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是个地名,原为丰富乡,后因行政区划调整,撤乡并入了广货街镇。丰富,是一块红色土地,革命战争年代,红七十四师曾转战、休整于此,这里是开展革命斗争的大后方,解放后下辖的几个村都被列为革命老区村。我有缘因脱贫攻坚在这里度过了四年时光。2021年8月,完成脱贫攻坚工作轮换回单位,由一名驻村人员变为一名帮扶干部,暂时离开了这里。时隔近11个月,仍对驻村期间的一些事难以忘怀,想写一篇文章记录下来——那山、那水、那里有一群人。
传说中的丰富
丰富名从何来,我没有深入探究。大概是因为这里物产丰富或这里的人们盼望物产丰富而给予美好的愿望,遂名“丰富”。它位于宁陕县的东北部,因太过边远,加之交通不便,我几次都与它擦肩而过,从未踏上过这块土地,但对这里早有耳闻,且深感神秘而好奇。听闻这里的人们勤劳,因广种且盛产天麻而富足。这里还盛传一位传奇人物的故事,更增加了她的神秘感,但因驻村工作繁忙,也没有做考证。这位传奇人物名叫魏天机——“天机不可泄露”。相传他是一位勤劳憨厚的农民,他广种天麻收成不错,但不善经营,没有文化,所以在他身上发生了一些趣事,传的最广的有三件:一是他把卖天麻的钱装入麻袋或竹筒中伪装成山货,背出山到几十公里外的广货街信用社存钱,体现了农民的智慧、机智与富足;二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赶时髦,从山外买回一台录音机,因不通电或不会使用,把录音机悬于房梁,接受“烟熏火燎”,让人体会到落后与相对富足的冲击;还有一件事,就是一些贩子上门收天麻,他们乘老魏人手少天麻多看不过来,一边围着老魏谈天麻收购,一边雇一些人把天麻装袋运走,就这样老魏虽然受到损失,但依然收入颇丰。这些传言,没有考证,但形成了我对丰富这个地方的第一印象:偏僻、富足、落后而神秘。
亲身感受丰富
2014年因脱贫攻坚我以部门包村分管领导的身份第一次踏上了这块土地,让我亲眼目睹了她的真容,也打破了我想象中她的模样。从县城出发,沿210国道向北行进,翻过平河梁到达旬阳坝,翻过月河梁来到沙坪桥,过桥驶入沙小水泥路,沿着洵河经过黄金,别过洵河到达小川,再翻过六里沟梁,来到跨地区的商洛市镇安县高河地界,行使二十分钟,再回身驶入丰富地界,一路翻山越岭,从国道到乡道再到村道,从大河到小河沟,顺河而走,依山梁穿行,足足坐车走了五个小时到达目的地。踏上这块土地,让人眼前一亮,豁然开朗,这里虽四面环山,但地势开阔,一排排搬迁平房沿着水泥路一字排开,在建的搬迁楼房拔地而起,一派现代气息,学校、卫生院、小商店一应俱全,给这块土地带来了生机。这里的人们才是这块土地上的精灵,他们或聚或散,或零零星星或三五成群,或在田间务农活、或背着背篓、提着大包小包赶路回家、或三五交谈,校园不时传出老师铿锵的讲课声、学生朗朗的读书声,让这块土地,不再沉寂和孤单——原来这块土地,不再是我想象中的模样,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后来,听闻一场大雨改变了这里。2003年的一场大雨引发洪涝灾害,这里土地、房屋、道路被冲毁,损失惨重,从那时起,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格外关爱,动员县级部门包村包户,开展重建,使丰富完成重建并超过了灾前水平。
亲历脱贫攻坚与丰富结缘
2018年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真正认识和融入了这块土地。驻村四年,无数次穿行在县城到丰富的路途上,无数次穿行在全村及农户中,调查摸底、宣传政策、运送物资、召开群众会、院落会,李同军的“脱贫路”、王玉国的“泡汤饭”、邓光发的“苹果”、王明海的“鸡蛋”、秦邦双的“灶台”、王世银重新纳入贫困户、宋崇高“搬迁房的一夜”、宋崇贵“退房记”、明道前的“全家福”等等,一幕一幕,不时在脑海中闪现。四年时光,有感动、有心酸、有收获、也有遗憾,有满足,也有不甘。在这里的一千个日日夜夜,可以自豪的说,我参与和见证了历史上最伟大的脱贫攻坚战,在这场战役中,忠于职守、坚韧不拔、心系群众、敢于胜利,没有退缩或倒下,成功的站在了胜利的终点。
脱贫攻坚战之所以伟大,在于它深深烙印在历史长河中和人们的记忆中,它彻底改变了中国千百年的贫困史,它超常规举措史无前例,一些人的命运得到改变。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它突出了一个“实”字,不论“建档立卡”、“六个精准”,还是“问题导向”、“小康路上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改变了过去大水漫灌的扶贫方式,全过程贯穿了精准扶贫到户到人的思想。二是它强调了一个“战”字,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场战役在全社会展开,用战时号令、战时作风、战时纪律保障这场战役的胜利,强调“按期脱贫是对全世界和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只能胜利,不能失败,没有退路”,强调“作风硬,脱贫赢”。帮扶工作就是号令,一声令下,闻令而动,帮扶干部放弃了无数个节假日休息、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是战斗就会有牺牲,在这场和平年代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无数个驻村干部献出了生命,倒在帮扶工作的岗位上和帮扶的路途中;战时纪律讲的是奖罚分明,从中央到地方层层签订责任状,“完不成任务军法从事”,层层检查考核,多少人得到表彰,多少人被处分。一场战斗,有人倒下,就有人站起。三是它体现了一个“合”字,“八个一批”脱贫措施体现了综合施策,“两联一包”、“东西部协作”、“万企帮万村”体现了动员全社会力量合力攻坚。这场战斗,最大程度的使农民群众受益,最彻底的保障了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最大限度的发挥了现有政策的优势。这场战斗,也考验干部的耐力和意志力,为了动员宋崇贵腾退旧宅基地,先后作动员工作长达一年,入户近20次,为动员梁志秀入住敬老院也入户10余次,一些问题,干部在政策意志和群众意志中找平衡,既要落实政策,更要让群众满意。脱贫攻坚听到最多的词是“整改”,同一个问题在长达数年中,在不断整改中完善、调整、落实、推进。
丰富,也在这场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中发展变化,修建了过水路面、安装了路灯,修建了广场,栽下了桂花树、紫薇树,群众搬进了安置小区,天麻、土豆、玉米进入西安,开展“精神物质双脱贫”主题活动,评选“十星级文明户”,检查卫生,评选清洁、一般、不清洁户,标示上墙,设立爱心超市,开展道德评议……;丰富,也在发展中坚守,这里的人们,依然一样的质朴,一样的勤劳,一样的厚重而坚韧。这群人,才是这片土地的主人,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延续,土地在他们的手中改变,他们在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脱贫攻坚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的胜利。
丰富印象
天麻和黄丝菌是丰富的特产。天麻既是药材又是食材,对治疗头晕、手脚麻木有特效,虽不名贵,但很稀缺。它需要在海拔1200米以下的沙土中生长,是蜜环菌共生植物,还需要木材作为菌床。丰富同时满足了这三个条件,特别是特有的沙土是别的地方不具备的。丰富出产的天麻品质优良,天麻素含量较其他地方出产的天麻高出近一半。色白呈纺锤型的天麻是品质最好的。一个成品天麻的成熟需要三年的周期,一年半的时间繁殖天麻种,一年半的时间小天麻长成成品天麻。天麻栽植,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人们在冬季或初春,在树木还没发芽之前采伐粗细适宜的木材,在气温回升时将木材截为40公分的木段备用,选择适宜的地块栽植,半阴半阳有坡度的地方最佳,开挖成条带,将木段顺着条带整齐排放,再放上特制的菌丝,附上一层薄土,菌丝就在木段上生长。菌丝布满木段,就是下种的好时机了。人们把一年半生的小天麻,放在两个木段中间,上面再压上一根木段 再次附上土,才算完成了栽植。经过一年半的生长到第二年秋季和初冬,人们第一次翻挖天麻,在木段中间有时一个,有时一窝,大的就是商品天麻,可以出售了。这是无性繁殖。还有一种是有性繁殖,将成熟天麻作母本,置于沙中,在适宜的温度中,天麻会长出1米多高的杆,开出花,经过授粉,接出卵圆形的果实,果壳里面就是天麻种,细的如灰,然后将果壳敲开倒出天麻种子混上特制的菌种搅拌均匀,帮助它生长,再均匀的撒入木段培植的菌床,经过一年半的生长,一堆一堆的白色小颗粒或长条状的就是能做种子的小天麻了。在长期的经验积累中,人们不断改良种植技术。一是为便于管理,探索天麻种植从林下到坡地,从坡地到平地转移,从靠天吃饭,到人为管理。二是天麻授粉靠风传和昆虫授粉,成品少,人们探索出人工授粉的方法,像绣花一样,用针尖挑着花粉,一个一个的人工传粉,既要保证授粉成功,又不能弄伤花惢,这确实考验的是人们的眼力和体力。另外,为了让天麻早发芽开花,跟上时令,人们探索了人为加温催芽的办法,最温暖的地方是卧室,这一时段,人们的卧室就被天麻占据。天麻从采挖到加工到食用还要经过分炼、清洗、蒸煮、晾晒、烘干等多个环节。一个小小的天麻,包含了三年的等待和人们无数的辛劳。黄丝菌,它长在耳树林中,是大自然馈赠给丰富的又一个礼物,它是天时地利共同作用的结果,到了盛夏,暴雨过后,是黄丝菌生长的最佳时节。清晨人们进山,午后出山。为了多采摘,冒着烈日,一天要跑七八个山头,几十里路,饿了吃自带干粮,渴了饮用山间溪水,运气好的一天可以采摘几十斤,卖二三百元。黄丝菌色泽金黄,鲜食有一股特有的清香味。黄丝菌虽好,但可遇而不可求,如果气温和雨水配合,可以采摘近一个月,收入七八千元。这里的人们,不会自己食用,基本上都卖钱了,卖剩下的自己才会吃一点。丰富是个好地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也精心的呵护着这个地方,他们用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当真正融入他们,了解他们后,才真正让我体会到人民群众平凡而伟大,他们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
回忆丰富
我走了,犹如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一句诗,“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得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时隔11个月,每每想起,还是回想起,在五台驻村时,朝夕相伴一同战斗的一群村干部和仍在驻村的我的中铁二十局老大哥杨主任,三百多位村民;还会回味,丰富的天麻炖鸡、青椒炒黄丝菌,那才是地道的丰富美食;脑海中总是显现,那颗龙松蜿蜒向上,站在树下,仰望它粗大挺拔的身躯,抚摸它干裂的树皮,感受到它经过百年依然如此坚韧、顽强;遗憾的是,一些想办的事还没有办好,丰富依然是发展较慢的地方。人虽离开丰富,心却从未离开,一千个日夜在生命长河中不算太长,但值得铭记。
丰富,祝愿你明天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