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宁陕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实现了数十年的时代梦想。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要求高质量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县怎样优化经济结构才能适应“新常态”趋势性变化?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并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保护的政治使命呢?笔者依据宁陕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发展的有利条件,进行探讨分析,提出了发展的方向和建议。
一、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宁陕县地处秦岭中段南麓,位于陕西省南部,安康市境西北部。总面积367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万余人,是版图大县、人口小县,资源丰富、经济薄弱。宁陕县历届党委、政府坚持把长远目标与措施抓手相结合,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谱写了宁陕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
(一)经济总量实现大跨越
全县GDP总量1978年仅有1300多万元,1993年突破亿元;2006年突破5亿元大关,是1978年的37.2倍;2010年越过10亿元,4年增长1倍;2019年完成31.72亿元,是2010年的3倍,是1978年的240倍。1978年至2019年全县GDP年均增长10.1%。全县经济总量从1千多万元累积到1亿元用了15年,从1亿元跨越到4亿元翻两番用了12年,从4亿元到16亿元第二个翻两番用时不到7年。
(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
上世纪80年代一产占据半壁江山;90年代,一产比重下降,二产比重大幅上升,产业结构调整明显;进入本世纪,加大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大力发展服务业,三产比重上升,2019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7.1:47.2:35.7。与1978年比较,一产下降37.8个百分点,二产上升29.6个百分点。
(三)农业基础地位和工业主导地位显现
农业基础得到加强,循环农业加快发展。2019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4.45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24万吨;蔬菜产量4.24万吨;食用菌591吨。粮食、蔬菜生产保持稳定。经过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建设扎实推进,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和富硒食品10个。天麻、猪苓获评“十大秦药”;荣获“全国优质成熟蜜生产基地”、“中国蜂业提质工程示范县”;获全国林下经济示范县;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示范县。
2011年全县工业增加值总量超过农业。2019年工业占GDP比重达到39.7%。2010年、2012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47.8%、37.2%,喜获两个年度的“陕西省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前十名”奖励。工业生产跟随市场逐步向制造业转换,呈现多元化、高新化、高效化趋势。生物农副产品深加工、电子电器设备连接线等生产线投产,高新技术企业消除了空白。
(四)居民收入持续增加
本世纪后,各级政府大力培育发展经济实体,就业人员增加,干部职工工薪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9年26207元,是1985年的30倍;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0141元,是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11.4倍。
(五)市场主体培育壮大
1991年宁陕县首次注册2户私营企业,2019年新增工商企业180户,个体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750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2019年末,全县各类市场主体达 5924户,其中“五上”企业70户,2019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0.5 %。十八大后,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力度加大,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加快推进,消费市场活力增强,贸易流通规模不断扩大。2019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9.39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达13323元。
(六)财政实力增强,金融存贷增加
2019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1.66亿元,是1978年的32.5倍,41年年均增长11 %;支出方面:2019年全县财政总支出完成15.7亿元,是1978年的373.8倍,年均增长14%。财政支出由保“运转”转化为保“民生”,2019年全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80%以上。
全县各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019年末达到39.23亿元,其中全县居民储蓄存款达到26.46亿元;各类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019年末达到12.88亿元。2019年存贷比为32.8%。
二、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经济基础薄弱,发展动力不足
一是经济总量小,基础薄弱,全县GDP总量仅占全市3.1%。工业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不到30%,转向于农产品精深加工、战新产业开发迫在眉睫,而目前培育的企业较少,转型升级任重道远。二是我县研发经费投入低,科技实力不强。2017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3%,我省为1.28%,我县近乎为零。全县2017年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为0.27%,研发经费还未投入到服务业和建筑行业。三是产业链脆弱。建筑企业资质等级低,竞争力较弱,工业缺乏劳动密集型企业,更没有先进制造业,没有形成产业集群。产业园区承载能力差,产业的发展平台搭建投入不足,三次产业之间显得“孤立无援”。
(二)经济发展质量效率不高
一是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与经济总量不成正比例增加。宁陕县1999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高达4.3%(安康市2017年2.9%),2019年占比只有1.8%,下降2.5个百分点。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占GDP比重难以持续提升。从2003年到2013年10年间,城乡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始终保持在45%左右,2019年下降至39.9%。三是投资回报率低,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下降。2004年-2007年西汉高速公路建设时期,宁陕投资效果系数最高达到0.35,2019年降至0.07(可以理解为投资1亿元带来0.07亿元的GDP增加额)。
(三)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偏低
2019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07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6152元,低于全省9891元,低于全市80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41元,与全国、全省、全市相比较,分别低于5880元、2185元、334元。我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与全国和省市差距逐年拉大。
(四)外部条件制约,产业化建设步伐缓慢
一是工业优势不突出。由于项目用地不足,交通条件比较差池,对工业的招商引资受到制约,产业发展优势不突出。二是农业不具特色。农业主导产业清晰,但发展规模难以形成,板栗、核桃、药材、食用菌、无公害蔬菜及畜牧业生产确定为主导产业,还未真正形成自己的地方特色。三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度较低。“飞地经济”建设虽然能促进工业经济发展,但近期无法带动农业、反哺农业,也解决不了宁陕的居民就业,产业融合难。
三、新时代发展的有利因素
新时代发展是高质量发展,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要求我们抢抓机遇,精准施策,增强发展动力。
(一)宁陕的发展战略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高度一致,这是我县的重大发展机遇。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提出要加大对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和生态补偿以及加快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我县“十二五”确立的“生态立县、文化兴县、旅游富民”发展战略,与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新的时代要求相融合。
(二)宁陕发展旅游产业不仅具有资源优势,还有国家改革发展政策支持。2014年8月2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分析人士指出,这意味着国家为把旅游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制定了时间表。安康确定为首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市、全省生态健康养老试点市,宁陕中药材品种较多,宁陕人民有种植、采集、加工中药材的悠久历史,新时代宁陕旅游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而旅游发展最大的潜力空间在乡村,多个中央1号文件有乡村旅游工作部署,为挖掘旅游资源、以旅游开发促进一产二产充分融合,实现旅游乡村板块强势崛起创造条件。
(四)居民日益升级的消费需要将促进县内消费市场拓展强大。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2019年)》,给百姓消费释放了红利,给企业带来了新商机。
四、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推进高质量发展,要紧扣“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目标,注重改造每一个值得被重构的传统产业,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推动产业形态由“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扬长避短,准确定位,挖掘资源优势,发挥经济效益,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充分利用优势,把握发展定位
宁陕县“山大人稀”,森林覆盖率高达90%以上,俗有“天然氧吧”之称。选择“靠山吃山”,县委、县政府早在2005年7月就明确了发展生态旅游的战略地位,并出台了《关于加快生态旅游发展的决定》,确定“一业带多业、多业促发展”的定位(以旅游业有效带动一二三产业)。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先后引进外来企业30多个,建设旅游项目近50个,投资300多亿元,重点旅游景区和县城“一日游”旅游项目初见成效,人居环境得到改善。2017年荣获感动陕西•2017旅游影响力十佳县称号,2019年全县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1亿元。
旅游产业不仅是服务业,它覆盖一二三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实践证明,发展旅游产业既是县域经济发展的载体,是拓展城乡居民增收的最佳渠道,也是解决农村系列问题的最好结合点,是治愈居民家人远离之痛的“速效丸”。宁陕县旅游开发已有15年进程,旅游业发展已经具备一定基础;随着脱贫攻坚成效巩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会进一步牢固完善;实施示范引领乡村振兴,城乡建设会进一步加快。把宁陕作为旅游目的地打造,满足“说走就走”的旅行,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建设,是宁陕发展谋篇的目标。
(二)弥补旅游产业短板,突破产业发展瓶颈
发展旅游业要顺应时代,立足市场需求,不断增强旅游发展新动力。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首提大力发展幸福产业,即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就是综合性产业。当前我国大众旅游生活化时代正在到来,和本地居民生活空间融为一体,在此地常年生活、康养、工作、休闲成为旅游需求,旅游需求也就是“老百姓”的生活需求。因此,把我们的生活需求作为供给产品提供给游客,提高“重游率”,是我们优质旅游发展的新动力。
发展旅游要跟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走。目前,我县景区景点大项目虽有一定驱动力,但我们不能只给既定的旅游路线,要给游客舒适的生活和触手可及的温暖。而现在的城镇交通工具不便,冬季无采暖设施,镇村互联互通交通道路建设、信息通讯、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都有很大差距,满足不了游客需求。显然,游旅“生活需求”供给产品不足是我县旅游产业的“短板”。
一要转变观念。树立能够“吸引游客到访”的都是“稀有物”资源新理念,努力创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势,强力构建居游共享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二要加大培育旅游市场主体。凡是能够“为游客提供服务”的都是旅游“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下功夫打造旅游主题吸引物,创造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三要注重亮点卖点“两点”打造。充分利用好我县的各类“名片”,增加参与性、体验性旅游活动。四要推进多种业态深度融合。从景区观光休闲向文化、体育、饮食养生、健康养老等方面挖掘新潜力,对接县乡融合,实现文旅、体健、赛事、康养深度融合,增强旅游发展新动力。五要培养旅游业专业人才。要促使本地人员向专业化发展,用吸引人才的制度留住本土旅游专业人才,要把拿锄头的人培养为敲键盘的人,促进旅游产业长效发展。
(三)加强全域旅游引领,促进区域转型发展
全域旅游赋予更大的价值和使命是促进区域综合性转型发展,是推进城乡统筹,撬动区域产业升级的手段。一要统筹推进产业复兴。要把“三品一标”和“富硒食品”作为长期农业主导产品,建基地、提等级,扩规模,确保农产品加工企业原料供应。二要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工业园区要通过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发展先进制造业,构建先进制造业生态产业链,推动园区聚焦区域条件和资源禀赋,与产业发生链接,进行产业孵化升级,形成特色品牌,提高产业聚集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提高工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按照全产业链建设要求,积极推动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落地实施。三要加强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政府投资项目要倾向于旅游重点镇村,改善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立足于高质量脱贫之后的乡村振兴,推动特色集镇、重点社区提速发展。四要加快旅游产业调整。加快旅游低端产品更新升级,提升人文素养,塑造文明形象,营建度假舒适生活区,建设高品质宜居宜业宜游目的地。以“生活”为媒,提供“美好家园”旅游品牌。
(四)加强消费市场建设,激发消费活力
消费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和指引作用。积极顺应和把握消费升级大趋势,把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念应用于激发消费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一要大力推进宁陕县全域旅游“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以服务业标准化建设为契机,优化消费环境,确保基本消费更加经济、实惠、安全,增强消费信心。二要突出特色,打造宁陕品牌消费。我县早有“中药材之乡”的美誉,开发“秦巴药膳”、“康养食谱”,打造“秦岭绿色药谷”,有利于消费市场拓展。三要持续激发居民消费潜力。要围绕居民吃穿用住行等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升级方向,改善消费产品和提高服务标准,满足居民消费需求,激发高品质消费潜力。四要大力培育旅游、体育、文化、养老、幼托等新兴消费,形成带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
(五)强化生态建设,加快绿色发展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健全生态开发与生态资源保护衔接机制。坚持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抓好天然林和31.61万亩历年退耕还林网格化管护,坚持“河长制”河道管理,强化832名生态护林员动态管理。不断整治违规项目,严格企业环保措施执行,持续开展大气污染整治,确保空气质量综合指数逐年提升。
宁陕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使命光荣,任重道远。全县上下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振精神迈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砥砺奋进续写新时代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