗放经营;部分群众大钱挣不到、小钱看不上,一心要抱金娃娃、一口要吃大胖子,认为“种玉米不挣钱、没搞头”,依赖政府给奖补、给支持。

三、统筹鲜食玉米种植的四大路径

一是做好产业规划。制定宁陕县鲜食玉米发展总体规划,作为全县“十四五”农业产业发展的“短平快”项目来推进,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将现有2万亩传统玉米种植整体转换为鲜食玉米种植,再通过逐年调减低效农作物种植,总体规划发展至3万亩。同步支持龙头企业,匹配加工包装生产线和仓储速冻库。积极开拓市场,唱响宁陕高山鲜食玉米品牌,争取五年后全县鲜食玉米综合产值达到5亿元。随着数年后宁陕旅游大发展,群众自种自卖生鲜玉米、煮鲜玉米、烤鲜玉米,在家门口就可实现每亩产值过万元。

二是规范基地建设。一要深入发动群众。选好基地,给群众逐人逐户做好算账对比,激发群众产业转型的内生动力;制定奖补办法,组织龙头企业与种植户签订收购协议,消除群众后顾之忧,逐步连点成片,走向规模生产。二要加强技术服务。组织镇村干部和农技人员分片包抓,规范技术流程,严格把好种植、科管、采收三道关口,尤其要指导种植户按时采摘、收集、运输,确保4小时内采收的鲜食玉米进入加工生产线,提高合格率、商品率。三要抓好今年起步。2020年率先在城关镇、筒车湾镇、龙王镇规范订单种植3000亩,在广货街镇、皇冠镇依托游客后备箱工程和景点直销扩大试点种植,其他镇围绕本镇鲜食玉米消费试点种植,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三是提升加工能力。按照全产业链的发展思路,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推进鲜食玉米产业。积极争取项目,多方筹集资金,建设日产20万支鲜食玉米生产线,提升企业加工能力,保证种植的鲜食玉米全部实现商品化。督办企业落实流动资金,帮助企业组织收购,监督兑付销售款,坚决杜绝打白条、恶意压价伤农现象,保护农民积极性,推动形成企业与农民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良性发展格局。

四是抢占销售市场。宁陕鲜食玉米品质虽好,但建立消费认知、消费习惯、消费依赖有一个过程,必须全力开辟市场、占领市场、扩大市场、引领市场。一要占稳本地市场。充分发动全县企事业单位、宾馆、酒店、超市、小餐馆、农家乐等各类消费群体,购买使用本地鲜食玉米,动员党员干部、城镇家庭开启“冰箱贮存工程”,带头消费宁陕鲜食玉米,牢牢占据县内市场。二要争抢外地市场。充分利用毗邻西安、联通川渝的地理优势,定向开拓城市消费,借助中办定点帮扶、金坛和胶州对口帮扶和西部机场、西安文理学院等省、市23家单位帮扶资源优势,扎实推进消费扶贫,通过直供直销等方式,不断畅通销路。三要开辟线上市场。充分利用线上消费扶贫体系,做大“拼多多”“淘宝”等网络平台,开展“抖音”、名人代言等宣介活动,将“宁陕鲜食玉米”打造成网民热购的“爆款”商品。

四、强化鲜食玉米发展的三大保障

一是凝聚共识,强化思想保障。上下同欲者胜。做大一个产业,不是一域一己之力,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全县上下和县内外帮扶力量必须人人出力、共同发力、持续用力。要做好干部的教育工作和群众的发动工作,干部算产业“大账”,群众算收入“细账”,增强机遇意识,强化发展意愿,真正把鲜食玉米产业作为共同的事业抓紧抓牢。

二是聚集合力,强化工作保障。万事开头难。推广鲜食玉米产业既要用力指导农民建好基地、出好产品,又要帮助企业包装加工、卖出商品;既要实现农民收入增长,又要保证企业有合理利润,可持续发展。镇村要积极主动,帮扶干部要细化落实,农业部门技术指导、经贸部门市场开发、金融部门资金支持要一体联动,抓好生产、加工、销售每一个环节,疏通每一个堵点和痛点。

三是保持定力,强化作风保障。鲜食玉米产业要全面铺开形成规模,至少要三年以上,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年接着一年、一届接着一届干,制定各级干部包抓到户、全程跟踪服务和全产业链推进机制,真正把这项富民产业抓实抓好抓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