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文化

秦岭深处有惊鸿(散文)

作者:阮杰 来源:县作协 发布时间:2023-10-19 17:34 【打印本页】

秦岭深处有惊鸿

——宁陕作协部分会员赴柞水镇安学习交流后的心得

阮杰/文

商洛,一片文学的圣土,名副其实的文学之乡。以贾平凹、陈彦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作家,在商洛这片灵山秀水中跋涉并成长,形成了既有高峰耸立、又有群峰簇拥,既有森林密布、又有原野草长的老中青作家和众多文学圣徒交融荟萃的文学景观,成为中国文坛上一道鲜有的文学风景,他们用灵动而多彩的文字,歌颂时代和人民,探求真知,思考人生,表现生活,为文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宁陕与商洛的柞水镇安山水相连,文学创作也应相互交流,为此,我们带着一颗真城之心赴贵地学习交流。

来到柞水是周六,这一天,下着中雨,但是却丝毫没有冲谈会员们参观徐祯霞文学馆的兴奋和热情。我们冒雨来到了徐祯霞文学馆,一进文学馆,我们便被满屋子里丰富的陈列震撼了,一双眼晴不知道往哪儿看好,在徐祯霞文学馆的助理吴海燕的导引下,我们从徐祯霞的个人著作专区看起,徐祯霞目前出版了七本著作:《烟雨中的美丽》《生命是一朵盛开的莲花》《月照长河》《梅花语》《山中日月光》《云端上的故乡》《春天的声音》,六本散文集,徐祯霞完成了一个散文作家的全系列创作,打出了一套散文写作的组合拳,看着这一本本精美的书籍,我们除了钦佩,便是赞叹。无疑,散文作家徐祯霞的创作成绩是耀眼的,是让人瞩目的。

徐祯霞文学馆分十二个区域陈设,由徐祯霞个人工作室、徐祯霞个人著作专区、文学之路、荣誉展台、书法寄语、刊发作品样刊专区、牛背梁文化艺术沙龙、万象书吧、文人雅趣、牛背梁上望长安专区、书香庭院、禅茶小屋构成。整个场馆既是徐祯霞文学创作十五年的成绩总结和梳理,又是徐祯霞为文为人的智慧凝结,既有文学书香,又有家国情怀,既有文人风雅,又有锦瑟和鸣。说真的,我没有想到一个基层的作家能够发表如此多的作品,看着满满一屋子的作品和样刊,让我有说不出的震撼,可能在以前人们的眼里,柞水和宁陕都属于贫困地区,或者是贫困山区,深处秦岭腹地,山高田少,这么一个山区小县城在外界人眼里或者是渺小的,可就在这样的一个山区小县城,却有着一个文学成绩如此丰厚、令外界瞩目的作家,甚或比大城市的一些作家文学成绩都要显著,都要耀眼,这是让我始料不及的,也是让我觉得不虚此行。

原来,徐祯霞的人生并不容易,她曾经是一名高考落榜生,但由于对于文学的热爱,一直坚持读书。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徐祯霞来到了政府机关做了一名临时工——打字员,自此,开启了她的文学之路,而且作品一发不可收,当然,最主要的是因为她对于这个世界客观而正确的认知与理解。在最初开始写作的时候,便是在汶川大地震,这一个特殊的文学起点,让徐祯霞深刻地认识到了文学与社会与人的关系,她是抱着一颗悲悯和救赎的心来写作,而非功利写作,因为爱,因为悲悯,因为对汶川人民的牵挂和祝福,让她义无反顾地拿起了笔,开始了她的创作之路,而她的这种写作理念,也成就了她,自此,在全国各地广泛发表,而且得到了柞水县委书记刘荣贤的关注。当时,柞水县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正在开发建设,正是用人之际,县委书记刘荣贤在全县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柞水有个作家徐祯霞能写能发表作品,调来但牛背梁做文化包装,给牛背梁管委会增加一个公益岗位名额,自此,徐祯霞一脚踏进了牛背梁,成了牛背梁的一名文化包装工作人员,在为牛背梁做宣传的时候,也成就了徐祯霞,牛背梁独特的地理地貌以及独特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给了徐祯霞无尽的创作空间和灵感,她写牛背梁的山,写牛背梁的水,写牛背梁的自然风物,一篇篇生态美文如雪花片一般,飞向全国各地,刊载在各类报纸和杂志上,甚至是《人民日报》和各类国家级刊物,三年时间,牛背梁从一个新建的景区也成了全国知名景点,县上的领导念在徐祯霞宣传牛背梁有贡献,以特殊文化人才为徐祯霞解决了工作,让她一个文学女子能够有尊严体面的生活。

随后来到下梁镇的木耳小镇,参观木耳种植基地和科研院所,当听徐祯霞说这里还有一位中科院院士时,大家连连夸赞,有科学家的青睐,有国家领导人的点赞,柞水的木耳真是幸运。大家去了老庵寺镇,参观唐碑、老庵寺水库和新生态乡村,大家都说柞水是个好地方,不仅有令人惊艳的文化,而且有宜人宜情的自然生态风光。大家在对文化的仰慕与追逐中,感受了柞水雨中的青山绿水和湖光山色,度过了一个收获满满的周末。

来到镇安时,得县文联、县作协负责人的热情接待,安排得周到细致,在镇安县文联副主席徐晓静、县作协主席刘捷的陪同下,参观了镇安县金台书院开展的各项活动及摄影家拍摄的美丽风光。接下来参加了“宁陕县镇安文联(作协)交流座谈会”,镇安县文联副主席徐晓静介绍了文联发展和取得的成绩,来自宁陕和镇安的作协会员和文学爱好者,各自介绍了自己文学创作的经验,双方表示增进往来,加强交流,并合影留念。这里也是著名作家陈彦的故乡,特别感谢曾在宁陕工作过,现任镇安县政协副主席的朱鸿雁先生为我赠送了一套陈彥的名著《主角》《装台》等。

据介绍陈彦自17岁发表第一篇作品以来,我在文学和戏剧文学的道路上,已经跋涉了40年。他出生的山乡小县镇安,在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一股文学热潮,青年人几乎个个都在做着热辣辣的文学梦。那时他被裹挟进去,40年,再没有停止过丈量、勘测人性与生命温度的脚步。他在获得茅盾文学奖时激动地说:“我要感谢我的戏剧,感谢让我阅历了几十年的中国戏曲,感谢生命深度融合了几十年的文艺院团。我在那里做编剧、搞管理,更重要的是经历一种下沉的生活方式。这让我最终在写作《主角》时,有了一种流淌与喷涌的感觉,几乎不需要做任何功课便能信手拈来。我写他们,总感觉是他们中的一个。我个人的写作体验反复告诫自己,必须写最熟悉的生活,写那些呼之欲出、欲罢不能的生命记忆,这个最靠得住。《主角》不是戏剧小舞台的行当主角,而是饱蘸着社会大舞台演进的各色人等。我们都是社会的主角,也都是社会的配角。象征和隐喻不需刻意寻找,它总是在我们目不能及的生活视域,自然而然地使平面景象变得壮阔立体起来。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一部千年秦腔史,本身就包含着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当它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前,自然会产生出前所未有之战栗、阵痛、持守与蜕变。舞台上的主角之所以堪当主角,就是因为他能坚守别人所不能坚守的,创造别人所不能创造的。主角既是个人的生命高度,也是社会生命价值衡量的温度、厚度与宽度。我要感谢陕西那块厚土,养育了厚重大气的秦文化,也养育了前赴后继、延绵不绝的作家群。我是从那块土地上走出来的作家,面对前贤,我们不能不敬畏他们的高度,并努力承接过他们的衣钵,继续奋力向前!”